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将 制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26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13年贫富分化取代物价、房价问题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蓝皮书指出,根据对城市居民最关注社会问题的历年调查数据,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2000~2006年,就业和社会保障一直是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而从2007年开始它被物价、房价问题取代,并连续保持了6年。在这6年间,贫富分化中所体现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受关注度开始逐年上升,并在2013年取代物价、房价问题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2013年前5位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中,贫富分化、反腐败、社会稳定等与社会公平正义紧密相关的问题占据了最大比重。
(1)贫富分化问题最受城市居民关注。2007~2011年,贫富分化在社会问题中的关注排名处于第7~8位,2012年直接跃升到第3位,2013年其关注度升至首位,关注率达到38.6%。
(2)房价问题的关注程度已经连续4年排在第2位,2013年其关注率为35.6%;排在第3位的物价问题依旧为城市居民所关注,但关注程度略有下降。
(3)反腐败和社会稳定的受关注程度提升。2007~2011年,反腐败问题的关注比例在10%~17%,在十大关注问题中排在第7~9位。2012年依然排在第7位,但关注率上升到19.5%。2013年,这一比例提高到23.1%,排在了第4位。社会稳定的关注度排名与2012年基本相同,排在第5位。
(4)2012年开始入榜的社会道德问题2013年再度进入前10位,居民表示关注社会道德的比例大幅增长。
(5)社会保障的关注度降低。随着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的推进,社会保障向城乡全覆盖迈进,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关注的程度也逐年降低,从2007年和2008年的排名第4位降低到2010年的第5位,2012年降到第8位,2013年在十大关注问题中居未位。
蓝皮书指出,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较为明显。但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据蓝皮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调查结果看,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较为明显。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五等份分组,中等及以下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增速较快,低收入家庭(最低20%收入家庭)的增速为18%,中低收入家庭的增速为11.7%,中等收入家庭的增速为13.5%,增速均在10%以上。
2012年城乡居民高收入家庭(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43797.5元,而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1587.7元,两极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
蓝皮书称,家庭背景对体制内就业影响明显,而学业能力对月薪水平影响明显。
蓝皮书指出,激烈的就业竞争衍生出一个副产品——“拼爹”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显而易见。但是有资本能够“拼爹”的毕业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毕业生仍需要依靠个人能力争取就业机会。调查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和能力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和能否获得较高月薪则有影响。在分析“能否找到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中,仅有外语水平对找到工作有影响,但其影响是负面的,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水平较高的毕业生,通常想找更好的工作而不太愿意接受不满意的工作,因此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找工作,在毕业后两个月期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继续找工作。
蓝皮书表示,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父亲职业具有显著影响:出生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可能性大于个体户、工人和农民子弟。与此同时,外语较好的毕业生更可能进入体制内就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同属于体制内,但是“能否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与“能否进入国有企业就业”的影响因素有些不同。家庭背景对于进入这两类单位都有影响,但父亲的职业背景对能否进入国有企业影响更强烈;而父亲文化水平对能否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影响,但对能否进入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
蓝皮书指出,同时,进入不同类型体制内单位,对于个人学业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外语水平较高的毕业生更可能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兼职和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更可能进国有企业。初职月薪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显示完全不同的结果,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弱化,父亲职业地位较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毕业生月薪水平低于出生于个体户和工人家庭的毕业生。这可能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方面,在找工作的时候,出生于个体户和工人家庭的毕业生比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子弟更看重收入水平,因而更倾向于接受月薪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家庭出生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可能性大于个体户和工人家庭出生的毕业生,而体制内新进员工的月薪收入水平一般都不太高,而更可能就业于体制外的个体户和工人子弟的初职月薪就有可能高于体制内就业者。学业能力对初职月薪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外语水平、兼职和实习经历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都有助于提高初职月薪。
蓝皮书强调,综上所述,对于“拼爹”与“拼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我们可以获得的初步结论是:想要进入体制内就业,“拼爹”是有帮助的;想要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个人能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月收入和个人学业成绩(GPA和专业课成绩)对于找工作和找收入高的工作都没有显著影响。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显示,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的经济资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的积极影响远没有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么大,这导致一些“富二代”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成为失败者而只能“啃老”。学业成绩不能有效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它表明大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所脱节。
蓝皮书指出,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
蓝皮书指出,中国迎来了人口转型的拐点,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时期。未来若干年里,中国劳动力人口将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出现负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
蓝皮书称,老年人口总量的上升,也带来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数量的迅速攀升。现在“失能老人”的总数已经超过3700万人,估计到2015年将接近4000万人。
蓝皮书强调,在人口老化速度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高度关注退休与养老问题。对于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甚至对于整个白领职业群体而言,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容易被接受;但对于蓝领工人,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建筑、纺织、煤炭、清洁、生产组装等重体力劳动的职工来说,延迟退休年龄是难以接受的。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配置,要把握好职业群体的差别和渐进推行的步骤。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2013》,为未来7年改革建议了三个阶段的时间表。在收入分配和社保制度改革方面,报告建议改革第二阶段(2016年至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渐进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报告并未给出退休年龄的具体建议。
报告建议,在2014—2015年改革第一阶段,政府应在保险精算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研究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法与步骤;第二阶段在全国推行;到了第三阶段,即2019—2020年,建立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社保体系。
农村家庭本科生就业最难 陷“无爹可拼”的尴尬
《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公布了一组基于12所高校1678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毕业两个月之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2.4%,失业率为17.6%,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
农村家庭出身的本科生成就业最困难群体
据《新京报》报道,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李春玲负责撰写蓝皮书中的《“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她说,经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到91.9%,比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还高11.4%。
不过,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2237元的平均初职月薪,远低于重点本科毕业生的4497元(税后),以及普通本科毕业生的3237元。
人民网消息,分析毕业生城乡来源,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农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高达30.5%,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
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其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成为就业最困难的群体。
“拼爹”仍是就业砝码
李春玲在分析所谓“拼爹”就业现象时表示,初步结论是,想进入体制内就业,“拼爹”还是有帮助的。
在调查中,也只有约10%的毕业生认为,“请亲友帮忙找工作”是“找工作的最有效途径”。
不难想象,城市本科毕业生就业要比农村本科毕业生容易无非是凭借父辈家庭的经济后盾、人脉资源的优势打通就业之门。有的甚至在儿女就业时亲自上阵,以金钱权利人情关系网助子女应聘竞争成功。
农村大学生失业率高的正常与异常
所谓“正常”,是因为农村学生面对城市学生,少一些竞争资本。农村学生往往少一些“人生规划”,也往往因为“见识少”而缺少自信,因为文艺专长或技能少,而少参加活动……
所谓“不正常”是指,城市学生还有许多“不能上台面”的优势。比如,“萝卜招聘”、“子承父业”、“拼爹”。一些在国企工作的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到和自己单位有关的专业院校就读,石油系统的喜欢让孩子进石油学院,政法系统的进政法类院校……在家长的“指引”下,找到高薪工作似乎不难了。
农村本科生就业最难至少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今就业竞聘中熟人社会办事加剧,“拼爹”现象的裹夹因素增大;二是用人单位的选材唯家庭出身论势利倾向或徇私舞弊现象增多。用人“拼爹”不“拼学”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今后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时要设置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让每一名毕业生都有公平的机会。这种现象只是一张社会舆情试纸,检测出社会不公现象,全社会都要来改变这一用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