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出版的「侵蝕」(Eclipse)一書,正是第一種意見的代表。作者蘇巴曼尼安(Arvind Subramanian)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會停止,必將侵蝕美國的第一強國地位,就算未來中國的經濟成長不能維持過去30年的10%年成長率,未來 只要維持每年6%的成長,已足以取代美國的地位。
作者認為,經濟實力增強必導致政治實力增強,因此隨著中國經濟超過美國,國際間的政治規則也將由中國去改寫,目前纏擾中日兩國的釣魚台之爭,屆時可能得以解決。
2012 年出版的「中國崛起vs戰略邏輯」(The Rise of China vs The Logic of Strategy)則是第二種意見的代表。此書的基本觀點是:歷史顯示,大國崛起必引起鄰國反抗,造成衝突和麻煩。作者魯瓦克(Edward Luttwak )因此預言,中國難以成為No.1。
中國正積極擴軍,必建立海軍力量,以確保從中東運油到中國,以及確保在東海和南海採油;但是擴軍必引起鄰國不安,加速鄰國的結盟和反抗。日本、印度和越南的人口和財富,加起來已超過中國。
中國其實沒有真正盟友,因為中國的外交政策喜歡使用謀略,即遠交近攻合縱連橫那一套,這種自古相傳的孫子兵法,其實與現實脫節;中國政府每遇外交紛 爭,必用謀略,尤喜向鄰國施壓,以求獲得較好的解決辦法,但這種方法沒有什麼效果,而且引起鄰國猜疑,所以周邊國家沒有一個是中國的真正盟友。
那麼,在兩種意見之間,我們可以如何去面對?這不能不回到鄧小平的辦法:暫時擱置紛爭,先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毛時代,中國與 西方和鄰國不斷發生摩擦,但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鄧時代,中國與西方和鄰國的衝突大減,因此得以全力發展經濟,這不能不看作是鄧的智慧。
當然,除了發展經濟,中國的大國道路,還應該包括展開民主化的過程(開放言論、輿論監督政府、持續反貪、逐步政改),以及大興教育(全民高中教育、大力投資高等教育),務求軟實力崛起,成為現代文明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