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作者:賴至巧 | 2013/12/16 15:06:01 | 浏览:4088 | 评论:0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廖俊智暢談他的科學研究之路。(記者賴至巧/攝影)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院士、洛杉磯加大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暨系主任廖俊智(James C. Liao)的研究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化學品,此技術一旦量產,每年可替代四分之一的石油燃料,為地球減少5億噸的碳廢氣。身為一名傑出科學家,他說「科學研究只許前進,沒有後退」。

  廖俊智的終極目標是扭轉現代文明對石化重工業的高度依賴,他長期致力於開發生質能源,將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應用在生產生質能源,可望大幅減少溫室氣體。

  其前瞻性研究獲獎無數,2010年獲環保署頒發「總統綠化學挑戰獎」(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Challenge Award),2012年再獲白宮頒發「再生能源卓越改變獎」(White House Champion of Change in Renewable Energy),他是唯一的學術界代表。今年6月,廖俊智遠赴義大利,從義大利總統Giorgio Napolitano 手中領到「ENI再生能源獎」,該獎項由義大利埃尼石油公司贊助,被喻為能源界的諾貝爾獎,他是首位獲獎的華人。

  現年55歲的廖俊智接受本報專訪,談到自己的科研之路時充滿熱情,還分享了他對美國學術生態的細膩觀察。當談到自己屢獲肯定,他十分謙虛,歸功於學生、同事和家人的支持,對自己現在像空中飛人一樣忙著四處演講,他說「完全沒想過如此」。以下是訪談摘要。

學術自由適合個人伸展拳腳

  問:可否談談您的學術生涯?為何專攻生質能源研究?

  答:我1980年從台大化工系畢業,當完兵後,1982年到美國在威斯康辛大學念博士,大概四年半畢業。畢業後去柯達(Eastman Kodak)公司在紐約Rochester總部當生化方面的研究員,那是我第一份工作,也是我唯一一份業界工作,待了幾年後我到德州農工大學當助理教授,然後1997年就到洛加大了,去年成為系主任。

  當年台灣出國留學是很普遍的事情,不像現在,尤其我們理工科,搞不好60%、70%都出國留學,我從很小就喜歡研究東研究西,畢業時也沒多想就決定出國,看起來那是唯一一條出路。

  我不是一開始就想作生質能源,是一路走來不斷修正、調整的結果,不是說我是環保份子。當時從業界轉換跑道到學術界,為的是想作自己想作的研究,學術界重視基礎研究,自由度也高,可以說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業界強調實用價值,講究團隊合作,限制很多。

  我作的跟環保其實不太一樣,環保是清除汙染物,我想作的是從根本上減少汙染物,是一項很浩大的工程,不見得在短期看得到成果,對業界來講沒有商業利潤可言,所以我還是在學術界比較自在。我剛到洛加大時,實驗室才十個人,現在包括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和技術員大概25人,屬於規模較大的實驗室。

  問:您如何解決科研上遇到的挫折?您最大的成就為何?

  答:我想解決的是一個極度困難的科學問題,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數都數不清,唯一的辦法是面對它、想辦法解決它,因為科研是沒有退路的!生活上我很幸運,目前為止倒是沒有什麼重大挫折,一切都還算順利。至於成就不敢說,以教授來說,最高興的是看到指導的學生很有成就,不少學生博班畢業後都在知名大學任教,有到普林斯頓、也有到戴維斯加大的,看著他們一路從博士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學者我非常欣慰。

美國社會開放 包容多元

  問:華人身分是否影響您在美國的發展?是好是壞?

  答:這問題很難具體回答,因為很難說如果我不是華人,我今天會是怎樣。這麼說好了,說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畢竟我們不是美國人,但影響是好是壞,要看你怎麼想。我覺得美國成功的地方在於各種人、包括華人在內各種移民都有很大的機會出人頭地,而且是平等的機會,美國是個包容力很強的地方,吸引全世界的人。

  我剛到美國有沒有文化衝擊?有,怎麼可能沒有,可是你既然都出國留學了,本來就預期會有不一樣,來之前心理上已經作好準備,所以適應、融入美國社會也不難。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很能包容移民,很能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因為包容性很強,所以才吸引得了全世界的人。

  我在的洛加大各種人都有,我實驗室的學生和研究員以及系上同事來自世界各國,基本上是多元文化的工作環境。大家都很尊重彼此,每個人都有「尊重」的概念,這在美國好像很自然,因為有傳統在,一般來講大家都滿好的,小摩擦會有,但跟種族或文化應該沒什麼關係。

  最近大家在討論移民改革,一些人在爭取外國理工科碩士和博士直接拿綠卡,來吸引高科技人才。我非常贊成,美國之所以領先全球,就靠尖端的高科技還有這一大批研究人員,特別是外國研究人員,如果卡在身分問題讓他們沒辦法表現自己的所長,老實說很可惜。

自稱科學狂熱份子

  問:您怎麼看美國的高等教育和學術界?

  答:美國的高等教育很成功,尤其是在研究所以上的層級,它各方面的研究都領先全世界,它之所以能如此,是建立在一種無止盡的競爭上。我覺得美國科學家基本上應該用「狂熱」來形容他們對科研的投入,他們很瘋狂的,我覺得用熱情還不夠。怎麼說呢?美國學術界有終身職教授(tenure)制度,這根本是學術界用來篩選對科學有真正熱忱的科學家,從助理教授往上爬,過了一關又一關,是一條漫漫長路。

  這是一種競爭機制,任何人能在這個制度下存活,甚至還超越別人的,他們所付出的心力是外人難以想像,更不要說外國人必須付出的心力,這學術界以外的不容易體會。我在辦公室工作,在家裡工作,在外演講工作,連看個電視雜誌也會聯想到跟研究有沒有關係,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你說工作時間長嗎?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也不知道怎麼算,所以科學研究不只是一份工作,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問:影響你最深的人是誰?

  答:學術上影響我最多的人是我的博士指導教授Edward Lighfoot,他亦師亦友,讓我受益良多。他作研究喜歡看大方向,鼓勵我見樹又見林,就是有大的一個研究架構,但同時要我紮根基本理論。他以前常常說「think out of box」,一直強調科研的創意,嘗試不同方法去解決困難,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也常常跟學生這樣說。

  在生活上,很多人都對我有影響,影響最大的還是家人。像我祖父是小學校長,他的觀念說起來很老式,希望每個小孩都要有很高的志向,我當時不了解他的想法,覺得志向遠大跟日常生活沒有關係,幹嘛老講,可是長大了就懂了,就是說人要有大目標,才可能有成就,大概是英文所說的「aim high」。這也不是說你立定志向就會成功,你打個全壘打也可能變高飛球啊對不對,重點是你要一直嘗試。還有,我爸媽從小就很鼓勵我作自己想作的事,他們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很大的發揮空間,才讓我有今天這麼一點點成就。

前瞻性研究備受推崇

  問:可否談談您的研究?跟其他生質能源研究有何差異?

  答:石油有枯竭的問題,生產過程還會產生高度汙染,而且石油供應不穩定,很容易受國際政治經濟局勢波動,不是理想的化學品材料來源。原來一般人將到化學工業就會聯想到石化工業,但我想扭轉這個現象,想要將化學工業和石化工業脫鉤,減少人類對石油的依賴。

  這幾年生質能源研究很熱門,玉米變成製造生質能源的主要材料。不過你去想想,玉米不是解決能源危機的好方法,因為未來人類會爆發糧食危機。那我是用生物取代石油,來生產同樣的化學品。方法很簡單,是向大自然取材,直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品,這樣能間接避免糧食不足。

  若要說我研究上最大的突破或意義,大概是我將細菌裡的物質轉化成化學品,這麼說吧,從前化學品的原料都來自石油,現在我們能將細菌當作化學工廠來經營,我們就不需要那多石油來製作化學品了。

家人相互支持

  問:可否談談您的家庭生活和休閒生活?

  答:我太太是執業護士,我們在威斯康辛念書時認識,她很支持我,從以前求學時就跟著我跑來跑去,我很感激。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大學剛畢業,主修是藝術,小女兒剛進大學,還沒決定主修,但大概是生物。

  華人父母當然都會望子成龍,我難免對她們有很高的期待,但每個孩子的興趣和專長都不同,是獨立的個體,我學著尊重她們的想法,你阻止不了的話,只好放手讓她們去做。

  不工作的時候,我偶爾會出海駕駛帆船,我很喜歡加州的陽光,出航可以讓人忘記很多事。我平常愛跑步和游泳,但跑步對中年人太傷,還是多游泳好了,然後冬天也滑雪。我很喜歡美國的一點是戶外活動多,上山下海都行,選擇很多。

鼓勵年輕學子投入科研

  問:談談您未來的研究計畫?

  答:我獲得的ENI再生能源獎,主要是將太陽能轉換成液態燃料,這個是很創新的技術。我的研究重點是將生物技術取代化學技術來生產能源,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化學品大概是這五、六年的新興研究,在科研領域來說很年輕,很難說何時看得到具體成果,距離大量生產可能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只能繼續堅持下去。

  問:你對年輕學子有何建議?

  答:現在出國留學的人變少了,年輕人有機會應該出來看看,不然人才就斷層了。我的建議很多。第一是要堅持到底,年輕人要有毅力、有耐性,不要遇到困難就放棄;第二是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一窩蜂,大家作什麼你就作什麼,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眼光要放長遠;第三是做事要專注,工作也好,休閒娛樂也好,任何事都應該全力以赴。

學術圈自由 科研當志業

  廖俊智用狂熱來形容美國學術圈的終身職教授(tenure )制度,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自身的作事態度。由於其研究極具前瞻性,廖俊智一年到頭四處開會演講,專訪前兩天他才剛從外州回來,隔一天又要去香港和台灣,但他樂此不疲,仍抽空暢談自己的科研精神。

  廖俊智是唯一台灣背景的新科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他在獲知自己當選時相當開心,六月從義大利總統Giorgio Napolitano手中接過「ENI再生能源獎」更是興奮不已。即便如此,他保留華人一貫的謙遜,不厭其煩用簡單而生活化的方式比喻艱澀的科學問題,很努力想讓一般讀者了解他在作什麼研究。

  專訪當天其實有個小插曲,顯見他十分平易近人。由於專訪時間更動過,廖俊智看到記者時先是一臉詫異,但他沒有「耍大牌」把記者轟出門,也不介意自己穿得不夠正式,直接與記者開始閒話家常,後來還領著記者到實驗室參觀,學生看到他突然出現也沒露出「老闆來了」的緊張神情,師生平日感情似乎還不錯。

  廖俊智剛到洛加大時實驗室僅有10人,如今包括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和技術員多達25人,屬於規模龐大的實驗室。他不諱言,當初捨棄高薪的業界工作進入學術圈,圖的是自由,個性很實際的他也明白,他的研究不是一兩年就看得見成果,要大展拳腳只有學術圈。

  廖俊智很傳統,談家人時相當保守,直說不要寫太多,不然妻子不高興。他說,作科研的其實不需要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地點,所以變成「隨時隨地都在工作」,還好妻子能體諒,全力支持他和照顧兩個女兒。至於一雙女兒,廖俊智對她們滿是呵護之情,頻頻強調尊重孩子的決定,對大女兒從事藝術這行,作父親的一定支持。

  身為中生代的學者,廖俊智對科研的堅持產生了很大的回饋。環保署副署長Stephen Owens曾說,廖俊智的實驗技術若獲應用,量產後每年可替代四分之一的石油燃料,地球的碳廢氣將可減少5億噸。腳踏實地的廖俊智對自己的科研成果始終「樂觀而謹慎」,認為量產不可能一蹴可幾,會繼續將科研當作一生志業在努力。

廖俊智小檔案

  •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化學工程研究所博士
  • 美國工程學院院士
  • 洛杉磯加大校區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系主任
  • 洛杉磯加大基因體暨蛋白質體研究所能源研究副主任
  • 工業技術研究院顧問
  •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
  • 學術榮譽ENI再生能源獎(2013)
  • 白宮再生能源卓越改變獎(2012)
  • 總統綠化學挑戰獎(2010)
  • 生物工程學會獎(2009)
  •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獎(1992)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廖俊智(左)與實驗室學生合影。(記者賴至巧/攝影)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廖俊智(左二)獲白宮「再生能源卓越改變獎」殊榮。(廖俊智提供)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廖俊智閒暇之餘喜歡出海航行。(廖俊智提供)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廖俊智(右)從義大利總統Giorgio Napolitano(左二)手中領取「ENI再生能源獎」。(廖俊智提供)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廖俊智(左四)與實驗室學生合影。(廖俊智提供)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廖俊智經常在各地演講。(廖俊智提供)

UCLA 廖俊智教授研究再生能源 卓越改變未來
廖俊智(左一)與能源部長朱棣文(左三)討論其研究。(廖俊智提供)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2]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9]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8]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4]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9]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5]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3]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8]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为了在外太空住,人们都设计过怎样的房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