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13日公布的一系列宏观数据显示,多数数据都逊于市场预期。比如,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年增长12.8%,与预期持平;規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年增长9.3%,逊于预期;发电量按年增长6.2%,比上个月显著回升;1至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按年增长20.6%,也逊于預期;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则有明显的快速增长。市场预料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会略好于第一季度,因此,市场认为中国政府不会推出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而是会把货币政策维持中性。早些时候,不少人预测央行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与下调利率的口风全面转向。
按照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物价指数处于低位、生产者物价指数下行趋势没有改变、企业利润增长下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多次采取量宽货币政策等,应都是中国央行也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由,但中国却没有随波逐流。何也?
这是中国政府汲取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教训,再也不随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起舞了。因为中国市场情况与欧美国家完全不一样。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并非增长速度高低的问题,也不是增长速度是否放缓的问题,而是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的问题。如果当前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意义。所以,中国新政府上任之后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崇拜即使不会改变,也该形成了共识,即当前这种以量取胜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现有增长方式一定要改变。因此,中国政府会关注经济增长速度,但却不会把追求量的增长推到极端,对经济增长下行有一定的容忍度。经济增长出现一定程度下行或放缓时,不会立即采取稳增长的经济刺激政策。
其次,中国融资市场与欧美国家也完全不同。在欧美及日本,金融危机爆发后,整个投资需求全面萎缩,企业不愿意向银行借款,银行也不愿意向企业放贷,从而导致了投资需求与融资全面萎缩。比如,在安倍晋三改革前,日本有43%的企业不愿意向银行借款。但中国金融市场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多年来的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及旺盛的融资需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从这几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可以知道。早几年是中国央行对银行信贷利率管制及信贷数量管制,来遏制国内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但是当国内金融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后,这种管制所起到的作用已经不够了。
这不仅表现为1到4月份整个社会融资总额达到人民币(下同)7.91万亿元(1.6万亿新元)——比上年同期多3.06万亿元,增幅达63%以上——创历史新高;而且银行信贷在整个融资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这说明了与欧美的投资需求严重不足不一样,中国有强劲的投资需求。这种强劲投资需求,不仅正在迫使国内融资工具一次又一次突破现有的政策管制,扩大融资规模,也正在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以各种方式流入中国。这不仅导致中国4月份广义货币供应(M2)增幅达到16.1%,远高于政府工作报告所规划的目标,而且国际热钱流入也导致1至3月份中国外汇占款累积增加9433亿元,同比增长了九倍。
大量的流动性基本上都流入房地产市场,没有流入实体经济。今年前4个月,无论是住房开发投资还是住房销售都出现快速增长,各种融资也随之涌入住房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再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把住房资产价格进一步推高,对实体经济激励作用不会太大。
就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来看,最大问题仍是如何处理房地产泡沫的问题。因为中国房地产泡沫问题不仅影响到整个中国产业调整,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新政府上任以来之所以没有对房地产市场出台新政策,估计是在对当前中国房地产泡沫问题正在观察与反思,以便重新调整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如果央行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一定会给中国这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火上浇油。中国房地产市场2008年及2012年的情况就是如此。
同时,国际市场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比如,尽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形势有所好转,量化政策可能逐渐退出,但是日本所采取“质化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日本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冲击就不可小视。日本的政策不仅将导致重建世界经济利益格局,也会影响国际市场的流向。如果对此判断不清楚,或贸然行事,对中国经济会造成什么影响与冲击,是相当不确定的。因此,面对整个世界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新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会贸然而动,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更会以不变应万变,以中性应对波动。这就是中国央行为何不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