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王鼎鈞:文路無盡誓願行
王鼎鈞:文路無盡誓願行
作者:常誠容、羅旦兮、韓傑 | 2013/11/11 15:33:57 | 浏览:3096 | 评论:4

王鼎鈞:文路無盡誓願行
王鼎鈞時有所思。(記者許振輝/攝影)

王鼎鈞:文路無盡誓願行
王鼎鈞趕上新科技潮流,以iPad寫作。(許振輝/攝影)

王鼎鈞:文路無盡誓願行
王鼎鈞已出版43本著作,其中回憶錄四部曲是近年來在美國完成的巨著。(許振輝/攝影)

王鼎鈞:文路無盡誓願行
王鼎鈞茶餘飯後欣賞太太王棣華的花藝。(許振輝/攝影)

王鼎鈞:文路無盡誓願行
王鼎鈞細數寫作人生。(許振輝/攝影)

  華文文學大家王鼎鈞,山東臨沂蘭陵人。1925年出生,少年時期因對日抗戰和家人分離,四年多時間在日本占領區生活,打過游擊。1942年投入李仙洲將軍創辦之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輾轉安徽、河南、陝西各地。抗戰末期初中畢業從軍,隨國民黨軍隊憲兵團經南京、上海、瀋陽、秦皇島、天津、青島。1949年到台灣,當過編輯、評論員,成為知名作家。1978年應新澤西州西東大學聘請來美,任雙語教程中心編寫中文教材,1990年退休後定居紐約,主要作品皆在此一時段完成。

  王鼎鈞著書40餘種,來美後花17年,將他的人生坎坷寫成近100萬字的《回憶錄四部曲》,深受注目。他說:我是受苦的那一種人、那一群人,我們受苦是由於創造者犯罪,犯罪的人懺悔了,尋找救贖,眾人脫苦了,受苦就有積極的意義。以下為王鼎鈞日前接受本報專訪全文。

  問:您寫作超過一甲子,散文、小品、雜文自成一家,獲高度評價,近年發表的回憶錄四部曲,被視為庶民書寫近代歷史的經典,回顧各階段的寫作內容和風格,可以談談背後的因緣轉折嗎?

  答:我到台灣後正式投入寫作,也為報紙寫評論文章,和別人先從抒情入手不同。我敘事說理,堅持語調柔和,技術上求感性。有文評家把我寫的書評、時論當散文看。這或許是其中一部分文章能經得時間淘洗,至今尚能流傳的原因吧。後來學寫小說,開始在散文中使用小說技巧。模糊散文和小說的界限,得到認同,被稱為「小說化了的散文」。40多年前的《人生三書》用許多小故事代替說理(勵志),直到現在還在台灣許多教育單位、文化團體、圖書館「最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單子上。

  然後是「詩化了的散文」。我的散文,老早就有詩化的傾向。第一篇詩化的散文,應是鏡中初驚白髮寫成的「與我同囚」,後來收進《情人眼》。台灣空中大學教授沈謙曾說我的散文風格三變:早期乾淨俐落、條理清晰;中期有情有趣、親切有味;晚期意象豐盈、魅力感染。從鬥士型蛻化而出,有隱士型的淵博豐盈,名士型的情趣品味。呵!呵!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吧。

  問:您曾說,您一生中的最重要作品,是來美定居之後完成的,它們都是什麼書?為何是「最重要的」?

  答: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在彼此隔絕30多年以後,我和當年的親朋故舊通信,把切斷了的神經一根一根連接起來,這是一次死去活來的大手術,見肺見肝,觸及靈魂。《左心房漩渦》就是那幾年碰撞、麻木、陣痛、復甦的文學紀錄,得到的風評也最好。

  《回憶錄四部曲》我寫了17年,近100萬字。《昨天的雲》寫山東故鄉的幼年;《怒目少年》是流亡學生經歷;《關山奪路》寫國共內戰遭遇;《文學江湖》寫台灣 30年的生活,但只取「文學」來寫。自1978年移居美國至今30多年,這段生涯卻沒有在四部曲的範圍內。自1990年代起,承《世界日報》相約寫專欄,讓我晚年的思想有揮灑的空間,雜文有機會升格轉型,可以浮出水面輯成《桃花流水杳然去》,是我很重要的一本書,我慶幸老年還能層樓更上。

  問:讀《回憶錄四部曲》就像讀一部近代史,細緻的個人遭遇折射出大時代的歷史,您的回憶錄為什麼來美後才動筆?

  答:寫回憶錄要求自己時間集中、精神集中,當年在台灣,正因為生活環境太熟悉,時間被熟悉的人和事零星分割了,很難專心一致。還有,寫回憶錄要像出家當和尚一樣,把一切放下,不要管某某人看了有什麼感覺,某某人看了是不是喜歡。不要迎合朋友、上司,迎合社會。在台灣的日子「六根不淨」,難以辦到。

  還有一點重要的因素,是我需要大量閱讀中國大陸出版的資料,來美以後找資料方便,那時台灣還在戒嚴,而美國是通往中國大陸的捷徑。

  問:如果您未來美定居,仍留在台灣,也克服了「六根不淨」和大陸的資料取得問題,您會寫回憶錄嗎?特別是敘述您在新聞界工作時,經歷特務如影隨形的白色恐怖歲月的《文學江湖》,會寫得如此(較)無掛礙嗎?

  答:環境影響生活,生活影響心情,心情影響風格。域外的水土使我「蒼勁」。有人評論,我從「南曲」轉為「北曲」。風格變化是作家的大事,也是幸事,不垂老投荒,怎有此事?如果留在台灣,回憶錄我仍然要寫,大概會寫成《碎琉璃》的樣子,是一串溫柔傷感的故事,更像文學作品,但是沒有宏觀的境界。至於我和特務相處的明明暗暗,無法寫成相同的風格和內容,也許就擱置了。

  我得承認,用「特務」做標題的這三篇,資料性很強,藝術性很低。《文學江湖》成書時,也曾一度想把它抽下來,沒有想到讀者對這部分興趣最大。

  問:「特務」這部分,您有保留嗎?出版後有後遺症嗎?

  答:當然有所保留,呵!呵!後遺症倒沒有什麼,但有人「對號入座」,打越洋電話罵我,我說:「這一部分就放下吧!」

  問:您在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不止一次的為文推崇他,您認為他的意託(寓意)技法很高明,可以舉例說明嗎?

  答:且說莫言的《生死疲勞》,這四個字原是佛經裡的一句話,莫言寫成55萬字的小說,他把有限的材料擴張為豐富複雜的情節,中國當代作家沒有人可以相比。中國有一觀念,人活著有許多痛苦,死後就解脫了,「大哉死乎,君子息焉」。莫言用55萬字詮釋生死疲勞,死也不得休息,死不是結束,是流轉,死後麻煩也許更多。

  《生死疲勞》說當年土改的時候,有一個地主不能過關,中共把他槍斃了,他到了陰曹地府喊冤,閻王就教他再世輪迴。50年間他一世為驢,二世為牛,三世為豬,四世為狗,五世為猴,六世好不容易再得人身,偏偏又不是健康人,而是一個大頭嬰兒,帶著不治之症。這50年正是中國變動最大、災難最多的時代,小說中的驢牛豬狗猴,都用動物的眼睛現察了他經歷的大躍進、大飢荒、或是文化大革命。《生死疲勞》布置一個魔幻境界,他沒說出來的是什麼呢?答案不止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它述說中國人的苦難,批評中共建國50年的施政。這犯了中國現行體制的大忌,不可說,不能說,但是莫言就有辦法說出來,這就是藝術。

  問:您欣賞莫言,與他在不自由的環境中設法找出安全空隙創作,堅持信念,對制度作迂迴的批判,是否其中投射了您自己的影子?

  答:我當然見賢思齊,這是我的習慣。我得補充,西賢說「藝術最大的奧祕在隱藏」,藝術品本來不該張口見喉,一清到底,並非僅僅為了應付不自由的環境。我佩服「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佩服「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光寒十四州」,也佩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並不僅僅佩服對現實體制的反抗。就風格而論,莫言不是我的偶像,他太重濁,泛濫而無節制。若是我可以比附前賢,我選擇卡夫卡。

  問:諾獎兩次頒給中文作家,您認為是西方真的重視中文創作,還是搭中國崛起熱的順風車?

  答:高行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厭惡的作家,瑞典皇家學院在授獎的頌詞中,直說高行健「對專制國家的強烈的疏離」,「對馬克思主義學說一直猛烈的批判」,稱道他的劇作《逃亡》讓當權者惱怒。莫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喜歡的作家,但作品中有執政者不喜歡的成分。瑞典皇家學院在授獎的頌詞中,特別強調這一部分,指出莫言用譏諷和嘲弄的手法,向歷史及謊言,向政治虛偽和被剝奪後的貧乏「發起攻擊」,「有技巧地揭露了人類最陰暗的一面」,「赤裸裸的揭露20世紀殘酷的中國,將一個真理和慈悲都不存在的世界,活現在讀者眼前。」而中國官方對莫言的作品另有中性的解讀,「藝術的奧祕在隱藏」,下面可以加四個字:「欲蓋彌彰。」諾貝爾獎把「彌彰」送進來,中國官方的以「欲蓋」抵抗,這是一場「解釋權」的爭奪戰。

  有人懷疑諾貝爾獎想催化中國現行體制的漸變或突變,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杯水,授獎給高行健是在杯子外面敲一敲,授獎莫言是把手指頭伸進杯子裡面來了。所以得獎要有因緣,要因緣具足。

  問:您在《關山奪路》中對30年代的幾位文壇大師頗有「看法」,今天,您的看法有沒有改變?您如何看待大陸對「魯郭茅巴」文學地位的定位?對老舍和曹禺,您又有何觀感呢?

  答:我當年初讀左翼文學名著只能說是感受,還不配稱為看法。後來我讀歷史,知道人類的成就經過逐步累積,放眼看後人總是勝過前人,但是不可否定前人,因為你這八斗文章裡有他們三斗五斗。文學作品由技術和思想合成,而以生活為表象,通常作家精於藝事,對政治卻是外行,紀德、貝多芬都犯過錯誤,文學作品的技術垂範後世,其中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往往經不起時間淘洗。前人高舉「魯郭茅巴」,太強調不足以繼承的部分,太忽略能夠繼承的部分,到今天,反而妨害了文壇大師的形象。

  問:兩岸隔絕以後,開放以前,文壇都多災多難,您怎麼比較兩岸這30年的文學?有何感觸?

  答:30年來,海峽兩岸的文學發展出兩個不同的系統,今後的差距會縮小,但是不會也不該完全一致,看時間,初唐詩和盛唐詩分歧,看空間,南曲和北曲分歧,這種現象我稱為「繁殖」,近親繁殖不好,同性分裂繁殖更不好,文學的繁殖多半是混血、雜交。至於兩岸文學造成分歧的原因,背後的原因,非文學的原因,勢將進入時光隧道,人間只留下結晶瑰寶。

  問:這些年,文學書刊的銷路減少,作家的知名度、影響力遠不如從前,都說文學是「夕陽工業」,您看呢?

  答:文學的發展會有流變,但是不會消亡。文學有旺季,有淡季,作家在旺季中傲慢,在淡季中消沉,才是文學致命的不幸。我對文學的遠景仍然看好,這些年我給遠方的朋友寫信,常用「但願人長久,萬里共文學」代替傳統的祝福,我也仿照佛家的四弘誓願,寫下「文心無語誓願通,文路無盡誓願行,文境無上誓願登,文運無常誓願興。」廣贈同文。

  問:您近年花了不少心力在海外薪傳中文,說說您的想法?對華人教育第二代人中文,您有何建議?

  答:我不明白為甚麼要十歲八歲的孩子讀文言古典,尤其是在美國出生、將來要在美國立足的孩子。我在美國有編寫中文教材的經驗。那時參考書都是從詩經選起,以後論語、孟子、唐詩、宋詞等等,最後是冰心。我認為這樣的課本不利學習,主張把課文的順序顛倒過來,由「燕子去了,還有再來的時候」開始,最後才是「關關雎鳩」。白話文也是中國文化。有人說,教孩子學中文要趁他還小,長大了,有了自主的能力,他就不肯學了。這想法近似「虎媽」,爭議就更多了。

  問:您是基督徒,這些年您常談佛教對您的影響,很少看到你談基督教得到的幫助,為甚麼?

  答:這是因為佛門人士找我演講,基督教會沒人找我。呵!呵!其實基督教是我的基礎,佛教是我的進修。我對基督教義有深刻的體驗。在我看來,整部聖經提示一個軌道,一個方向,它前後用五個觀念貫串起來,那就是創造、犯罪、受苦、懺悔、救贖。我用這個 「史觀」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也用這個觀點看國民黨的歷史。人類的出路就是經過不斷的救贖向上發展。

  我是1978年來美國,我的「美國時代」前十幾二十年,和基督教的關係仍然很密切,直到今日,我的作品裡一直有它的印記。我在2008年出版的《黑暗聖經》,1998年出版的《心靈與宗教信仰》都從基督教義化出,尤其是《黑暗聖經》,不但有「創造、犯罪、受若、懺悔、救贖」的脈絡,全書結構也模仿聖經,始於創世紀,終於啟示錄,中間有個很大的腹地,百花齊放。

  問:您的流亡學生、下級官兵、編輯、作家經歷,前半生可說完全居於劣勢,生存艱難。在漫長的歲月裡,基督教或者聖經給你多大的支持?

  答:我是受苦的那一種人、那一群人。我們受苦是由於創造者犯罪,每個創造者後面都有一代受苦者,這不是一人一家一姓的禍福,受苦者不能只想到一人一家一姓的苦樂。犯罪的人懺悔了,他尋找救贖,眾人脫苦了,受苦就有積極的意義。受苦是聖經的一大主題,義人並非永不受苦。基督是義人,受大苦,基督從未保證他的信徒可以不受苦。相反,他預告各種苦難,因為始祖己失去樂園。基督教出自猶太教,猶太民族壓不扁、砸不爛、打不散。這一份承受高壓的功夫,存留在後世的基督教裡,我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在所謂白色恐怖的年代,我得以保持正確的姿勢。

  問:您常常說,您接近佛教,為了文學創作,請問你有甚麼特別的收穫?

  答:我學習寫作是一步一步拾階而登,起初文從字順,接著,意新語工,追求和別人不同;然後,言近旨遠,要讀者咀嚼回味,把作品的內容延長。大多數作家走到這一步就滿足了,但我知道文學創作還有一個層次,前賢用過「偽裝」、「變形」、或者「隱藏」,把人生世相看成一種幻覺,再從幻相中發現真理,這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了千言萬語,都不是他要說的,他真正要說的沒說出來,可是你聽到他已說的,知道他沒說出來的是甚麼。佛陀一直在這樣實行,佛門稱為「說即無說,無說即說」。

  幻相、假相從那裡來的呢,是從人心產生的,「惟心所變,惟識所現」,一般人只認識變現出來的幻相,迷失了原來的本體,佛家的修行就是要通過重重疊疊的幻相,千變萬化的幻相,回到本體。這個層次,佛家叫「離相」。文學創作正是要通過變現,化真為幻,再心領神會,因幻見真,攀登「不一不異」的高峰,如此這般,我當然要看看那些高僧大德是怎麼做的。

  問:談談您的實踐吧,對於「無說即說」,你有那些作品?

  答:這一步,我看得見,跨不過去,我的生活經驗都直接寫在回憶錄裡了,就像《文學江湖》那樣。我做不到,希望別人可以做到,有人找我講這些,我知無不言,只要給我時間,我言無不盡。我也寫過一些短短的東西,有那麼點意思。我寫一個人,他早晨起床的時候,發見一隻手很髒,怎麼也洗不乾凈,原來這隻手的皮膚慢慢變色,變成灰色,變成黑色,他到處求診,無藥可醫。他不願意人家看見這隻手,千方百計掩藏這隻手,不能過正常的生活。最後,一位世界知名的皮膚科醫生告訴他:「莫名其妙出現的病症,往往會莫名其妙的消失。」

  這篇文章在台灣大學外文系主辦的《中外文學》雜誌上發表,很多人讀了以後有相似的會意,認為我表現了「白色恐怖」時期原罪的意識。

  問:您22歲離開生長地大陸到台灣,51歲離台來美定居,數十年間不曾返回兩地,都說老年思鄉,您不想回去看看?

  前賢一再說過,作家寫作的靈感有三個重要的來源,一個是故鄉,一個是他的母親,一個是初戀的情人。但是人不能永遠依傍母親,不能永遠留連初戀,也多半不能永居故鄉,靈感的來源並不恒等於情感的歸屬。

  1978 年以前我在台灣,兩岸隔絕,不可回去。1978年我來美國,居留沒辦好,生活不安定,沒有餘力回去。看過《文學江湖》的人應該知道,我憂讒畏譏,不敢馬上回去。在這段時間之內我慢慢了解故鄉,理性對待鄉愁,逐漸不想回去。最後,健康出了問題,也就不能回去了。我已經多年不能坐飛機,我的女兒嫁到夏威夷,我就沒有參加婚禮。辛稼軒有「世事從頭減」的句子,這個「減」字千錘百煉。

  問:您的十多本作品被三聯出版社相中,在中國發行簡體字版,也算是「文學返鄉」?

  我當然希望把書送到中國人最多的地方去。50年代,兩岸隔絕,有這種想法是犯罪,我那時的寫作水準也低。我在20世紀寫成的文章,要想列入21世紀的書單,必須升高到歷史認可。

  王鼎鈞重要作品出書年表

  1963年《文路》,為作者出版之第一本書。《小說技巧舉隅》出版。

  1964年《講理》、《廣播寫作》為台灣對廣播文學第一本專業用書。

  1965年《人生觀察》、《長短調》。

  1969年《短篇小說透視》、《世事與棋》、《文藝批評》。

  1970年《情人眼》、《單身溫度》。

  1974年《文藝與傳播》,為台灣第一本就傳播媒體的特性研討文藝技巧之著述。

  1975年《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王鼎鈞自選集》。

  1976年《我們現代人》。

  1978年《碎琉璃》、《靈感》。

  1982年《文學種子》、《海水天涯中國人》。

  1984年《別是一番滋味》、《山裡山外》、《看不透的城市》、《作文七巧》。

  1985年《意識流》。

  1986年《作文十九問》。

  1988年《左心房漩渦》。

  1990年《兩岸書聲》。

  1992年《昨天的雲》。

  1995年《怒目少年》。

  1997年《黑暗聖經》。

  1998年《心靈與宗教信仰》。

  1999年《有詩》、《千手捕蝶》、《活到老,真好》。

  200年《滄海幾顆珠》、《風雨陰晴 》、《關山奪路》。

  2009年《文學江湖》。

  2012年《桃花流水杳然去》、《度有涯日記出版》。

  2013年《古文觀止化讀》。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1]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8]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7]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2]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7]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4]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1]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7]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