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美国房价同比上涨8.1%,这是2006年6月以来,即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前,美国房价的最大上涨幅度,也是2010年9月以来房价的最高点。3月6日,道琼斯指数飙升至14278点,创造了自1896年道指创立以来的新纪录,并收复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全部失地。一度是重灾区的房市、车市、金融相继报喜,这是否意味着,重创美国和世界经济的金融危机,仅仅5年之后,就这么消失了?
美国经济现状,要从微观、宏观角度结合起来看。首先,从微观角度看,当今企业盈利状况良好;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美国经济中流砥柱的科技企业并未伤筋动骨,反而凭借大量现金,技术研发提速,包括苹果、谷歌等在内的科技公司引领风潮。经历了金融危机后,企业去杠杆化进程持续,现金流显著增加,赢利强劲增长。
其次,美国经济基本面好转:从宏观角度看,消费者信心满满,消费支出强劲。就业市场也出现改善。2月份失业率也从7.9%降至7.7%,创下2008年12月以来的新低。
年初,美国经济遭遇“财政悬崖”。在3月份,美国又遭遇自动减支,等于是强制性的经济紧缩。经济界人士一度担忧,这会造成美国经济的“急冻”,对消费造成影响。现在看来,这些看法过于悲观。
但盲目乐观也是不可取。经济危机会造成权利的再分配,以及财富的再调整。经济危机的一个表象,就是中产阶级萎缩,低收入阶层扩大。其主要原因是制造业的流失,和政府工作的缩减。美国的就业是改善了,但增加的多是低薪岗位。这种情形,到今天并未改变,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一项调查显示,2012年,年收入不足3万美元的美国家庭数量较2009年增长了9.7%。如今,美国每七个人,就有一个人领取食品券。这是低收入阶层扩大的信号。
股市的新高,加上房市复苏和就业改善,并未大幅改善多数美国人的财务状况,手头的钱还不太充裕。2008年初以来的19个季度中,美国计入通胀因素后的消费支出年增速平均仅为0.7%,远不及截至2006年的前11年中平均3.6%的年增速。
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家庭负债仍相当于收入的113%,比上世纪最后30年75%的水平高了几乎40个百分点。同时,截至2012年11月的四个月中,美国个人储蓄率仅为3.5%,这还不到1970至1999年7.9%的平均储蓄率的一半。这说明,尽管比危机时期改善许多,美国家庭还是入不敷出,尚未摆脱负债率偏高,储蓄率偏低的窘迫。
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说穿了就很简单。本轮经济复苏,有很大程度上美联储大印钞票的结果。得益者,主要为大银行、大企业,而中产阶级并未得获得太多好处。按照耶鲁大学教授、前摩根斯坦利亚洲非执行主席罗奇(Stenphen Roach)的说法,量化宽松无法达成刺激消费、提升就业的目的,这是因为它无法解决美国家庭的债务问题,尤其是房贷债务危机。
所以,美国经济复苏是真实的,股市增长有着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复苏有其隐忧,有虚胖和人为的成分。最为主要因素是,联储会的量化宽松政策,加上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一方面给经济打了强心针,另一方面带来新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财富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中产经济受损,这将持续动摇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根基。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危机并未消除,而且还在蔓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