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与女儿一起看了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是一部怀旧片,记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北京中学生的生活。当时正是中国文革时期,政治专制,经济颓败,教育散乱,学生们不可能学到系统知识,唯一快乐的是可以有大把时间疯玩,满眼里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历史记忆无法抹掉。中国发展到今天,政治上进步显著,经济上实现飞跃,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日子里却越来越少“灿烂的阳光”。
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环境恶化,北京人开始习惯在雾霾中过日子,不过比起环境问题来,人心的失衡更让人感到不安。中国从一个标榜绝对平均的国度,发展为贫富日益分化的社会,时光让人恍如隔世,但现实已然是冷冰冰的世界。
那么,中国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追忆一下刚刚故去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撒切尔夫人已经远离政坛多年,但她对英国人的影响似乎阴魂不散。一个离开政坛多年领导人的去世,竟让反对者狂歌劲舞,可见撒切尔夫人给英国社会留下了多么深的印痕。
比起撒切尔夫人对英国政治的影响,她所主张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更是声名远扬。1979年,撒切尔夫人作为保守党领袖当选英国首相后,坚决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政策主要包括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控制货币供给,打击工会力量。
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源于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经济,更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
撒切尔夫人成为哈耶克的信徒,她在强硬推行私有化的同时,对英国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因为信奉市场可以自行解决问题,相信传统制造业调整导致的失业问题可由新兴产业而化解,因而她不顾工会反对,坚定推动结构调整,让英国摆脱对竞争力低下的传统制造业的依赖,从而奠定了现代服务业的基础。
撒切尔夫人秉承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毁誉参半,其强调放松政府管制,走私有化之路,与当时美国总统里根一起,引领了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和政府治理的转型,促使西方国家走出了“滞涨”。不过批评者认为,放松监管的政策在推动英国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泡沫和金融监管缺失,后者直接促成了国际金融危机。
由于“凯恩斯革命”无法解决西方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滞胀”问题,而主张私有化和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新面貌,因而新自由主义成为 “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并成为多年来流行的经济思想。
再回到中国。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渐明晰产权,开放市场,新自由主义也一度成为强势经济学语言,但中国因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不可能完全照搬私有化政策,国有经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私营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政府对经济管制并未放松,由于权力依然参与资源配置活动,在缺乏监督制衡条件下,权力寻租活动变得肆无忌惮。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不仅导致经济增长出现“不受人民欢迎的增长”,更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由于增长带来诸多问题,主张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也受到批判,但事实上,中国并非因为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促成了贫富分化和经济泡沫,而恰恰是在管制经济框架下,实现了增长和财富分配。
中国目前遇到了增长的烦恼,不仅增长动力缺失,社会矛盾也在加剧,虽然放松管制和控制货币增速是合适的政策选择,但在利益格局固化情况下,单纯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反而加剧现有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危机。因而,中国或许依然要两面吸收营养,一方面要通过加强自由化来增加供给,另一方面要通过福利制度改革来平衡社会生态。
撒切尔夫人逝去了,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也纷纷拿起了凯恩斯武器,但新自由主义思想注定还会影响这个世界,因为刺激政策和福利平衡只能是暂时的,放松管制才是长久增加供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