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19日以“邓小平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为题,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讲座。他在讲座中说,美国人看中国的心理很复杂,一些人担心中国强大,“会不会对我们有威胁?”
傅高义,哈佛的“中国先生”。 翟超 摄
此前一天,《邓小平时代》中文简体版在北京、深圳、成都三地联合首发。该书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为基础,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
有哈佛大学“中国先生”之称的傅高义,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国问题专家。《邓小平时代》是他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的力作。在当天的讲座中,这位大学者展现出他平易近人,还有些童心未泯的一面。几乎在整个过程中,他的脸上都挂着微笑,调试话筒声音时还顽皮地吐了吐舌头。当有一处口误被读者纠正时,他一脸歉意地连连拍打额头,引发现场阵阵笑声。
和此前几次一样,傅高义当天重申了自己写书的初衷,“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中国人,而是为美国人写的。美国人对中国人不够了解。在21世纪,美国人应该了解中国。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在10年、20年之内一定会超过美国,这毫无疑问。”
由于上述原因,傅高义本来没想在中国出版这部作品。但在朋友的建议下,最终繁体、简体两种版本先后面世。他认为,现在出版的时间也正好。中国高层非常重视邓小平,视察深圳等行为也表明将按照邓小平的思想继续改革开放。
重点讲述邓小平与外国的关系:他如果活着会继续改革开放
《邓小平时代》的译者冯克利当天也出现在会场。他此前曾表示,傅高义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应当是和邓小平的外事活动有关的内容,尤其是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几次重要出访。
傅高义当天正以此为题,从邓小平青少年时期留法岁月开始,主要讲述了他与外国的关系、与外国政要的接触。
从16岁留学时的青葱岁月,到1997年溘然长逝,傅高义结合大量历史照片,简要回溯了邓小平一生与外国人的接触经历。在讲述过程中,也加入了他本人的学术观点。傅高义认为,邓小平在这方面与毛泽东有很大不同,他在外国看了很多情况。邓小平访问时头戴牛仔帽的照片,也令一些美国人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在傅高义看来,邓小平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也非常成功,希望中国继续他的精神。
“邓小平如果活着的话,他会大胆、不断地继续改革开放。”傅高义如此说。
邓小平为何不回故乡?为全国工作 不想特别帮助家乡
在当天的现场答问环节,有读者提问,邓小平为何一直没有回家乡四川广安县。傅高义回答说,自己去过广安两次,也问了很多当地人。按照他们的回答,邓小平之所以不回家乡,是想表示自己不会特别支持某个地方,比如家乡,而是在为全国工作。
最大难题:邓小平没笔记不爱说话
谈到写作本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傅高义认为:“最大的难题是(不容易弄清)邓小平自己想什么,他没有笔记。”
在傅高义看来,邓小平早期参加过地下工作,基本没有把事情写出来,也没有日记。他还不爱说话,所以很难了解他脑子里怎么想的。只能通过了解当时的环境,结合他的行动来猜测。
在回答“书中哪一章曾反复修改时”,傅高义表示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给译者冯克利添了很大麻烦。即便在寄给他书稿之后,自己还会继续学习和修改。这其中最难的自然是结论部分,导言部分也修改了很多次。
美国人如何看中国?心理复杂 担心中国有威胁
傅高义曾不止一次表示,自己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让美国人更了解中国。当被问及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时,他回答说,美国人对中国有复杂的心理。一方面,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大国,要是被别的国家超过,会不会有问题?另一方面,美国的失业问题比以前严重。一些美国人认为,是中国商品的涌入,令两国贸易产生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失业问题。“我认为这不是真实的情况”,傅高义说。而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军队在扩大力量。一些美国人会有顾虑:对我们会不会有威胁?
傅高义介绍说,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里的知识分子和比较了解中国的人,认为应该在政治、贸易方面和中国搞好关系。但很多普通人,那些教育水平不高、不了解中国的美国老百姓,则有顾虑、担忧的心理。
也正因为如此,身为哈佛名教授的他,才更加重视大学的责任,想通过这部《邓小平时代》让大多数美国人了解中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