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1894年孫中山首創中國國民黨,迄今已有一百一十年,是個多災多難的世紀。因篇幅有限,對遠去的歷史,先放入記憶暫存區,謹向肩負黨國重任的現任黨主席馬英九先生,表達一個逾五十餘年黨齢的庶民心聲。
歷史定位的追求,是古今中外所有領導者共有的追求目標,但不建立在受全民擁戴的基礎上,當以多數人意向為施政策略之参考指標,不為少數者操弄的反彈聲浪而-退再退。凡政策需先行瞭解到方方面面的利與弊,經各相關單位商討協調制定,施行前,宣導先行。
五日京兆埋下政局不安的火種,也令政務官無心、無法為國為民籌謀久治長安之計。以地方局處長,躍升為國家部會首長,或非其能力不足,實是閱歷、經驗兩相缺,影武者更讓政務官無作為。又焉能獻良策,挑重責。
學校,社會是兩相異的人生課堂,博士或能在學術專業中,頻放異彩,卻未必具治世經國之才。六十多年前,蔣介石把貧窮、衰敝的臺灣改造成為全球矚目的自由之岛。蔣所任用的官員,其學經歷,除留學歐美外,均早有行政經驗,是以得能籌謀獻策,發揮作用,為臺灣省的發展,奠定了良實基礎。
國府於公元一九四九年遷臺時的臺灣政經情勢,是可能沒有明天的今天。以風雨飄搖形容,並不為過,國際間都不認為我們能守住臺灣,生存下去。蔣介石在1949-1953年臺灣安危和發展的關鍵年代,穩定了社會秩序和重建臺灣經濟。這頁輝煌中飽含汗水、淚水、血水的史實,已得到全球漢學家的認同和推崇。甚至大陸亦掀起「民國熱」的當下,國民黨反而選擇淡忘,又焉能奢求大眾的認同與支持,一味的否定過去前輩先生們的辛勞,與遷就反對聲音,缺乏中心思想,造成社會價值觀之錯亂,能怪誰?
今天臺灣若想經濟穩定發展、社會安定。在野的民主進步黨不應以省籍的起源為終極認同,必需跳出臺灣觀點的思維,以國家的現在和未來為認同。更不應帶民眾遊走在道德邊緣、視法治為無物,步上思想偏狹的保護主義舊路,必需抛棄逢中必反的不良策略,把臺灣放入全球化的脈絡來思考其他的可能性,邁向全球參與及經濟競爭的寬廣大道。執政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更應以知識和責任為基礎,扮演國家火車頭,重塑社會的行規和紀律,確定國家方向,方使臺灣省不會在道德滑坡上付出太大的摩擦成本。
作為二十一世紀中一個黨國領導人,需有靈敏的經濟政策、精明的外交政策、和善於協調的人際關係。馬英九的擔子是沉重的,尤其是向「大陸開門的政策」,深受亞洲、歐美各國的肯定與支持。不幸屢遭國內為選票考量的政客們杯葛。此仍少數無孔明之才的幕僚「閉門作業」所結之惡果。請放棄全民總統、諾貝爾獎、和歷史定位的迷夢!任何國家都需要有一個良好運作的政治系統,而今在臺灣的真正的民主化尚未完成,憲政秩序也一團糟,需要非常有創造力的思考和應對。期盼馬英九在未來任期中,兌現六年前競選承諾,儘速掛回「大中至正」,尋回支持者的認同,重振領導人的風格與風骨,有助於社會的團結進步,而非處處退讓,時時道歉。讓政局重蹈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時期的危局亂象。是漢武或崇禎,歷史自會公斷。
各位老友:臺灣是我們成長的地方,曾留下多少個歲月晨昏,當時物質雖不豐富,精神上却少拘束。臺灣在我們父執輩共同努力下,充滿著明天會更好的活力。對時空環境變遷下的臺灣政局,以沉痛、無奈、無語的心情草成此稿。一舒胸中塊壘與郁悶。March/21/2014於L.A 阮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