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科学家发现黑洞质量上限 & 暗物质扰动可让小行星偏离轨道
科学家发现黑洞质量上限 & 暗物质扰动可让小行星偏离轨道
2015/12/14 7:11:40 | 浏览:2424 | 评论:2

在许多星系的中央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那么这个黑洞可以有多大,目前科学家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可达到数亿倍太阳质量,银河系中央黑洞算是小的,也有400万倍太阳系质量。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也有质量上限,科学家发现如果黑洞的质量超过500亿倍,那么黑洞周围的吸积盘可能会不复存在。这个结构的散失使得黑洞失去了物质来源,黑洞也会停止成长。

科学家发现黑洞质量上限 & 暗物质扰动可让小行星偏离轨道

从理论上看,黑洞可以长这么庞大,但它会彻底摧毁吸积盘

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科学家认为黑洞的成长主要来自吸积盘物质,但并不意味着黑洞的质量可以无限大。在2008年,美国耶鲁大学和智利大学的科学家对早期宇宙中的黑洞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这些贪婪的黑洞可成长到500亿倍太阳质量。从理论上看,黑洞可以长这么庞大,但它会彻底摧毁吸积盘。大多数人认为黑洞也不可能长得如此庞大,并没有出现我们所担心的情景,因为要形成500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需要的质量无法估量。

大型黑洞最近几年被陆续发现,科学家发现最大规模的黑洞达到400亿倍太阳质量,如果这个黑洞继续成长,那么总有一天会停止演化。黑洞也有质量上限。(罗辑/编译)

太阳系边缘疑存在两颗大型行星

近日,一些天文学家认为他们可能发现了太阳系内迄今最遥远的天体,其中一颗很可能是“超级地球”类型的行星。它距离太阳非常遥远,是冥王星到太阳距离的六倍。

超级地球是一类质量约为地球二点五到十倍的类地行星,大小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太阳系内此前没有发现这种类型的行星。

来自瑞典与墨西哥的研究人员利用位于智利的ALMA望远镜(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观测时发现,有神秘天体在望远镜的视场内进行了移动。

目前很难精确确定这些神秘天体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但从运行速度与亮度判断,它们不太可能是恒星。一些研究认为它们可能是褐矮星,但部分天文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

褐矮星被称为“失败的恒星”,是一种质量介于气体巨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天体。因为质量不够大,其核心无法维持大规模的氢融合反应。

目前,最新的研究仍无法彻底排除它们是褐矮星的可能性,但这两颗神秘天体是传说中“X行星”的良好候选之一。“X行星”又称为“假设的海王星外行星”,自1846年人类发现第八颗行星海王星之后,就有人不断在猜想是不是还有在海王星轨道外侧的行星存在着。

X行星的假设,最早来自19世纪晚期的罗威尔。因为海王星的观测位置与当时理论预计的位置并不完全吻合,罗威尔认为在海王星之外,或许还存在其他行星对海王星轨道产生摄动。虽然后来旅行者2号的测量数据得到了海王星的精确质量,完美解释了海王星轨道的异常,但“X行星”依旧被指代可能存在于太阳系边缘地带的行星。

来自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天文学家沃特·维勒明斯(Wouter Vlemmings),是发表这两颗天体相关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

科学家发现黑洞质量上限 & 暗物质扰动可让小行星偏离轨道

智利ALMA(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检测到的疑似太阳系新行星(圆圈处),图中AB为南门二双星,圆圈内亮点U在一年内明显发生了移动

最初他们研究的是两个恒星系统,一颗是很遥远的恒星“天鹰座W”,另一个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南门二”。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Gizmodo》的报道称:天文学家在对“天鹰座W”进行观测研究时,分别在2014年3月和4月发现一颗奇怪的天体,他们确定两次观测到的均为同一颗天体,而且认为可能处于我们太阳系的边缘,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把它命名为“Gna”。一旦确定这颗天体存在,并且位于太阳系内,将意义重大。

这颗被命名为“Gna”的神秘天体,如果距离太阳在12至25个天文单位(地日平均距离)内,那么它的大小可能在220至880千米之间。如果它距离太阳达到4000个天文单位,甚至更远的61900个天文单位,那么它将非常巨大,很可能是行星尺寸大小的天体。

另一颗神秘天体是在观测“南门二”附近发现的。该天体如果距离太阳在100个天文单位内,估计只是一颗小型的海外天体(运行轨道在海王星轨道外的天体);如果距离太阳在300个天文单位以外,那么它可能是颗“超级地球”般的行星或表面温度较低的褐矮星。

瑞典与墨西哥的研究小组在论文投稿前,已将两篇研究报告发布在了论文分享平台“arXiv”上,来描述他们有关这两颗神秘天体的发现。其中一份报告的作者称:“直接的证据使我们相信它不可能是一颗普通的恒星,我们主张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只是过于遥远而使我们无法在其他波段观测到它。”

美宇宙学家暗物质扰动可让小行星偏离轨道

传统的观点认为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导致恐龙灭绝,但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撞击之前,可能遭遇了某种宇宙事件,这才使得小行星脱离轨道撞击地球。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可能是其中的最大诱因,美国宇宙学家丽莎-兰德尔认为暗物质可对太阳系构成影响,微小的扰动可让空间中的引力发生变化,影响太阳系的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并让小行星向地球方向移动。

科学家发现黑洞质量上限 & 暗物质扰动可让小行星偏离轨道

事实上暗物质很难被发现,大多数宇宙学家相信暗物质是我们的星系和星系团的一部分

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证据表明,银河系中有更多的暗物质存在,它们是无形的,只通过引力对周围的物体起作用。事实上暗物质很难被发现,大多数宇宙学家相信暗物质是我们的星系和星系团的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可对太阳系形成周期性影响,兰德尔的研究小组声称太阳系可在一个特定的周期内进入暗物质区,并引发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的混乱,导致小行星脱离轨道。物种灭绝周期性发生是个证据,科学家认为大灭绝可能来自暗物质的干扰。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工信部:未来产业六大方向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领域 2024-11-06 [428]
Gartner 公布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2024-10-31 [584]
这样图解Transformer应该没人看不懂了吧——Transformer工作原理 2024-10-16 [960]
Nature:智能体涌现出语言 2024-10-16 [929]
50个顶级ChatGPT论文指令 2024-10-10 [1153]
推荐五种简单有效的数据可视化方式 2024-10-10 [1071]
这么有深度的文章是ChatGPT写的? 2024-10-10 [1066]
讲透一个强大的算法模型,CNN!! 2024-10-10 [1060]
人类与 AI 协同的三种模式 2024-10-10 [560]
11 种经典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2024-10-09 [50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dz说:留言于2016-01-04 00:38:31(第2条)
温度有极限
经常看到核爆炸与恒星内部极高温度的说法,我认为都是猜测,因为不可能测量。从物体和环境温度由光子密度决定,一定密度的光子可能产生核聚变,核聚变是吸热反应的认识出发,温度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是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临界温度。也许有人会说电中性光子和某一偏电荷光子不会产生核聚变,不要忘记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原理,某一偏电荷光子的大量聚集必将导致相反电荷和偏电荷光子的对偶聚集,并发生放电反应,生成相对等量偏电荷光子,聚变成初级化学元素和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而电中性光子很难发生聚集现象。高密度光子必将导致核聚变,核聚变是吸热反应决定高温有极限。高温可以导致核裂变,也可以产生核聚变,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不要人云亦云。

可以聚变为113号人工核素的化学元素
据新华社东京2015年12月31日电日本理化学研究所31日宣布,其研究小组合成的第113号元素被国际机构认定为“新元素”,并且获得了命名权。这是日本首次获得新元素命名权,相关工作也有中国科学家参与。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当地时间30日对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这4个新元素的发现予以认定。其中,认定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发现的元素是第113号元素,并授予该元素的命名权,另外3个元素的发现权和命名权被授予美俄相关机构。日本在2004年就宣布合成了第113号元素。这也是亚洲科学家首次合成新元素,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与了这一研究。同一年,美俄联合研究小组也宣布自己首先合成了第113号元素,不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认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成果更加符合发现新元素的标准,最终认定理化学研究所获得命名权。按惯例,新元素命名一般用国名、地名和人名等加上后缀“um”的形式,据称目前“japonium”是第113号元素的候选名字。人工核素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元素,合成人工核素必须选择适合的化学元素,通过撞击核聚变实现。适合的化学元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序号相加等于新元素的质子数量(序号);第二,原子量相加必须大于前一个化学元素的原子量。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氢同位素氘或氚轰击前一个化学元素,理论上说“氚”成功的概率较大,因为越是高端的化学元素中子的数量越多。日本科学家是用30号化学元素“锌”轰击83号化学元素“铋”合成113号化学元素的,并且实验了数亿次,只成功3次。第30号化学元素“锌”有5个同位素,只有原子量为70的同位素轰击原子量为209的第83号化学元素铋,符合上述条件,可以合成原子量为279的第113号化学元素。除此之外,用31号化学元素“镓”71轰击第82号化学元素铅208,用第32号化学元素“锗”74轰击第81号化学元素“铊”205等,也可以合成第113号化学元素。掌握上述规律,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人工合成更多的人工核素。

太阳表面温度应该是太阳宇宙射线形成的临界温度
据说太阳表面温度是摄氏6000度,摄氏6000度应该是温度的某种极值,太阳宇宙射线形成的临界温度。当然,这不是精确的数字,作为推理来说也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数字。氢气的燃点是摄氏570度,地球表面氢气成分的百分之九十九是氢同位素“氕”,其离子形态就是质子。在摄氏6000度的高温之中,氢同位素“氕”是不可能存在的,“氕”必定形成于摄氏570度以下,光合作用形成的氢同位素“氕”的聚变临界温度可能更低。太阳表面温度不可能到处一样,摄氏570度以下的温度区间也是可能存在的。本文关注的是温度极值,即太阳表面的最高温度,太阳宇宙射线形成的临界温度。在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中,纯质子结构可能是不存在的,氦3结构可能也不多见,氘、氚、氦4结构可能是基本框架,它们是质子、中子对的不同形态,而质子与中子的差别仅仅是一个偏电荷光子!摄氏6000度可能是太阳表面氢同位素氘、氚和氦同位素氦3、氦4形成的临界温度,而它们的裂变,温度应该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摄氏6000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一个极值,超过化学元素形成的临界温度可能导致所有化学元素的裂变,而在临界温度化学元素的形成会导致光子密度的降低,温度的下降,所以我说温度可能存在极值。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目前还是我的个人看法,光子有电中性光子和偏电荷光子之分,也是我的个人看法,但不是没有依据,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重复介绍。上下地幔也是热核反应区域,低于摄氏6000度,或化学元素基本结构的形成温度,不能形成氘、氚、氦同位素,对于物质相变就没有意义了。放电现象是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形成过程,可能发生在空间,也可能发生在星球表面和星球内部,甚至生物体内。光子的形成只有两个途径:或者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或者来自化学元素的裂变。氢同位素“氕”的聚变和裂变条件较低,所以成为能源元素。司空见惯的燃烧和放热现象,除了正负电荷的聚变,基本都是“氕”元素的裂变现象。某些化学元素的化合物形态相对容易裂变为光子,所以各种化学元素的裂变条件不是绝对的,聚变条件也可能千差万别。大量化学元素的瞬间裂变可能产生超过摄氏6000度的高温,但不会持久。除了热力学定律决定的扩散因素之外,核聚变的发生会迅速导致温度的降低。大量正负电荷的瞬间聚变也可能产生超过摄氏6000度的高温,同样不会持久,原因同上。
星球磁场可能聚集相当广阔空间的正负电荷,但空间正负电荷的供给终究有限。2.74K的背景温度也是正负电荷光子形态分布的一般密度,所以恒星表面和内部温度、成长速度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星球的重力环境不同,可能影响化学元素的形成条件,形成不同的温度极值。所以,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z说:留言于2015-12-19 01:34:19(第1条)
昨天,我国搭载“暗物质”探测卫星的火箭升空,引起了人们对“暗物质”的兴趣。
什么是“暗物质”?网上搜索,有各种解释,不外乎可以感受、可以计算其存在,却难以发现的物质,小如中微子等难以观察的基本粒子,大如“黑洞”连电磁辐射都可以“吞噬”的怪物。
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暗物质”,通过对不同电磁辐射的分析,我认为可能存在三种光子: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电中性光子是正负电荷相对均衡的光子,由一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对偶形成。偏正电荷光子由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对偶形成。偏负电荷光子由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对偶形成。由于正负电荷通常对偶聚集,偏电荷光子可能存在核外电子,偏电荷现象是其离子形态。
不同的光子存在不同的物理属性:电中性光子可以在金属导线中直接转化为电流,却不能在光纤中传播;偏电荷光子可以在光纤中传播,却不能在金属导线中直接转化为电流。正负电荷转化为不同光子的比例可能相同,问题是正物质可能排斥偏负电荷光子,吸引偏正电荷光子,而反物质恰恰相反,所以不同物质星球辐射不同(相反物质)宇宙射线,不同偏电荷光子只能在相同物质形态生物视觉中转化为视觉信号,世界的百分之五十就可能转化为“暗物质”。
举例来说:银河系最大的星球是银核,至少占银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我们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因为她是正物质星球,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和偏负电荷光子,只有反物质星球对它们具有吸引力。太阳可能是反物质星球,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和偏正电荷光子,所以正物质地球和地球生物对它们具有吸引力,而与地球近在咫尺的月球却排斥太阳宇宙射线和太阳光,所以形成与地球截然不同的表面环境。
“暗物质”并非完全看不到,只是不同物质的生物看不到,相同物质的生物却看得到。也并非反物质就是“暗物质”,所有太空中我们看得到的星球绝大部分都是反物质星球,而看不到的恰恰是正物质恒星!
万有引力不是真理,因为吸引力存在选择性,存在吸引力、排斥力、离心力的对立统一。
同电相聚形成星球,而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产生星系,星系中的正反物质可能相等,可能不等,但宇宙中的正反物质必定相等,因为与银河系对偶的必定存在相同规模的类星体星系。所谓“暗物质”具有相对性是我的个人看法,基本粒子我们看不到可以成为绝对的“暗物质”。星系和星球形成之前的孕育期间,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对偶聚集,未必产生电磁辐射,也会成为“暗物质”。所以,“暗物质”具有相对性。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