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孙涤:劳动力供应的规模萎缩 - 新新人口论之一
2013/10/8 9:57:23 | 浏览:1576 | 评论:0

开宗明义,本文旨在呼吁各界关注中国人口的演进。 “新新人口论”的提法,绝非耸人听闻,而是要引起对人口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关注。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这个变化,196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显现,1990年代在世界范围里“坐实”,在2002年的联合国人口报告得到“官方”的认定:全球的总和生育率从2.1下降到了1.85。人口规模不只是关系到经济的持续成长,而且是人类文明一切活动的“宿命”(destiny),社会历史学家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逻辑。

总和生育率(TFR)指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存活孩子数。 除了抵补父母的2,这多出的0.1是为了补偿孩子未到生育年龄夭亡的损失;在发展中地区,为了补偿较高的婴孩夭折率这个数大约在0.33;而在人类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直至二十世纪,这个数还在4以上。 TFR不足2.0的水平,人口的规模就趋于缩小;一旦降到1.8以下,规模的萎缩就难以逆转了。虽然妇女把育龄往后推、老人活得更久等等,会影响到人口的年龄结构,但女性的生育倾向——TFR的决定因素形成后,要改变是很艰难的事,先进国家的经验如此昭示我们。随之而来一系列的重大变更,构成政策的严峻挑战,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这个新变化对于其他国家是新人口规律,在中国却不得不多加一个“新”字,因为中国五十年代的一场大辩论对其后的人口政策有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还欠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是当年的意识形态之争弥漫,又有冷战的急迫压力,他不得不委婉地表达,“臭名昭著”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事实上对中国国情也同样适用。马尔萨斯总结的人口定律认为,在生产力低下的状况,的生产仅能维持的生存,而后者的增速远远超过前者,任何丰年的产出很快就会被接下来急增的吃光,而的增加必会被饥馑、瘟疫、灾难、战争悲惨地平衡掉。人类社会组织经济生产的一万年以来,世界GDP的年增长率只在0.01%左右,除了极少数精英分子,人活得悲惨与牲畜无异。直到1790年前后,欧美国家的物质生产力才首次超出了人口的增长。此前的2500年里,世界的人均生产增加了才一倍而已,以后的220年里则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美国的人均生产提高了有四十倍之多。

当时中国贫弱,积累低,技术创新基础差,无法迅速把民众的“消费的口”转换成“生产的手”,更谈不上“创新的脑”。这种约束之下,人口首先是个拖累,必须有计划地加以节制。但直到目前,人们在检讨这段历史的时候,还在“炒冷饭”,似乎马寅初先生当年争辩的人口政策之所以遭到杯葛,在于它的“新”。本文的目的之一,则要提请大家注意,人口发展的新趋势已明白无误地呈现出来,我们若不能及时改弦易张人口政策,尤其是一胎化的限制,难免又重蹈当年的覆辙,即便方向恰巧相反。

除了人们固有的心理惰性,以及政策(成功)实施而来的惯性之外,人口变化本身的滞缓,也是不容易看清人口规律的主要原因。好比你每天看冰川的头,无论在海螺沟还是阿拉斯加,可以完全漠视它的变化;过了三十年再去看,它们可能退缩了好几百米。为了增加一些感性的体认,你不妨在脑子里描绘这样一个模型:画两根平行的垂直线,形成一个“时间通道”;在通道里把每个年龄的人群画成一行小人形,每个小人形代表一百万人,比如,71岁的人群有两千八百万,就居中画成28个小人形的一行,同龄5岁的两千一百万就是21个小人形的一行,如此等等,把1380个小人形安排就绪后的形态,你立即对中国人口(13.8亿)的年龄结构能有一目了然的认识。然后再把15-64岁、低于15岁、 高于64岁这三个区间浓淡不同地标示出来,你就很清楚劳动者和他们需要抚养的人口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的。而且很简单就可以把这种理解加以动态化:在时间通道里把三个年龄区域往上拖就行了,整个人口大军像似在时间通道里列队向上走,去年n岁的人今年准是n+1岁。加上新生儿的一行,做些调整,你就不难再现过去几个世纪前后、甚至整个历史发生过的人口变迁。

理想的年龄结构当然是纺锤图形,干活的人居多,两头需抚养的人少。不过这持续不了多久,新出生的孩子如果维持在低水平,图形转眼就会蜕变成为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不过在历史上这还确实没发生过。我们不妨把0-100岁(过100的当做百岁)的那一百行的人看做一个同时活着的生命池,注意点放在每年流入池子的新生儿和流出的死亡人数。1750年前流经生命池子的是“稳流”,许多新生命,或流产或夭折过不了门槛,成年后流出又很快,或战乱或饥馑活不到天年。1750年后在英国率先发轫的产业革命,连同食物营养的增加和医药健保的改善,给人类提供了生机,于是大量的新生命开始汹涌流入。年轻的马尔萨斯洞察到了这个趋势,在他的小册子(1784年发表,比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晚了近十年)里描绘了出来,连同他的悲观预测——人类的超生现象终将被“悲惨地抵消掉”,成为后世所谓的“马氏人口定律”。其后的世界发展印证了马氏定律,长达二百余年,人口的流入湍急(当时全球妇女的TFR6.0以上),流出滞缓,生命池犹若尼罗河般的腾涨泛滥。

今天这一切已全然改变,并且正在走向其反面。这段发展史在中国有着极为戏剧性的浓缩表现:1949-7930年里,中国人口大涨了4.2亿;1980-201030年里,我们的人口比“应该的”少增加了4亿。

引起生命池里湍流激荡的原因是什么?论辩很多说法不一,但毫无疑问,人们必须严肃对待这个严重变化。世界人口增长在锐减中,其间并没有世界范围的战乱、灾变、饥荒和瘟疫,不要说马尔萨斯不曾预见、马寅初未能看到,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想到。一言以蔽之,这个变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许多伟大成果造就的。

首先是科学技术的一系列突破,给人类的发展拓展出宽广的生存空间。其中医药进展的成就尤其辉煌,不但大为降低了婴孩的夭折率,而且令老人活得越长越健康。这反应在过去两个世纪人口的膨胀上面:

201110月人类总数首次突破70亿,中国人占了19%。近在1800年初,全球人口才攀升到了10亿,中国人约占到三分之一;到了1900年,世界人口增加到了15亿(+50%);1950年又增加了60% ,中国人占了25亿总数的四分之一,其后的50年里世界人类更大涨140%,在2000年达到了60亿。若是增长一如既往,那么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200亿,威胁到资源的穷尽和环境的崩溃。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过去四十年来生命池的流入量缩减得更厉害,人口的增长率竟“悄悄地”从2.1%减到了1.1%。由此估算,2100年总人口应当在100亿附近。究其关键的因素,首推妇女的教育、就业和收入。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程度越高,她们生育的倾向就越低,和马尔萨斯人口理论预示的趋势正相反对。妇女的教育程度、就业和收入提升的结果之一,使得她们的生育和成婚的意愿大打折扣。选择晚婚甚至独身的妇女越来越常见,即使结了婚她们也不愿意多养孩子。这适用于世界任何地方。

TFR 来度量的一个显著的例子是,1955年在巴西是6.1,在中国是5.6;到了2010年分别下降到了1.81.7,而在这个期间巴西并没有推行过严格的计划生育。通常以为生育意愿低只是欧美妇女的问题,其实在东北亚地区目前这个矛盾更突出。例如,2010年韩国妇女的TFR已降到了1.2左右,比法国还低。台湾的TFR则下降到了惊人的0.9,在全世界196个国家地区里是最低的。大陆的不少大城市的总和生育率早已降到1.5以下了,据上海市计生委主任谢丽玲报告,上海市的TFR在几年前就下降到0.9以下了。东南亚各国(除菲律宾外)的TFR都在迅速下降中。如孟加拉,在1980-200020年间从6降为3。印度南部也是如此。伊朗的TFR1984年还高达7,到2006年惊人地降为1.9,在首都德黑兰地区更只有1.5了。

经济统计分析发现,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2000美元,TFR就开始下跌,在4000-10000美元的水平时接近维持简单规模的2.1,然后继续下行。目前世界上TFR低于2.1的国家接近80个(1970年仅24国),其中包括一些非洲国家。英国作为产业革命的发轫地,TFR5降低到2用了130年,而南韩只用了20年(1965-1985)的时间就完成了同样的历程。

必须认识到,人类对环境及自身而来的挑战的响应,本无所谓绝对的“错”与“对”,而必须把握合理的“度”,过犹不及!让我们下期接着讨论。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106]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422]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463]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89]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89]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544]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545]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542]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706]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9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