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Pebble通过蓝牙连接手机 - 智能手表:手腕上的革命
作者:张梦瑶 | 2013/7/16 7:52:51 | 浏览:1806 | 评论:0

Pebble通过蓝牙连接手机 - 智能手表:手腕上的革命

手腕上小小的屏幕亮了,抬手——一个来电提醒、一条短信、一封邮件或是一个行程提醒,手机不在身边也不用担心会错过;如果想听听歌、查查天气或者统计统计健身数据,抬抬手腕,也能随时搞定。这样一款不再仅限于查看时间和装饰手腕的手表是否拨动了你的心弦?

  手表业复活的催化剂

  随着多种方便快捷计时工具的出现,传统手表业在不觉中面临一场被淘汰的危机,一度戴在手腕上形态各异的表被纷纷束之高阁,只留下那彰显身份的奢侈品表还牢牢戴在一些旧贵和新富的手腕上。但是在移动智能终端不断发展的当下,开发者和制造商又再次瞄准了“穿戴式”对人双手的解放,再次将创意的智慧应用到方寸之间的腕部,设计出新的智能终端,手表业也因此复活。

  智能手表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最早以机械计算器表的姿态出现,佩戴者可转动表盘外圈的对数表进行简单计算。全球首款电子计算器手表由汉弥尔顿于1975年推出,是智能手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后,可存储信息的资料库手表不断被推出且开始与电脑相连。20世纪末,可加载程序的腕式电脑手表出现。21世纪初,微软跟斯沃琪合作涉足智能手表开发,设计出首款设备能通过MSN Direct订阅接收无线新闻和天气信息的手表,但不尽如人意的销量让该款产品不得不停产,随后加入该行业的大型电子厂商索尼·爱立信也未能获得成功。

  然而此一时非彼一时,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智能手表赋予越来越多“移动”特质。2013年1月美国硅谷创业公司Pebble Technology推出了全球首款成熟商用化智能手表Pebble,通过蓝牙可与iPhone或Andriod手机相连,支持来电显示、短信接收和提醒、查看邮件、播放音乐、天气和日程、健身统计数据、关闭手机上应用程序等多项功能,首批85000只设备顷刻预售一空,让这一屡遭挫折的新兴产业振奋了一把。两个月后,媒体报道苹果、三星及谷歌等科技巨头都将于今年发布智能手表。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分析师艾维·林加特认为2013年可能会成为“智能手表元年”。

  “智能手表元年”翩然而至

  随着智能手机逐渐取代功能机,平板电脑日渐占领传统电脑阵地,移动互联2.0时代也随着可穿戴式设备拉开序幕,智能手表能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新一代智能手表所特有的优点是可与各种移动数据系统及两个主要操作平台iOS及安卓相连,与腕表仅收集数据的特点相比,智能手表还可显示并读取数据,再加之其轻薄短小、易于佩戴的特点,其推销者便强调:智能手表能为用户省去许多从口袋或手袋中掏出手机的动作。方便消费者的同时,可行性也不可忽视,就此,分析师艾维·林加特指出“零部件的体积已经足够小,价格也已经足够便宜”,加上智能手机的大众化,智能手表这样的穿戴式设备完全有机会发展,而苹果等行业巨头的进入可能会刺激整个市场,一旦该行业走上正轨,应用开发者就会为这类产品引入更多新功能。接受本报采访的移动开发工程师刘炎表示,与智能手机相比,为智能手表开发程序并无太过困难之处,真正的困难在于智能手表厂商如何吸引大量开发者为其开发程序,这就涉及智能手表能否成功吸引消费者的问题。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智能手表还处在初级阶段,就现有的设备而言,刘炎指出,智能手表目前只能作为手机的辅助工具,还远远不能代替它,受手表屏幕大小的限制,现阶段以触屏为基础的操作习惯在手表上很难实现,尽管目前技术不是很成熟,但他认为,这将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考验智能手表的不只是时间

  任何新生事物总会受到重重怀疑,智能手表也不例外。斯沃琪的CEO尼克·哈耶克就曾公开驳斥智能手表可颠覆传统手表的说法,他指出,消费者喜欢佩戴精美的手表并根据场合更换款式,这样的话,智能手表屏幕显得太大且价格相对太贵。《财富》撰稿人西洛斯·萨纳提也毫不客气地指出,智能手表太过小众,其实用性也让人怀疑,苹果和三星进入这一门槛低、竞争激烈的行业是个蠢到家的主意。科技网站Andriod authority的作者奈特·斯旺纳则强调,智能手表功能太有限,人们可查看信息但没法回复,其使用需在连接智能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上才能进行,加之屏幕小,其可配置硬件的空间有限,不可能实现太复杂的功能。业界有关人士表示,在智能手机面前,智能手表不值一提;与传统手表相比,其多出的功能对电池续航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的手表一年换一次电池,智能手表充电频率少则一周一次,多则一日一回;而有可能成功的健身智能手表却跟现有的健身智能腕带相重复。

  智能手表能否受到主流消费者的青睐,还有待市场的检验和技术发展的支持。即将踏入工作岗位自称“实用主义者”的小赵告诉记者:“如果智能手表能够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和邮件,也许我会考虑买一个,但是价格一定得在我手机价格一半以下,毕竟只是个辅助设备,可有可无。”智能手表要想取代传统古典瑞士表在手腕上的位置,必须解决存在的基本问题,且有其过人之处。一块实用的智能手表得省电,有较长的续航时间,如Pebble智能手表采用的电子纸屏幕就较为省电;也得有足够的屏幕显示空间,例如可弯曲玻璃技术的应用,当然,足够好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移动开发工程师刘炎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智能手表的交互方式可能会往非触屏方向发展,比如语音交互,更高级的甚至是脑电波或神经网络的交互。智能手表到底能否成为科技新宠,扬帆远航?让我们拭目以待。

人工智能将超越大脑? 人类是否要“称臣” (张梦然)

 低头不是容易事,如果对方还是你的创造物,只怕更窘。但科学家现已开始不断提醒我们,要为这件事做点准备了——如果说此前的警告是还有一两个世纪的光景,现在已经锐减为不到50年。

  美国科学家库兹韦尔,被主流商业报刊《Inc。》评为“爱迪生的合法继承人”,他作出的推算是:在2045年,人工智能(AI)将超越人类大脑,从而社会剧烈转型,跨入高智能机器时代。

  他不算最夸张的。美国“生存研究实验室”创始人波林一直试图在让他手下的机械生物们自治,也就是把控制权主动交给机器。天赋的权利,是波林“尊敬它们的方式”。

  再翻翻看近两年关于计算机和机器人感知方面的进展报道,你都会以为铁皮军团马上就要被宣布是有意识的了。

  可我们显然还不够了解“智能”和“机器”到底勾搭到了什么程度。这二者的组合物,在你家里时会扫地,见着楼梯还绕着走;在阿富汗山区会反恐,翻找出人眼看不到的火力;在国际空间站还能帮太空行走的宇航员递个钳子什么的;在复杂计算这一块,它们更是一直让人类饱尝败绩。

  但很有一批科学哲学家对“电脑超越人脑论”持强烈否定态度。他们不以为电脑与其他任何传递信号的机械有何本质区别——水流其实也能制造出有运算功能的机器,难道因为电流跑得更快些,就让机器们学会了“理解”吗?

  物理学家当然能举出很多因速度快产生截然不同事件的例子。但问题是,你是否真的认为:只要一个机器的算法足够复杂精妙,它的自由意志就会涌现出来,变得善良或邪恶,兼有痛苦、愉悦、饥渴甚至还懂得幽默?

  “容易的事都很难。”领域内先驱马文·闵斯基如此总结人工智能的悖论。意思是需要超高智商的事它们会处理得又快又好,而许多稚子可为之事,人工智能却不可为。譬如说,产生哪怕一小点自己的思维意识。

  但这也不太好判断。

  在今天,考虑人工智能的实现程度,通常需精准地用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来划分。“强”是指计算机不仅作为一种工具,只要运行适当程序,其本身就是有思维的。这样的机器有知觉、有自我意识——就像科幻电影里快泛滥了的机器人元素。

  而“弱”则是认为不可能制造出真正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机器,其终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工具。

  近年的主流研究正是围绕“工具”展开的,成就还算可观;强人工智能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有趣的是,结论其实可能截然相反,强人工智能或已经发展到彻底蒙蔽人类的程度。因为我们怎能敲定其他个体是否具有自主思维呢?只要足够狡猾,“它”或“他”完全可以装作只是个无辜的铁盒子。

  这就是机器们的优势,如果要一般人类来伪装成机器,只要指令是30秒心算一个8位数乘法就露馅了。

  几十年以来,我们用以定义电脑智慧程度的,都是自己的主观定论——著名的图灵检验就从1950年执行到现在。“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认为:如果你隔着一个屏障与机器问答,长时间内仍无法分辨对方是机器还是人,此机就达到了智能阶段——这也是“人机大战”之所以会成为历代人工智能试金石的源头。

  但无论是2011年与人类鏖战智力问答的沃森,还是1997年每秒狂算2亿步棋的深蓝,亦或近年冒出的那些会使诈、会学习、会后悔的一群——现已问世的这些家伙,没有一个本身是能自主思考的。2010年世界诞生了首款能产生并表达感情的机器人Nao,更深层次地发掘了人机交互,但短期内技术只能停留于让其拥有一种类似人的性格上,通过设置某种特殊的电脑程序使机器人学会主人的情感、喜好,增进人类对它的信赖度。

  说到底,它们举手投足间反映的都是主人家的高明,与一般机器的区别,仅在于模仿技巧的高低优劣罢了。

  人工智能的皇帝没穿衣服,被认为“坐在距离人工智能领导者三排远”的罗杰·彭罗斯这样认为。机械与生命体的重叠确实在逐年增加,但电脑们目前还都是没头脑(不高兴们请暂不要考虑被害妄想症一样的蒙蔽论)。你可以把“电脑取代人脑”当做还原主义的历史重复,或是科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项合理的耸人听闻。

  如果50年内太夸张,那在很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究竟有无发展出独立意识的可能?我觉着吧,现在就得为这么崇高的问题寻求答案,任谁都会觉得是个很无理的要求。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工信部:未来产业六大方向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领域 2024-11-06 [289]
Gartner 公布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2024-10-31 [445]
这样图解Transformer应该没人看不懂了吧——Transformer工作原理 2024-10-16 [814]
Nature:智能体涌现出语言 2024-10-16 [790]
50个顶级ChatGPT论文指令 2024-10-10 [1004]
推荐五种简单有效的数据可视化方式 2024-10-10 [933]
这么有深度的文章是ChatGPT写的? 2024-10-10 [931]
讲透一个强大的算法模型,CNN!! 2024-10-10 [923]
人类与 AI 协同的三种模式 2024-10-10 [556]
11 种经典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2024-10-09 [48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