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除了四處奔走辦學,票戲、讀書是孔憲鐸的最大嗜好。(傅士玲/攝影)
今年暑假,維吉尼亞大學(UVA)與香港科技大學強強聯手開辦「傑佛遜全球講堂」(Jefferson Global Seminars),40多位維大學生到香港科大上課七周;這種逆轉的交換學生計畫,讓許多華人訝異「香港科大是何方神聖?」
而上個月「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2013全球前200大最佳大學」,香港科大名列65,而另一份「QS全球大學排名」榜單上,香港科大自2010年連續2年穩坐40名,2012和2013更晉升到33和34名,把北大、清大狠甩在後。
這個1991年才創校的新學校,究竟有何能耐,能超越北大、清大,直追全球頂尖名校麻省理工學院(MIT)、劍橋?它的創辦人之一孔憲鐸博士淡淡笑說,「只要有一流教授,學校在哪兒,都能是一流大學。」
香港科大百分之百由華裔歸國學人打造而成的,北美更是該校挖角的重地,教育改革家孔憲鐸就是其一。
孔憲鐸是孔子第72代孫,專攻植物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工程專家,最受人尊崇的是他對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就。從1974年至今定居在馬里蘭州近40載,曾任前馬大生物工程分校副校長、香港科大創辦人暨學術副校長。
香港科大締造的一流大學紀錄,為他戴上教育家桂冠,而返鄉為山東臨沂創辦臨沂大學,更實際廣開「大學之道」,讓故鄉孩子有公平的讀書機會。
退休後回到華府的孔憲鐸,捨棄含飴弄孫的悠閒,仍汲汲奔波太平洋兩岸,繼續提倡教育普及,志在實踐先人「淑世」的未竟宏圖。
一生奉獻教育,有先祖的基因,但孔憲鐸「沒讀過小學、初中、高中,卻上了大學」的一頁傳奇,讓他深信「教育是機運」。
他15歲偷渡到香港,每天站著做工十幾小時,身心俱累,剛巧台灣首度到澳門舉辦海外大學聯考,他仗恃家學淵源國文不錯而考取,從此真正開始「讀書」,一路成為國際知名植物基因專家。
孔憲鐸接受專訪時,也提到香港科大的辦學經驗。「當時香港政府大力金援,完全信任,是成功關鍵。」他提到,北京大學後來曾想仿效科大經驗,請孔憲鐸參與推動,但因為政府干預資金使用而沒有成功。
孔也表示,香港科大創辦時,教授皆為同時到任,做事沒有包袱。港科大的辦學經驗、20億美元投注在一間大學、20多年就有顯著成就,「這在中國都是史無前例!」
學的是科學,孔憲鐸思想古中有新,把「創造公平機會」的大願,落實在每個領域,譬如,擔任「孔子家譜」委員期間,在每60年更新一次的家譜增列孔子女性後代,就是與時俱進的一項創舉。對子女教養完全美式作風,女兒想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他順其意,毫不可惜自己任教馬大,孩子可享免費就學的優待。
然而,孔憲鐸又幾乎過著古人生活,讀書、寫文章,看戲票戲,唱唱麒麟童的老生,對物質要求甚低,與夫人傅靜珍如神仙眷屬令人稱羨。
雖高齡將屆80,依舊聲如宏鐘,對每一本書清清楚楚,書頁貼滿標註,隨時都能找到資料。受訪時一幕幕回顧往事,不論是年輕的坎坷也好,後半生創校的波折與豐功偉業也好,孔憲鐸都淡然以對,十足孔子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君子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