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穩定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醫生和律師常常是新移民華人父母最希望孩子從事的職業,新澤西醫學與牙科大學(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副教授廖敏利(Jeanne M. Ferrante)也不例外,父母從小一直鼓勵,讓她走上了醫學的道路。不過幸運的是,她對這個職業充滿熱愛,而一貫努力的工作態度更是讓她在事業上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峰,獲得一個又一個的獎項。最新的榮譽是因為研究大腸癌的傑出成就,獲得了2013年家庭醫學教師學會(Society of Teachers of Family Medicine,STFM)頒發的最佳研究論文獎。全家人都以她的成就為傲。
廖敏利獲得2013年家庭醫學教師學會頒發的最佳研究論文獎。
廖敏利在尼泊爾為貧苦民眾看病
廖敏利與丈夫及雙胞胎女兒,幸福快樂的一家人。
廖敏利在海外服役的英姿。
5歲來美 父母身上學到勤奮
今年49歲的廖敏利五歲時隨全家人一起移民來到美國,定居在長島。和許多的新移民孩子一樣,廖敏利從在新環境裡辛苦打拚的父母身上,學習到勤奮努力的精神,初中時就當上了學校的校聯會主席。高中時,她在日本餐廳和中餐廳打兩份工,貼補家用,還在醫院擔任義工,卻仍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大學時她同時攻讀賓州州立大學的科學學士學位以及Jefferson Medical College of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的醫學項目,用了五年的時間就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之後,廖敏利在多所醫院接受了家庭醫生項目的培訓。因為在大學時獲得了美國空軍的獎學金,她在培訓之後就進入美國空軍服役,在佛州天帕擔任當時三軍作戰總司令的家庭醫生,並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隨軍前往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地。「這對我來說,是很難得經歷,想想有多少醫生有機會可以學習打槍上戰場?」原本廖敏利還有機會到伊拉克戰場,但因為「沙漠風暴」戰事速戰速決,還沒等她啟程,戰爭就已經結束。
伊拉克戰爭之後,廖敏利於1994年以少校軍階光榮退役,進入南佛羅里達大學開始學術生涯,先後擔任博士預備教育部和家庭醫學實習部等多個部門的主管。並且很快獲得了佛羅里達州最高的傑出教育表現獎,升為副教授。在佛羅里達工作數年之後,因為思念家人,廖敏利選擇和先生搬到新澤西發展。目前是新澤西州醫學與牙科大學羅伯特伍德強生大學醫學院(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的副教授,也是家庭醫學與社區健康主任。
研究大腸癌 獲得最佳論文獎
在其20多年職業生涯裡,廖敏利獲得了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多次獲得全美最佳醫生、全美最頂尖家庭醫生、外科醫生研究獎以及傑出癌症研究獎等等。在這次為她贏得最佳論文獎的研究中,廖敏利和她的團隊研究發現,病人在診斷出腸癌之前,看家庭醫生的次數越多,治療效果就會越好。
看到女兒一路取得的成績,現在是亞細亞銀行總經理的父親廖梧興很是感嘆。他說華人來到美國,最關心的當然是孩子的前途。為了將來能夠不受歧視,最好就是成為專業人士。所以從很小開始,他和太太就鼓勵三個孩子或學醫或學法律。現在看來,這條路是走對了。「我這個女兒有點反叛,當初我讓她念醫學院時,她還說,如果能夠考上五年連讀的醫學項目,就學醫,如果考不上,就不學醫了。否則醫學院念出來就太老,嫁不了人了。」回想起這一段,廖梧興至今還覺得很好笑。
不過在廖敏利的記憶裡,卻完全沒有這一段。「不會啊,我從高中開始,就已經下定決心要學醫了。因為我想幫助別人。」她也承認父母一直以來的鼓勵也給了她不小的壓力,也是她從醫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小開始,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跟我說,當醫生很有前途,而且我的數學和科學又特別好。」
過來人忠告 為錢學醫宜三思
雖然自己在醫學道路上走得很成功,廖敏利也給那些處在父母壓力下打算從醫的華裔第二代孩子建議,在確定從醫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因為醫生是一個很艱難的工作,雖然收入還不錯,但也不是最賺錢的職業。而且在從醫過程中,要不斷學習和考試,提高專業知識及技術,工作時間很長,還有很多規章制度需要遵守。最重要的是,要喜歡和人打交道,「如果只是為了錢,那還是不要從事這一行了」。
除了在學術和醫術上表現傑出外,廖敏利更富有愛心。在離開佛羅里達之後,她和夫婿Maurice Ferrante選擇休息一年,前往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尼泊爾,去為那裡缺醫少藥的民眾提供服務。「那裡的生活真的很困難,有時候從早上洗臉,到晚上洗澡,用的是同一盆水,廁所也談不上,在地上挖一個坑就用了。能夠住在診所的樓上,有廁所用,就是我們住過最好的地方了。」雖然生活艱難,但廖敏利說,他們在出發之前就已預料到,所以也不覺得辛苦。
在幾個月的行醫過程中,因為缺乏先進的儀器輔助,廖敏利在看病時,都只能靠自己的專業判斷來進行,「這樣也有好處,因為省了很多文案工作,可以讓我有時間看更多的病人,也學習到很多經驗。」夫妻兩人不僅免費為當地病人看病,還自備了兩大箱的藥品和抗生素,送給病人。兩人原本打算在尼泊爾行醫一年,但因為藥品都發完了,只能提早結束。
領養雙胞胎 廖敏利快樂的泉源
「她們實在太可愛了,就算拿整個世界給我都不換!」一對雙胞胎女兒是廖敏利快樂的泉源,不過這兩個孩子都是她和先生從中國收養的孤兒。在他們滿懷愛心的養育下,當年那對哇哇大哭的小嬰兒Nina和Katrina,已經長成了徹頭徹尾的美國小女生,馬上就要上初中了。
廖敏利說,在離開尼泊爾之後,她和先生前往印度、泰國等亞洲國家遊歷,看到很多孤兒流浪在街頭,令他們覺得很是不捨,決定要在亞洲領養兩個孩子,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因為當時中國是唯一有組織辦理領養手續的國家,他們就選擇領養中國的孤兒。
「因為我本身就是華人,所以整個手續辦理得非常順利。2002年1月遞交的申請,當年11月就獲得了批准。而且一來就是一對雙胞胎,我們當時真是又驚又喜。」
把兩個孩子帶回美國後,撫養的責任對於這對本身工作就很忙的夫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兩個人醒的時間不一樣,吃東西的時間不一樣,忙完一個忙另外一個,真是手忙腳亂。」
好在兩個孩子健康成長,所有的辛苦都得到了回報。和美國孩子一樣,Nina和Katrina學習鋼琴等樂器,還有打籃球等運動。廖敏利夫婦也特別重視兩人的中文教育,先後從中國請了三位互惠生(Au Pair)輔導中文。為了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身世和文化,廖敏利和夫婿在去年夏天也特別帶著女兒們回中國,看看她們曾經生活過的孤兒院以及曾經照顧過她們的保母。
雖然熱愛自己的醫學工作,不過對於孩子們的將來,廖敏利並不強求她們也要學醫,她說要讓孩子去做她們想做的事情,不會讓孩子們承受自己當初所承受過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