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周兆呈:"大数据"时代的民意与政治
2013/7/22 12:55:40 | 浏览:1235 | 评论:0

  “原来是你,我们在微博上已经互粉了”。

  在7月初于新加坡召开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席间遇到来自英国的一位学者。彼此认识后,发现其实早已在微博空间有所互动。接着,我们继续和同桌的另外一位同行交换微信联络方式。

  这或许是社交媒体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因为参与的是中国的新浪微博或微信平台,我们也同时成为数以亿计用户中的一员,直接感受和观察这些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商中国每年举办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也成为观察中国变化及其影响的一个特殊平台。虽然参与者来自美国、欧洲、亚洲不同区域,但今年的论坛明显感觉到他们都深刻意识到网络和社交媒体对于中国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至于在论坛开场集体讨论中国经济增长课题之时,就有嘉宾畅谈这一领域,让主持者只好提醒其后会有专场讨论会,以及有关大数据与传媒变革的专题演讲。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进步,电子商务、各类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分享图片与文字等等广泛使用,生成了非常庞大的数据量。名为《大数据时代》(Big Data)的书成为时下的热门读物,书的副题“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对媒体和科技业界以及普通用户都产生吸引力就不足为奇了,甚至一些MBA课程也反应迅速地将其列为必读书。

  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的过渡转型,不过是短短数年间的风云变幻,传统媒体经历上百年的稳定发展模式,但如今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模式和形态却是不断变化,业界自身都难以把握,起伏跌宕、崛起衰落的周期极为短暂,其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加强。整体呈现向前进步、演变的过程,产品的新陈代谢频率则非昔日所能想象和类比。对这些目不暇接的外在和内部环境改变,不要说传统媒体倍感挑战、如履薄冰,即便是谷歌(google)、面簿(Facebook)、百度、微博等拥有上亿用户的新媒体平台,其实一样战战兢兢,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创新以因应变化。

  现在很多人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都是以浏览手机开始,以阅读手机结束。消耗于网络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多,自然成为制造各类大数据的强大来源。信息的便利获得、便捷分享和自媒体的放大效应,电子商务消费的刺激力量,无一不是催生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根源。通过海量的数据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大数据得以对用户状况、消费方式、习惯喜好、与他人的联系等等,进行分析,成为一种有效制定策略的新方式,从潮流到娱乐,从商业到政治,无所不包。

  对于执政者来说,这是全新的领域。一方面,推动大数据时代的科技、媒体、消费等领域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每个政府都会乐见其成,商业和科技的领先者更会从中获利。另一方面,政治、社会、文化的形成和改变又深受这些发展的影响,不确定大量增加。从媒体和政治的关系来看,透过媒体传播信息以及因此生成的观点、分享等传达出海量信息,而人们对事件的关注、看法与评论,又有着短暂、零碎的特质,从而构成庞大而混杂的大数据,执政者需要进行科学而量化的分析,以成为勘察和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

  网络时代,一方面是信息快速、自由的流动,一方面也不断制造着信息的碎片化、歧义化,民意迅速、大量的爆发式呈现,事件真正的来龙去脉,只能在碎片化中逐步厘清,但同样可能存在网络话语权从属于强势的声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事件往往出现不止一个“版本”或被扭曲的现象,变得不可控、或者暗箱操控。一个民生课题在各方民意万马奔腾的发酵效应之下,极有可能引发公共危机,甚而影响政府决策。

  大数据时代下的民意,只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多变。越来越多元化的新媒体及其运作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发声管道,这些声音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从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从政府官方社交媒体、明星名人到“水军”,方方面面的影响力对舆情产生不同的拉力,反之也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些或真知灼见、或一家之言,或真假莫测、虚实难辨的信息,都将在大数据的范畴下成为信息处理的标本。

  如《大数据》所说,在小数据时代,追求精确度是合理而且可行的。但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人们必须能够接受混乱和不确定性。认为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想法,将日益受到多元思潮的挑战和嘲讽。这些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所导致的变革,有望颠覆很多传统观念。

  媒体的发达、功能的庞大,让数据更为混杂、更为不确定。大数据时代的利与弊,都如此清晰地呈现在面前,也已然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情境。这些量化、细化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未必全然是理性的,但这就是现实,政治人物必须接受,让自己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而非怀念既往时代的单一与顺畅。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58]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59]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35]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60]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38]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15]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20]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10]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53]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5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