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胡军被任命为暨南大学校长,时值暨大百年。
新百年意味着新开始。他发现,做好这所百年侨校的校长并不容易:“别的校长只管把学校做成名校,暨大校长既要办好‘侨校’,又要做成‘名校’”。在接受国侨办“走基层 侨乡行”媒体团采访时,胡军如是表示。
2006年,国民待遇政策实施后,更多的学校可以招收侨生,以“侨”为特色的暨大,优势在哪儿?新的政策实施后,学校在面临巨大财政压力之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胡军和他的团队采取的策略是,在保持侨校特色的同时,必须提高知名度,贯彻执行“侨校+名校”战略。
“声教讫于四海”
“暨南”语出《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1906年,清政府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设暨南学堂于六朝古都南京,这是暨南大学的前身,中国的华侨教育由彼时揭幕。
而今天,暨南大学共培养了来自114个国家和港澳台3个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有“中国第一侨校”之称。
在其他学校可以招侨生的背景下,暨大如何保持“侨”的特色?
胡军认为:“‘侨’字不仅意味着招收海外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暨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环境,作为侨校,如何培养他们是一大难题。为此,学校专门编写了100多种教材,使培养海外学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东南亚和华侨华人研究一直是暨南大学的两大特色领域。
为了保持这个特色,在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们投入重金、整合研究力量,于2011年成立国际关系/华侨华人研究院。“以前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现在已广泛渗透到政治、国际关系、历史、华商、新闻媒体、经济等各个领域。”胡军介绍,学校华侨华人研究水平和影响力在中国大陆高校已居前列。胡军的目标,就是把暨大打造成一个华侨华人研究的重镇。
华文教育是暨大侨校特色的另一个发力点。据了解,暨大当年编写的小学教材《中文》在全世界发行超过3000多万册。
而针对华文教育教材的研发正在进行中。学校专为柬埔寨汉语教学的课本已经开始使用,为欧洲一些国家汉语教学的课本也在着手研发,胡军介绍。
“名校”的追求
作为校长,胡军有着对名校追求的使命感,他认为,好的大学,能把最好的老师和学生吸引过来。
暨大重视人才。现有的1800名专任教师中,有40%在海外进修一年以上或者从海外直接回来。
2008年以来,暨大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对人才实行一条龙式服务,专家教授有问题可以直接找胡军,当场解决。胡军也是爱才之人,他曾“三顾茅庐”去港澳延揽人才。
古称良禽择木而栖。暨大求贤若渴,人才也慕名而至。
药学院前身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研究室。中科院院士姚新生教授的引进使其发生了质变。随后,叶文才、江仁望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加盟,让药学院的排名扶摇直上。
“名校的特点是什么?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胡军如此理解。
人才引进直接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创新:国家基金项目申请突破百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均实现第一,完成单位零的突破。
近年来,暨大在“名校”建设方面硕果累累。 “2006年,暨大只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7个广东省重点学科,现在则分别是4个和24个。2006年,暨大的科研经费不到1亿元,去年增长到4.9亿元。暨大多个学科在教育部的排名已进入前20名。” 胡军如数家珍。
暨大的未来
暨南大学的校徽是由字母“JNU”构成的一艘船。 “船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华文化通过来自各国侨生的传播而“声教讫于四海”,暨南大学也向着名校的方向扬帆起航。
通过“外引内培”,暨大打造了数十个重大科研团队,校内近30名学者进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梯队。“暨大计划在3至5年内,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高层次领军人才和150名左右青年拔尖人才。”胡军介绍。
为实现百年老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正在建设校区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可满足1.5万名学生使用需求,预计2014年9月进驻首批学生。
胡军希望在2016年学校成立110周年之际,学校的发展目标都能实现,到那时暨南大学不仅是一流侨校,也能成为海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