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张云:中日关系中的“内压”大于“外压”
2013/5/10 15:26:07 | 浏览:1579 | 评论:0

  2010年以来中日关系不断恶化导致僵局的推力究竟何在?从中国来看,直接原因是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所致;从日本看来,直接原因是中国政府在领土问题上采取拖延措施,用渔船作为先兵来破坏日本对“尖阁诸岛”的实际控制。

  简言之是“外压”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恶化,但笔者认为,导致中日僵局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两国内部,即“内压”大于“外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都处在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双方都面临内部的巨大挑战。中国虽然经过了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但贫富差距、腐败特权、环境污染、治理改革滞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这些问题的成因的判定以及解决方法上出现了意见分裂,这使得人们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让人们对于中国要获得别国尊重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安”,容易被笼统地解释为煽动“中国威胁论”或者“中国包围圈”,人们的潜意识中期盼中国能够将新获得的地位,转化为能即刻解决外交问题的实力,但似乎局势的发展并不符合人们的期待,加上上述的焦虑心态,使得政府在外交上很容易被批评为“太软”。

  这种背景下,一些过激的民族主义言行就有了土壤和市场,例如认为日本是二三流国家,还有30分钟可以解决日本,从外界观察家来看,中国的某些媒体似乎在预测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这些言论让民众对于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的担忧,对于政府“不够硬”的情绪进一步加重,结果造成决策者在外交上的国内环境变得非常严峻,每一个决定都必须考虑所将付出的国内政治代价。

  在日本,政治上自民党一党独大的政治格局结束,日本政党政治处于漂流期,政府更替频繁。在经济上,日本从冷战后发展乏力,人口高龄化和少子化让社会福利和政府财政面临严峻挑战,日本人在过去十年自信心下降明显,对于前途的不确定性,让日本社会也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

  在对外关系上,日本失去了第二大经济大国地位,让日本感到战后唯一的外交优势正在消失,经济地位的丧失导致国际地位下降导致外交失利,逐渐成为主流逻辑。这种状况下日本渴望强人出现,来证明日本仍然是重要的和能够保护国家的尊严,当人们的这种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同样被批评为“太软”。

  同样的道理,在日本那些敢于“说狠话”的从政者、评论员就有了土壤和市场,例如石原慎太郎一直警告日本会成为中国的殖民地,日本的一些评论员则将中国看成是重大的安全威胁。日本决策者同样面临不容乐观的国内环境,在一个处于变动期的民主政治国度,日本政治家对于这种“内压”就显得更加的脆弱,因为外交决策的失败,将直接导致自身甚至政党的政治生命的终结。

  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在2012年11月18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证明了上述“内压”的存在。他说:健康的民族主义必要,但是走到极端就会变成同外国人敌对,在日本安全问题讨论上,一些“说狠话”以及不应该值得欢迎的方式正在增加,极端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来说是最为危险的。由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很难 这样直白地透露自己所受到的“内压”。

  但是,鉴于中国领导人权威递减,以及党内分权,在外交问题上的强硬派对最高决策层施加压力完全有可能。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发言人傅莹在回答日本记者“中国外交会不会日益咄咄逼人”的提问时说: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强的姿态。

  除了上述两国国内转型期的脆弱性,和双方对国际体系中地位(status)的敏感性等中日之间的特殊因素外,安全保障讨论中很容易生产出“内压”的一般机制也在起作用。这就是追求“绝对安全的期待”和“过度估计安全挑战的偏好”。

误将“安全”等同于“安心”

  对于安全保障和国家尊严领土完整这些敏感问题上,普遍的心理是追求绝对安全,确保万无一失,但这里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安全”等同于“安心”。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安心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打一个比方,在日本核电站事故的福岛出产的水果,政府和商家用精密仪器测试核辐射的结果显示没有问题,但是消费者仍然认为有安全隐患,这就是追求不存在的绝对安全的表现。

  如果在安全保障上追求绝对安全,那就像是在进行一项“不可实现的使命”,因为总是能够想到可能不安全的因素,因而过度地估计威胁,过坏地预测别国的意图,过强地采取对应措施,往往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别是当两国关系不好的时候。无论那些真的认为安全状况已经恶化到不惜一战的人,还是因为某些个人利益而这样做的人,说狠话和激烈言辞,很具有煽动力和诱惑力,往往容易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反应,即使将来被证明是过度判断,也会认为是为了国家利益的误判。相反,那些试图准确判断局势者,往往会被强硬派批评为“汉奸”、“盲目乐观”、“拿国家民族利益当儿戏”,很多人也会怀疑他们的想法是否真的安全。

  人们往往没有看到安全是一个“折中取舍”(trade-off),这如同购买保险,保险的项目越是要多保险费就会越高,事实上不存在绝对的保险,因此保险金也是无底洞,安全只能是相对的安全,很多人要的事实上是安心,而不是安全。更加糟糕的是安全本身是一个双向的概念,单方面的安全是不存在的,追求绝对的安全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绝对的不安全,并且引发安全猜忌和追求绝对安全竞争,过度地估计安全威胁,同过小地估计安全威胁同样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普通民众的感性化的东西随便调动起来,一旦群众被发动起来,他们的思维惯性就会形成一定的生命力,并且不容一段时间内改变,且他们的惯性思维会在国内形成教条式的舆论压力,让决策者和外交执行者思考和行动的空间自由都大受限制,结果不符合决策者的利益。

  政治领导者首先生活在国内的政治环境中,受到政治对手、学界智囊、舆论领袖和民众的多方面的压力,保持自身的政治安全很显然是他们的首要目的,外交也会被放在这个框架下审视。去年8月24日,日本前首相野田专门就领土问题召开了记者会,目的就是为了缓和来自自民党攻击民主党政府不能捍卫主权的批评,以及媒体对民主党的“安保无能”的指责。在记者会上,野田专门强调了民主党政府为了维护领土主权所作的具体努力,例如离岛的保全管理,2011年5月和2011年11月专属经济区上的重要离岛49个标上了名称,尖阁群岛四个小岛也标上名称,以及周边海域警备体制强化,和强化对外宣传日本的正当性。野田的最初目的可能主要为了缓和国内的压力,但是在今天这样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几乎同一时间传送到世界。

  当中国民众看到这样的报道,理所当然地会得出日本敌视中国的结论,结果是日本民主党为了缓解“内压”,迅速外溢为中国理解来自日本的“外压”增加,然后被内化为中国国内政治的“内压”。

  这样的内部减压的举动不断反复,就让产生了双方的“内压”再生产的恶性循环,中日双方民族主义则进入了“相互哺育”成长的怪圈,双边关系僵局也就不可避免。

  中日双方领导人都清楚,中日关系如果走向崩溃结果只能是双输,无论战后日本的复兴还是1978年以来中国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地区和平基础之上。但是,也要看到双方领导人并不可能在政治“真空状态”内作决策,而是每时每刻都受到国内政治制约。能否顶住国内过激压力,准确分析形势,不被过激或者过度分析所迷惑,是对双方决策者的巨大考验,因为这需要冒很大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

  这些都取决于领导人在国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是否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首先需要早日结束年年换首相的“政治漂流期”。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2]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9]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8]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4]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9]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5]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3]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8]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