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输出革命,转而输出游客和钞票
去年出境旅游的中国人有约8300万人次,消费能力超美称冠,达1020亿美元(1286亿新元)。世界上天涯海角各处景点,几乎都可见到中国游客的身影。名牌货变大白菜,一打一打全包下的豪气,让国际社会见识到中国人富起来的震撼。
不过,伴随旅游热情和消费能力高涨而来的,却是中国游客行为不文明,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景区景点乱画乱刻字等等损害个人及国家形象的老问题。
近日,有中国网民揭发,有人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3000多年前的浮雕上刻下 “丁锦昊到此一游”的汉字,引起舆论热议及讨伐。
经人肉搜索后,网民查出涂鸦者是一南京少年。大部分舆论将此少年游客的个人行为与国民素质挂钩,认为是“丢脸丢到国外去”、“为同胞感到耻辱”,甚至不忘提醒人们,“出去时,你就是中国”。
个人行为不一定代表整体国民素质,但当类似不文明行为一再上演,当一锅粥不只被一粒,而是多粒老鼠屎坏了时,出游行为问题也无可避免地上升至影响国家形象的层级。
巧的是,事发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才在会议上对中国出境游客的行为表示关切。事发后,中国国家旅游局又在其网站发布了“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120个字的指南内容涉及游客礼貌、节约、注意风俗习惯等多方面。
与孙悟空式“到此一游”对应的是,英国BBC国际台委托进行的一项全球民调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转差,降至八年来的最低点。调查显示,与2012年相比,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率为42%,下滑8%;持负面看法的比率为39%,上升8%。
在接受调查的25个国家中,德国形象最好,依次是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美国第八、中国第九、巴基斯坦和朝鲜分列倒数第二、第三,伊朗垫底。
或许,让中国感到安慰的是,经常扮演“世界警察”的美国,排名其实也没有很好。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总是让他国感到忧虑,中国要塑造好的国家形象确实不易。对外,既要处理领土纠纷问题,又得顾及游客行为举止、海外投资及并购等国际行为。对内,还得处理贪污腐败、贫富悬殊、特权游戏等政治与社会问题,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
形象工程的外衣不难建构,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的广告花钱就能打,国内高楼大厦砸钱就能建,难就难在如何穿好形象工程的内衣。
好脸面靠的是由内至外的维护和修养,好形象靠的是内外两衣的搭配,一旦脱离内衣的支撑,曲线再好都枉然。同理,国家的外部形象是内部面貌的投射与体现,好形象应是由内至外释放的正气与正能量。
特别是在信息科技发达的当下,即使没有大批中国游客出游,外国人同样能从海量的信息中窥知中国的轮廓。瞎子摸象不一定摸得全,甚至可能以偏概全,但总会抓到直观的印象和感觉。
当官员贪腐、后台硬有特权、拼爹成风,“被失踪”、PM2.5爆表、小学生被性侵等事件一再发生时,国家的形象肯定不会好。而最终决定国家形象的核心因素还是内在的,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人们的道德和生活价值观等等,以及它如何对待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异见人士。而唯有内在的文明与和谐、富强与民主,才能给国家对外投射的软实力带来强有力的支撑。
出国旅游的表现属于个人行为,不应放大成国民素质的体现,但个人行为良好总是能给国家形象加分。
就如各种政治口号不应空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一样,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也不应只停留在纸上文字的规劝。它应内化到人的心里去,并转达成行为才行,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
当每个个体都文明自信时,国家的形象自然会跟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