|
 |
dr_feng 留言于2015-01-25 12:56:04 |
|
|
|
评论:《Pay Scale》: 全美大学毕业生年薪收入排行榜 (Top 100) |
|
|
Do not know who wrote this, but it is incomplete and even wrong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payscale, the source of the translation, the number 1 is Harvey Mudd College! Again. Not US Naval Academy, which is number 2. The translator mentioned several universities in California, UC Berkeley, UCSD, USD, but not Harvey Mudd College in Claremont or Cal Tech (no. 6) and Stanford (no. 5). |
|
|
|
 |
|
|
|
 |
lingzong 留言于2015-01-25 06:07:02 |
|
|
|
评论:张尧学:透明计算是扩展冯·诺依曼结构 并非颠覆或替代 |
|
|
在争议热潮的2015年1月2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官方网站刊登《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其时间不像是巧合。而计算机学会宣布23日将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行“媒体沟通会”。但是,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与张尧学同事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做了副理事长的工作,还做了中科院李国杰院士的工作,责怪秘书长杜子德把《建议》放在网上并通过开发布会扩大影响。在郑纬民等出力后,果不其然,23日不仅取消了“沟通会”,计算机学会网站也下撤了《建议》,并瞬间变脸,“对本领域获得国家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表示热烈祝贺!”,让无数业界人士惊呆了!
方舟子(@fangshimin) :【中国计算机学会对本领域获得国家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国家自然科学奖最高为一等奖,没有特等奖,低一档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才有特等奖。计算机学会这么说只是祝贺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还是不认张尧学的玩意儿嘛,玩春秋笔法啊。
|
|
|
|
 |
|
|
 |
|
 |
|
 |
中国计算机学会 留言于2015-01-25 05:20:19 |
|
|
|
评论:张尧学:透明计算是扩展冯·诺依曼结构 并非颠覆或替代 |
|
|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科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已经实施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奖),其管理体制和评审过程暴露出如下一些突出问题: 1.政府部门对评审工作干预过多。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参与奖项的评审工作,相关领导亲自担任有关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的负责人,直接主导奖项的评审过程。政府工作“越位”。 2.没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无法对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的作为实行有效监督,容易在奖项评审过程中产生不端行为和滋生腐败。政府工作“缺位”。 3.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晰。政府部门作为行政机构,但在国家科技奖评审中拥有决定权,而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4. 政府不是学术共同体,对专业发展和水平并不具有专业判断力。尽管在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政府部门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评委,但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政府部门难以把握各个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也并不了解哪些专家在哪个领域具有真正的学术判断力,所以评奖过程容易出现误判、错判。 纵观全球科技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政府直接主导进行学术评价和评奖的。目前有些政府部门的思维和做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方针明显不符。针对上述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国计算机学会(CCF)建议改革现行国家科技奖评审体制,完善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具体如下: 1.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政府部门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治国方针,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彻底退出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工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加强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政府部门应致力于建立评价体系、制定奖励政策、遴选评选机构、构建评审平台等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机制保证,并严格监督评审过程。 3.将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根据科技奖项的特点,国家科技奖应突出专业性和行业特点,并将奖项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政府部门对承担评审工作的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进行严格的遴选,并对其评奖过程进行监督。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现有国家科技奖评审机制,必将加强我国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使之回归科技奖励的本质。 |
|
|
|
 |
|
|
 |
|
 |
|
 |
lingzong 留言于2015-01-25 04:33:49 |
|
|
|
评论:张尧学:透明计算是扩展冯·诺依曼结构 并非颠覆或替代 |
|
|
教育部原司长、中南大学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领衔的“透明计算”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舆论大哗。多名IT专业人士在网上一面倒地揭露这个课题低劣、造假、骗人的实质,这些揭露文章发表在科学网、知乎、新浪博客等处,随后即被删除得干干净净。财新网在1月17日发了一篇报道《“透明计算”获大奖引发诸多争议》,随后也被删除。对这些批评、揭露,张尧学没有给出任何回应,而这些试图压制批评的删帖行为,不知是张尧学公关的结果,还是政府部门为遮羞采取的行动。不管怎样,对学术争议只能以删帖来回应,其实质如何,已昭然若揭了。我不是IT专业人士,不想从学术的角度来评价张尧学的成果。我想从别的角度,让公众了解一个被IT专业人士一致评为低劣、造假的课题何以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我们先来看看张尧学的简历: 1976年10月至1978年10月,在湖南澧县余家台水电站工作,测绘员; 1978年10月至1982年07月,在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陕西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07月至1983年02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国研究生预备班学习; 1983年02月至1983年09月,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班学习; 1983年09月至1990年0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并获硕士、博士学位; 1990年03月至1995年07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师、副教授、教授,教研组副主任;1994年6月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1995年2月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07月至1995年10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教授; 1995年10月至1997年11月,电子部计算机司副司长兼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1997年11月至1999年06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06月至2000年06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主持工作); 2000年06月至2001年05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2001年05月至2009年0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其中,2001年11月至2006年5月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2004年3月至 2005年1月参加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任北京奥组委挂职总体策划部副部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06月至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11年11月至今,中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从简历可以看出,张尧学从1995年开始当官,一开始还只是挂职,1999年起则是全职当官,从事行政工作,历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主持工作)、科学技术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南大学校长,已脱离科研一线十几年,却能做出代表中国科研最高成就的成果,可谓神人神迹。 再神的人才,再神的科研成果,也是要通过论文发表体现出来的。在报奖材料中(http://www.cutech.edu.cn/cn/rootfiles/2014/01/15/1389722463398905-1389722463551177.pdf ),张尧学列举了能体现其获奖成果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专著: 1. Yaoxue Zhang and Yuezhi Zhou. Transparent Computing: A New Paradig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LNCS 4159, 2006 年第1 卷1-11 页. 2. Yaoxue Zhang and Yuezhi Zhou. 4VP+: A Novel Meta OS Approach for Streaming Program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Proc. of the IEE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07), 2007 年第1 卷394-403 页. 3. Yaoxue Zhang, K. Takahashi, N. Shiratori, and S. Noguchi. An Interactive Protocol Synthesis Algorithm Using a Global State Transition Graph,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988 年14(3)卷 394-404 页. 4. Yaoxue Zhang, Hua Chen. A knowledge-based dynamic job-scheduling in low-volume/high-variety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 (UK), 1999 年13(3)卷 241-250 页. 5. 林 闯 . 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7-302-04267-5, 2001 年卷109-129 页. 6. Fengyuan Ren, Chuang Lin, Xunhe Yin. Design a congestion controller based on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5 年28(9)卷 1050-1061 页. 7. Fengyuan Ren, Chuang Lin, Bo Wei. A robust active queue management algorithm in large delay networks,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5 年 28(5)卷 485-493 页. 8. Jianer Chen, Guojun Wang, and Songqiao Chen. Locally subcube-connected hypercube network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2 年51(5)卷 530-540 页. 第一篇论文发表在2006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IC 2006 ),会议组织者是在新语丝挂号的金海。这种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科研人员提供出钱发表SCI论文的机会,几乎没有含金量,被称为野鸡会议。张尧学的这篇论文发表了9年,共被引用45次(据google scholar,下同),绝大部分是张尧学自引和中国人引用,国外引用只有3次,分别是日本、韩国、德国人引用。 第二篇论文发表在IEEE的低端学术会议上,在IEEE的1578种IT会议中,该会议的排名1362 (http://arnetminer.org/page/conference-rank/html/All-in-one.html )。这篇论文是张尧学迄今发表的所有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46次,然而几乎全都是张尧学本人自引和中国人引用,仅被国外引用了两次,这两次都不是英文文献。也就是说,张尧学这篇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在作为科技界国际语言的英语文献上被国外学者引用的次数是零。 第三篇是张尧学发过的档次最高的论文,但是是1988年他在日本留学做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有三个日本共同作者。张尧学将其博士学位论文也列入报奖材料中,简直是莫名其妙,因为第一,其博士研究内容与其获奖内容没有关系;第二,这项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日本东北大学,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只授予在中国做的工作。难道张尧学想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让其日本导师分享?张尧学将其1988年日本留学的论文也拉来凑数,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拿得出手的论文太少。 第四篇是1999年一篇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也与获奖内容无关。该论文的引用次数是16次。发表该论文的期刊已在… |
|
|
|
 |
|
|
 |
|
 |
|
 |
丹妮 - 波士顿南开校友会 留言于2015-01-25 04:17:27 |
|
|
|
评论:波士顿及新英格兰地区“松柏梅竹2015新年滑雪会“(1/19) |
|
|
“松柏梅竹”2015滑雪盛会 严寒而又多雪的冬天,滑雪则是最佳的户外运动。一年一度的“松柏梅竹”滑雪会在校友们的期盼中如期举行。校友会选择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2015年1月19日)举办滑雪盛会,让大家在节日中更好的享受大自然。本届滑雪会是由北京大学新英格兰校友会(松),波士顿南开校友会(柏),波士顿清华校友会(梅)及交通大学新英格兰地区校友会(竹)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滑雪盛会,此次由波士顿南开校友会主办。有经验的组织者将滑雪场选在新罕布什尔州的Pats Peak雪场,并预定了团体优惠票,让大家以实惠的价格,尽情享受滑雪的乐趣。 参加此次盛会的共有一百多位来自各大院校的校友,更有一家大小齐上阵,滑雪会不但为校友们提供了欢聚的平台,也为家庭提供了共同活动的机会,小家庭融入大家庭,其乐融融,更显温馨。原本预报有雨雪的天气,似乎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变得晴朗温暖。温暖的不只是天气,还有人心。此次活动有车的师兄师姐负责接载没车的师弟师妹,而且不同学校的校友被安排乘搭同一辆车,这样更促进了彼此交流,增进了跨校友谊。更为感人的是,白雪皑皑的滑雪场上,不乏有经验的滑雪高手为没经验的新手传授心得技巧,互相照顾,真是彼此一家人! 美丽的滑雪场设施丰富,服务周到。有的校友在初级道参加培训课程,有的则在难度较高的滑道大显身手;有的用雪橇在雪地中急速滑行,有的则用雪板自由驰骋,还有的与孩子们一起滑气艇圈(tubing),玩得不亦乐乎……雪地让大家变得活跃起来,白茫茫的雪山不只有绿树装点,更充满了大家的欢声笑语。不少新手时有跌倒,但并没有减少滑雪的乐趣,跌倒了就爬起来,再接再厉。滑雪不仅是一项娱乐项目,也在激励着人们自我挑战,勇往直前。正如“松柏梅竹”滑雪会logo的设计,滑雪者登上如同树顶形状的雪山,不断超越。 “松柏梅竹”这个美丽的名字不仅字里行间传达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源也大有典故:台湾清华交大素有“梅竹赛”传统,“梅”取自清华校长梅贻琦,“竹”源于交大校长凌竹铭,北大校长蔡元培以“松”骨气概著称,“柏”意指南开校长张伯苓。 入夜时分,四大高校校友会联合举办的滑雪盛会在橙黄的灯光中顺利结束,给参加者留下美好的回忆。期待来年再会! |
|
|
|
 |
|
|
|
|
|
 |
博客名称: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
 |
用户名 :CAPPN |
 |
日记总数: |
 |
读者评论:12657 |
 |
访问人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