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調查顯示,在23國受訪民眾中,中國人對投資賠錢的風險容忍度最高,台灣排名第四,而美國排名第12。(Getty Images)
華爾街日報調查發現,在全球23個國家的民眾當中,中國人對投資風險的容忍度最高,台灣排名第四,美國排名第12,略低於平均水平。
根據這項調查,為換取五成機率提升生活水平50%,中國人願以減少生活水平約17%做為賭注,其中男性願減少18%,而女性則願減少逾16%,在受訪的23國民眾中堪稱「賭王」。
面對相同的投資機會,台灣人平均願以減少生活水平逾15%作為賭注,其中男性願減少逾16%,而女性願減少逾14%,風險容忍度排名第四。
在這項調查當中,美國人平均僅願以減少生活水平近13%作為賭注,風險容忍度排名第12 ,僅次於23國平均水平。
簡單來說,投資人面對同一投資機會,願意作為賭注的生活水平降幅越小,代表生活水平下降帶來的痛苦超過提升的帶來的快樂。
以美國人而言,平均只願以減少生活水平12.5%,作為這樁投資機會賭注。這代表相對於資產增值帶來的快樂,資產減值更令美國人痛苦四倍。
仔細分析也可以發現,各國男性的風險容忍度皆大於女性,而年輕人的風險容忍度又大於年紀大的投資人。
儘管投資人常被告誡要依理性而非感情用事來操盤,但這項原則一向是知易行難。恐懼往往會放大投資人感知的風險,促使他們從股市撤資,造就2008年金融危機高峰期的現象。多頭股市則吸引投資人趨之若鶩,如同1999年的科技熱潮。
華爾街日報指出,基於上述道理,投資人或可考慮反向操作,譬如風險容忍度很小,不妨考慮增持股票部位,若風險容忍度很大,則應考慮增持債券等較為保守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