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张维迎:中国过去的企业家都是套利型 未来发展要靠创新型企业家
2021/1/28 14:33:05 | 浏览:3787 | 评论:1
纵观历史,科技创新推动着人类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过去250多年的经济增长,而每一次的产业革命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发展。如今,“创新”一词高频出现于各类语言环境之中,但我们真的理解它吗?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算创新?谁在引领创新?创新怎么就这么难?围绕这些议题,凤凰网财经策划发起了一场《创新圆桌对话》。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长刘科作为主持人,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的对话。
 
张维迎:中国过去的企业家都是套利型 未来发展要靠创新型企业家
 
张维迎:中国过去的企业家都是套利型 未来发展要靠创新型企业家
在对话中张维迎指出,接下来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要靠创新型企业家,但创新型企业家本身面临的挑战很大。张维迎从事经济学研究多年,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也是国内第一个系统的把西方企业里包括博弈论、契约理论引入到中国的学者。张维迎关注研究创新学多年,曾发表出版多篇关于创新的论文与专著,多次呼吁中国需要创新型企业家。
 
张维迎认为企业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套利型企业家,一类叫创新型企业家。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0多年前,企业家主要还是以套利型为主。甚至现在,套利型企业家也不少。但随着经济发展,套利空间收缩非常快。2005年美国制造业劳动成本是中国的22倍,2010年变成10倍了,到2015年只有5倍了。这就使得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是不是能够做出别人还没做出的东西。
 
“套利可以短平快,一开始就赚钱。但创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赚钱的,只有过了一个点,才会开始赚钱。这就需要企业家们看得很长远。但是对大部分企业家来讲,他们总是找最容易赚钱的方法。”
 
以下内容节选自《三人圆桌对话:中国企业家世界最勤劳 为什么创新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么难!》
 
张维迎:
我把企业家分为两类,一类叫套利型企业家,一类叫创新型企业家。当然这两类企业家在现实中无法绝对的分开。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0多年前,企业家主要还是以套利型为主。甚至现在,套利型企业家也不少。
 
套利就是我找到赚钱的机会。因为这个市场上缺的东西太多,我们有廉价的劳动力、便宜的土地等等,我组织它就可以赚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套利的空间尽管还有,但是它收缩的非常快。我们以劳动力为例,2005年美国制造业劳动成本是中国的22倍,2010年变成10倍了,到2015年只有5倍了。这个差距在大大的缩小。这就使得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出别人还没做出的东西。
 
对单个的企业来讲,这不是一个口号。如果成本起来了,你不能比别人好,你不能比别人有所不同的话,你就很难生存。所以接下来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要靠创新型企业家,但是这个创新型企业家本身面临的挑战很大。简单来讲,套利可以短平快,一开始就赚钱。宋总刚才讲得对的,任何成功的创新,一定意味着你能赚钱,如果不能赚钱了,你就是失败了。但这有个时间差。创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赚钱的,只有过了一个点,才会开始赚钱。这就需要企业家们看得很长远,如果你只考虑眼前的事,谁会去创新?所以你得去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让大家愿意看得远。
 
现实当中有些人,即使是在很容易赚钱的时候也愿意做那些很难的事,这是最了不起的人。但是对大部分企业家来讲,他们总是找最容易赚钱的方法。现在的创新,无论对单个企业的生存,还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变成一个不能说说就行,而要真的行动起来的事情了。但这个行动的后果会怎样,我们也不知道,这就是创新的不确定性。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包振山、卢东祥、刘波:激发八小时外经济活力打造扩内需促消费长效机制 2025-08-12 [192]
许倬云走了,他曾喊话中国青年:我劝你们振作 2025-08-05 [348]
瑞士商会名誉主席:职业教育如何作为国家竞争力引擎 2025-08-05 [381]
梁文道:励志书读多了,人会变傻的! 2025-08-05 [332]
《陈志武教授:思辨能力才是核心能力,多数中国学生不善表达》 2025-08-05 [344]
耶鲁大学教授给博士新生的真诚建议:博士之路,选择与坚持的艺术 2025-08-01 [452]
张维迎:经济自由会带来政治自由吗? 2025-08-01 [503]
66届IMO中国全员金牌荣获团体冠军,满分学霸曾在北大蹭课韦神 2025-07-25 [837]
张斌:宏观经济学的多重困境和反直觉真相 2025-07-23 [806]
余永定:解析美国“大而美”法案 2025-07-23 [110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千橡说:留言于2021-01-31 00:13:04(第1条)
用成本的上升来证明套利空间的收缩,逻辑链似乎不完整。
复制西方创新成果以实现套利的空间不仅仍然客观存在,而且很大。 要害是人家主观上不愿让你复制了,所以才有了自己需要创新的外在压力。
这一层窗户纸早已捅破,张维迎应该是看得透的。 不知为何话到嘴边,味道不对了。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