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国内动态
关键字  范围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2014/8/5 8:52:45 | 浏览:3238 | 评论:0

中国科技通讯(NEWSLETTER

NO.14

目录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与展望

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京召开

神舟十号飞船圆满完成任务

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发星“高分一号”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与展望

2013923日举行的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发表演讲,向国际同仁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经验。

中国航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航天计划自上个世纪50年代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57年的发展历程。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序幕。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国航天工业的主导力量,承担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所有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各类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的研制、生产、试验任务。目前正在研制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深空探测器、空间实验室和实验站等各型宇航产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已连续成功发射了10艘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国已掌握了载人飞行、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应用性飞行试验。

探月工程成功实现了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的任务。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在获取了7米分辨率全月表三维

米分辨率全月表三维影像和虹湾区高分辨率影像等既定任务后,又成功地实施了拓展任务,完成了对L2点环绕探测和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距地球700万千米的飞越探测,并继续飞向遥远的深空,不断地刷新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高度,目前已距地球超过5400万千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已正式建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并投入运营。系统由14颗卫星组成,能够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定位精度优于10米,并可提供短报文通信、双向授时等服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首发的高分一号卫星已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也将发射升空。该系统将进一步完善中国在天基、空基和临近空间等领域的信息数据获取能力,提高空间数据地面接收、处理、分发综合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迫切需求。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射了232颗卫星,包括搭载卫星26颗。目前实际在轨运行的卫星达到105颗。应用卫星已实现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初步构成了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多个领域,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自主发展了三代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平台,研制了20多颗固定业务通信广播卫星系统,为全球约58%的陆地面积和80%的人口提供电视转播和通信广播服务。卫星波束覆盖亚洲、大洋洲以及欧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既是这些通信广播卫星的制造者,也是运营服务商。

中国基本建成了风云、海洋、资源、测绘等遥感卫星系列,以及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体系,实现了业务化连续稳定运行。其中,陆地观测卫星系统具备2米全色/8米多光谱的成像和15万比例尺测绘能力;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体系在轨组网运行,具备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探测手段;海洋卫星可以监测和获取海洋水色和动力环境信息;气象卫星实现了地球静止轨道双星观测和在轨备份,以及极轨卫星的上下午组网观测。

2013923日,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系列的第三颗星成功发射,进一步完善了具有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特点的气象监测能力,标志着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与应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形成4个系列10种型号的成熟产品,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其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8.6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8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5吨。

截至目前,长征火箭已进行了181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6%。目前,中国正在开展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即将于2015年底左右首飞,届时将实现近地轨道载荷25吨、太阳同步轨道1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

中国航天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从天气预报到车载导航,从通信广播到环境监测,从土地管理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国航天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走近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发展前景广阔,中国航天正按规划的宏图,迈着坚实的脚步,不断地向前发展。

1.稳步实施重大专项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考核空间站需要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空间燃料补给技术,并发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与之对接。此后还将建成长期人工在轨管理的空间站,并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

探月工程二期将实现在月球着陆和巡视探测。截至目前,人类已有20年未进行落月探测试验,201312月,我们将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进行落月探测,填补这一空白。

在发展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高精度无源全球系统,

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将研制发射1米全色/4米多光谱光学成像卫星、C频段多极化SAR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光学成像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辨率国土测绘卫星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

2.持续完善现有应用卫星体系。研制发射风云四号光学探测气象卫星、海洋雷达观测卫星、陆地资源观测等卫星,继续完善通信、气象、海洋、资源等卫星系列,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空间基础设施。

3.加速推进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发展。深入开展重型运载火箭和深空探测发展规划论证,适时提出实施火星环绕巡视探测、小行星伴飞附着、深空太阳天文台、太阳极区探测、火星取样返回等工程方案,为加速推进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持续开展应用卫星新技术研究。发展东方红五号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先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激光通信、毫米波亚毫米波探测仪器、激光大气探测雷达、高分辨率红外成像等系统和载荷技术。开展有关脉冲星自主导航、量子信息、太赫兹以及新型空间推进的技术探索和技术的空间应用研究。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技术储备。

5.加速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应用。进一步完善卫星应用体系,大力推动遥感卫星数据应用、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导航应用等产业化发展。推进航天高新技术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有的疆域,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全人类谋福祉是中国航天发展始终秉承的理念。当前,全球科学技术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重要机遇。今年,在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完成后,习近平主席发出了“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号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拓展航天技术的应用领域,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愿与所有致力于航天发展的各国政府、国际宇航联合会等航天组织、企业集团和航天界同仁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共同造福人类社会的进步。

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京召开

2013923日至27日,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IAC)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共举办了180个技术分组会、8场全体活动、3场亮点报告及一系列其他正式和非正式会议。大会汇聚了3,000名全球航天精英,为各国航天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的平台。在技术分组会上,来自全球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和项目,得到与会同行的热烈响应,不时碰撞出火花,激发出合作意向。

20多家航天机构的代表在大会上介绍了他们最新的工作进展,就航天工程和国际合作发表见解,并与各国航天界同行和年轻学者进行了对话。航天企业充分利用展览会、技术分组会和研讨会等场合展示自己最新的技术能力,吸引潜在的合作伙伴。

64届国际宇航大会由中国宇航学会承办。这是继1996年成功举办第47届国际宇航大会后,中国再次举办这一盛会。本届大会的主办方组委会由中国航天领域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术界的高级别代表组成,为大会的举办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支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组委会成员单位,全力参与本次大会,并通过一系列双边、多边会议和访谈,与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除了参加大会全体会议、技术分组会和展览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邀请各国代表参观其运载火箭、卫星和飞船研发设施,介绍了公司在空间科学、航天运输系统、遥感卫星、通讯卫星和空间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计划,积极寻求未来的国际合作。

大会期间,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马兴瑞透露,中国愿意开放空间站并积极寻求开展国际合作。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马达瓦·纳伊尔(Madhavan Nair)接受采访时对此做出回应说,目前全球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仅仅是几个大国在参与,如果中国能开放自己的空间站,发展中国家尤其会从中受益。

 神舟十号飞船圆满完成任务

在经过15天太空飞行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2013626日上午807分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健康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号飞船于6111738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神舟十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中的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收官,也标志着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空间站是太空探索的最佳平台。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中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基本型空间站。按照计划,中国将在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2020年之前初步完成空间站建设。

20136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洁指出,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即将进入空间站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空间科技学技术、空间应用的发展需要,中国将进一步加强航天运输系统的建设,不断完善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增强现役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的适应性。

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

2013122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飞行19分钟后,推进器分离,“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高度37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1261753分,“嫦娥三号”使中国新研制的7500牛可变推力发动机进行了近月制动,准确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约为100千米的环月轨道。1210日,“嫦娥三号”降轨进入15×100千米椭圆轨道。1214日,“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

“嫦娥三号”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两部分组成。1215日,两器分离。1216日,两器互拍成像,成功传回五星红旗图片。“嫦娥三号”登月,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探月工程五大系统的预定任务圆满完成。

“嫦娥三号”任务于20082月获得批准,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嫦娥三号任务在

嫦娥三号任务在月面软着陆、两装置分离、月地间遥控操作、月夜生存、测控通信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中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首次实现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研制中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通信网;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研制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

“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全面转入无人自动采样返回的新阶段。探月工程三期工程“嫦娥五号”于2011年立项,目前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发星“高分一号”

高分一号卫星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天基系统中的首发星,其主要目的是突破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高时间分辨率结合的光学遥感技术,多载荷图像拼接融合技术,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技术,58年寿命高可靠低轨卫星技术,高分辨率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关键技术,推动中国卫星工程水平的提升,提高中国高分辨率数据自给率。

高分一号卫星历经30个月的研制,于2013426日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入轨。

近日,高分一号卫星顺利完成一年多的在轨测试,正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卫星将为中国国土资源调查、农业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综合减灾救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高分重大专项工程中心组织召开的高分一号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上,有关方面在高分一号在轨测试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高分一号卫星在轨测试期间的工作过程、测试项目和测试结论,并分卫星系统测试、星地一体化测试、地面系统测试和应用系统测试四个部分,介绍了在轨测试的结果。

高分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执行总研制,相关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数据产品水平。通过数据产品在国土、环保和农业等相关遥感应用示范系统的应用能力评价,各相关行业可以利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开展相关业务。

高分一号卫星在轨测试总结报告顺利通过评审,标志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五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国土资源、农业、环保等各用户单位共同开展的高分一号卫星的在轨测试工作顺利结束,高分一号卫星将在接下来的应用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科技通讯(NEWSLETTER

NO.13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目录

刘延东副总理谈改革与创新

万钢部长谈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科技合作新进展

 

 

刘延东副总理谈改革与创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4月在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座谈会上强调,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刘延东指出,伴随着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和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必须扎实推进。一是要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科研管理职能清单,从政府主导创新向为创新服务转变。二是要加强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和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三是要强化科技、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同,落实研发激励政策,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四是要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五是要完善科研人员评价激励措施和薪酬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万钢部长谈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410日至11日,第五届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席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万钢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当前我国科技工作的形势与任务,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改革问题、“十三五”

科技发展规划相关问题、国家创新指数和创新调查、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大问题、中外技术评价及预测、产业创新与竞争分析、科技金融的发展态势与热点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万钢在讲话中指出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分别就我国科技发展形势的判断、对科技体制改革的认识、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怎样开展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问题时,万钢认为:首先,战略研究者要有深思的习惯。作为战略研究者,不能追求表层信息多、获得结论快,要有深层次思考,战略研究才会有深度。其次,要有客观态度和探索精神。战略研究要从科技发展的客观事实和自身规律出发。只有对现实问题和规律的认识持有正确的方法论,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三是要有前瞻意识和改革勇气。对发展与改革的战略研究,既要站高望远,准确地预判未来科技发展态势,也要敢于突破藩篱,提出独到见解。四是要体现政策方向。政策建议是战略研究的最终落脚点,一定要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政策建议,政策建议要讲清楚为谁提、向谁提、怎么做、政策的可能效果等。

来自科技部和各省市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北京、江苏、湖北、新疆等地代表交流了地方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

(来源:科技日报,2014411日)

 

国际科技合作新进展

 

1中国-中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

519,“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技术合作及国际技术转移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作了主旨发言。

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的一项重要科技合作活动,研讨会旨在交流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创新技术政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了解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创新集群、科技园区的发展及相关政策、大学科技园与科研成果的转化、专业孵化器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开展讨论和分析。研讨会倡导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有效开展适用技术的转移和输出。

曹副部长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概况和国际科技合作情况并指出,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在创新和技术转移领域的合作空间很大,希望通过为期两周的深入研讨和实地调研,各国的科研机构与企业能够在产学研合作及国际技术转移等方面加强交流,共同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并通过合作为各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来自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波兰和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的23名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为期两周的研讨与交流活动。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2.中国-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

Ø  首次中国-南亚国家科技部长会在昆明召开

66日,首次中国-南亚国家科技部长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云南省李纪恒省长出席并致辞,科技部部长万钢就推进中国-南亚科技合作发表主旨演讲。阿富汗通讯和信息技术部部长阿米尔扎伊·桑金、巴基斯坦科技部部长扎希德·哈米德、斯里兰卡技术研究部部长帕塔利·瑞那瓦卡、孟加拉科技部常秘克达科·亚撒杜扎曼、马尔代夫财政部副部长穆罕默德·阿什玛利、尼泊尔科技环境部常秘克里希那·鲍德尔、印度驻广州总领事纳加拉杰·奈杜等南亚国家科技部长和高官参加会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6日下午集体会见了参会的南亚各国科技代表团团长。

这次会议达成如下共识:

1)各方充分重视中国-南亚科技合作。认为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符合各自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力开展科技合作,有利于增进友谊、培养人才、促进人文交流,有利于提升各国科技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带动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目前,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建立了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与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启动了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合作已取得了积极成效。

2)南亚各国高度评价中方的相关合作建议。万钢介绍了中国科技发展情况,并针对中国-南亚科技合作提出5项合作建议,包括共建国家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支持双方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施南亚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共同培养科技人才;共建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推动中国先进适用技术向南亚各国转移;推进农业科技合作,服务各国农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政策交流,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各方认为中方建议符合各国发展需求,有利于各国科技能力的提升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本区域共同进步。

3)各方将积极推进各项合作。为务实推进各项合作,与会各方一致同意进一步完善双边与多边科技合作机制,丰富政府间合作渠道和企业间合作平台,构建更密切科技伙伴关系。会议为我适时启动中国-南亚科技伙伴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Ø  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揭牌

66日上午,在第二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开幕式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和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马尔代夫等国科技部长(或部长代表)共同为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揭牌,汪洋副总理和南亚国家领导人共同见证了揭牌仪式。   

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同日举行的首次中国-南亚科技部长会重要成果。中心由科技部和云南省共建,旨在发展一批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并培养专业人才,构建覆盖中国-南亚区域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促进区域的创新合作与发展。中心将根据中国及南亚各国企业的合作需求,围绕企业间的交流、适用技术培训、先进技术示范等提供专业服务,促进中国与南亚各国企业深入合作,推动中国与南亚各国之间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推动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创新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中心建立后,将在建设中国-南亚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建设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信息与对接平台、组织系列中国-南亚技术转移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3.亚欧会议框架下的科技合作:亚欧新型城镇化与水可持续管理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为加强亚欧会议框架下的科技合作,中国政府在201010月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的倡议;后又在201211月第九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亚欧水资源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倡议。根据上述倡议,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于20118月在湖南省长沙市成立并开展了多方面工作,包括:加强了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多项亚欧区域水资源单边或多边国际合作项目,编写了《亚欧水资源科技报告(2011-2012)》,并举办了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培训等。中方2013年继续推动建设亚欧水资源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工作。

2014522-23日,亚欧新型城镇化与水可持续管理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科技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亚欧基金主办,得到湖南省政府、中国外交部、法国外交与国际发展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研究所、匈牙利水业集团、亚欧基金大学校友会等多方面的支持。来自科技部和湖南省政府、亚欧基金、中国亚欧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欧基金大学校友会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这次亚欧会议框架下的国际会议,共有来自22个亚欧会议成员国政府、企业、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和专家170多人参加。与会代表围绕城市水管理政策、以水生态系统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水技术创新的应用与合作、案例分析与网络等4个议题进行了专业交流,来自18个国家的25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分享了各国在统筹城镇化与水的可持续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也分享了相关的研究、技术和发展理念。与会人员交流的课题涉及水资源管理和政策创新、城市水生态规划、城市饮用水漏损管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流域重金属污水处置以及工程示范和案例分析等,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水管理问题提出了建议。   

大会形成并共同通过了《长沙宣言》,亚欧成员国承诺利用各自影响力,寻求多方关切和共同参与;加强亚欧区域交流与合作,打造城镇化与水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水领域的政策创新与管理、研发、适用技术转移与示范;共建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创新平台,推进亚欧水资源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建设。

 

4.科技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非洲水行动项目”

 201111月,中国科技部长万钢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署长施泰纳先生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谅解备忘录》,启动了2011——20136个合作项目,统称为非洲水行动项目。这项合作涉及十余个非洲国家,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移及示范推广,将中国的水资源管理技术、旱作农业技术介绍到非洲。该项目受到了受援国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为探索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提供国际援助项目积累了经验。   

2014年4月1-3日,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非洲办公室在上海举召开“科技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洲水行动项目技术总结会”,旨在从技术层面对项目进行总结,同时汇总合作成果、编写项目报告及宣传文档。来自科技部国际合作司、UNEP北京办公室和同济大学的代表出席会议并致辞。UNEP非洲办公室、13家中方单位和来自8个非洲国家的11家合作单位共6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技术总结会。中外项目参与单位分别汇报了项目成果,探讨了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分享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各个项目的技术总结报告。与会的外方代表对科技部、UNEP和中方单位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认为中国的先进适用技术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示范效果好。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把中国的适用技术、科技发展模式和经验介绍给更多的非洲国家,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5.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科技合作: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研究与技术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作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中国长期以来积极推动成员间的科技与创新领域的务实多边合作。2014APEC会议的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三个优先议题分别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和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中国是2014APEC会议的东道经济体。   

2014APEC研究与技术讨论会(ART)于33-7日在广州举办。这次活动由中国科技部与韩国科学、信息通讯技术与未来规划部联合主办,由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及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承办。研讨会期间,来自12APEC经济体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实施科技创新政策的相关议题。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陈霖豪副司长在开幕式上致辞,肯定了ART对促进APEC成员间政策对话所起的积极作用,邀请与会成员关注并参与中国2014APEC会议科技创新领域其他活动。
    由于中国是2014APEC会议的东道主,这次讨论会特别举办了“中国专场”,邀请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官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等到会介绍了中国国科技与创新战略的背景和执行情况,增进了各经济体对中国科技创新形势的了解,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作出了贡献。   

这次讨论会是2014年APEC科技创新领域工作计划中的一项活动,对促进亚太区域政策领域的对话交流,加强区域交流、推

分享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各个项目的技术总结报告。与会的外方代表对科技部、UNEP和中方单位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认为中国的先进适用技术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示范效果好。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把中国的适用技术、科技发展模式和经验介绍给更多的非洲国家,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5.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科技合作: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研究与技术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作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中国长期以来积极推动成员间的科技与创新领域的务实多边合作。2014APEC会议的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三个优先议题分别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和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中国是2014APEC会议的东道经济体。   

2014APEC研究与技术讨论会(ART)于33-7日在广州举办。这次活动由中国科技部与韩国科学、信息通讯技术与未来规划部联合主办,由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及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承办。研讨会期间,来自12APEC经济体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实施科技创新政策的相关议题。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陈霖豪副司长在开幕式上致辞,肯定了ART对促进APEC成员间政策对话所起的积极作用,邀请与会成员关注并参与中国2014APEC会议科技创新领域其他活动。
    由于中国是2014APEC会议的东道主,这次讨论会特别举办了“中国专场”,邀请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官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等到会介绍了中国国科技与创新战略的背景和执行情况,增进了各经济体对中国科技创新形势的了解,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作出了贡献。   

这次讨论会是2014APEC科技创新领域工作计划中的一项活动,对促进亚太区域政策领域的对话交流,加强区域交流、推动实施科技创新具有建设性意义。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中国科技通讯(NEWSLETTER

NO.12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目录

专刊:中国高新区新进展

2014年高新技术发展新部署

中国高新技术发开区的新进展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回顾

主要地区高新区案例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2014年高新技术发展新部署

2014316日全国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作会议在江西南昌召开,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出席会议。

会议回顾了过去一年中我国发展高新技术的工作进展,认为在实施重点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曹健林副部长在发言中强调,未来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应加强战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全力服务产业发展和扩大科技的对外开放。

据了解,2014年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将重点在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促进产业技术开放和结构调整、提升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水平、加强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等方面推进各项工作。

来自天津、江苏、江西、重庆科技管理部门的代表先后介绍了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做法和经验。

(来源:科技日报,2014317日)

 

中国高新技术发开区的新进展

20144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3年高新区的发展信息显示,114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20.3万亿元,其中55家成为“千亿俱乐部”成员;实现增加值5.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10%以上。

114家国家级高新区中,营业总收入超过万亿的有两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唯一一家过3万亿的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有6家,超过2000亿元的有31家,超过1000亿元的有55家。

经过约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引领和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在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和政府结合、中央和地方结合,以及加速地区创新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

2013年高新区信息显示,114家国家高新区上报统计的企业总计7.8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555家,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36.5%;企业从业人员总数1400万人,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698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48%。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净利润、上交税额、出口总额等项指标在全区总量的占比都在45%以上,凸显了它们在高新区的主导作用。

(来源:科技日报,201444日)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回顾

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目前国家级高新区共114家,已成为各地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2009-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复建设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意在示范区内实施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等政策试点。2010年年底,国务院同意中关村示范区实施“1+6”先行先试政策。“1”是指搭建一个地区创新平台,“6”是指探索实施6项改革措施,包括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试点、股权激励改革试点、研究开发费用及技术人员股权激励所得税减税试点、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和建设统一监督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20131月,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阶段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高技术区”)实现“四个提升”的目标。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建成一批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研发基地,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引进超过3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在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取得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

二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和升级,产业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中,培育形成15个左右规模超过1000亿元,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是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聚集。在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产业组织创新活跃,产业技术联盟扩大,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配合,对区域经济形成较大支撑,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面。  

四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能够充分聚集并配置国际化高端要素资源,基本形成国际一流的文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20133月,科技部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基地,加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地区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方案》是未来10年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将通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等行动计划,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根据20135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扩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试点范围”的要求,已在北京中关村试行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扩大到武汉东湖示范区、上海张江示范区和安徽的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这些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有效激发了地区的创新活力,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结合,也形成了政府管理部门与相关参与方的协同创新机制。

(来源: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1230日)

 

主要地区高新区案例

Ø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介绍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是中国的第一个高科技园区。2009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整体布局,使其成为包括16个园区在内的产业聚集区。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已经聚集了高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新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效地促进了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兴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也产生了一批国际知名的中国企业如联想、百度公司等。   

中关村地区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研究中心55个;大学科技园29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近年来聚集了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约2万人,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该地区聚集的海外高端人才占全国的21%。截至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29家,其中境内145家,境外84家,62家企业在境内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

2013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营业总收入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造增加值超过4100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超过20%;企业实缴税费超过1500亿元。企业实现出口3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5%,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

面向未来,中关村示范区将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继续推动示范区建设,服务于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介绍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从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而来。1999年上海市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把“张江园区”作为激励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域和主要基地。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张江高新区”)。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张江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一区十二园),规划面积扩大至75.9平方公里。随着张江高新区的发展,其所覆盖的园区数量和地理面积仍在持续扩大。    
据知园区共聚集了约3万家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研发机构,43所大学。2012年统计显示,园区经营总收入超过4200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税收超过200亿元。根据“2012年上海市开发区综合评价”,张江高科技园区再度蝉联综合排名第一,同时在创新发展和投资环境指标上也排名第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建有多个国家产业基地,涉及:生物医药、信息、软件、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网游动漫等产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园区拥有多种类型的孵化器、科技企业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批新兴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 湖北: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于1988年10月,位于武汉市东南部,面积50平方公里。开发区由两个工业园、大学科技园、华中软件园、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组成。周围区域聚集了18所高等院校和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如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拥有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多人,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网络;2001年,经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和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后被称为“武汉•中国光谷”。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关于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请示文件,意味着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在2010年进入新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园区约有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中国光谷”,园区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其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1年东湖高新区实现企业总收入381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898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133亿元,同比增长37%。2012年1-6月,开发区企业总收入已达223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9%;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2012年东湖高新区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达到10365件,同比增长44%,占当年武汉市专利申请量(24105件)的43%。开发区专利授权量为6662件,同比增长31%。
    在开发区的管理方面,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激励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涉及投资融资、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专业人才、专利的保护和应用等。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4年12-14期)

相关栏目:『国内动态
29个城市地铁全部亏损,中央六部门发文,地铁大扩张时代,结束了! 2024-10-31 [367]
截至11月17日!中国计量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诚邀海内外英才共话未来 2024-10-27 [465]
写在民办高校倒闭潮的前夜 2024-10-08 [465]
砍掉铁饭碗、增加硕士点、教培再度翻红…未来的社会风向要变了! 2024-09-27 [486]
“开学19天,消费4000多”,选择私立学校的家长老实了 2024-09-26 [264]
国内学生无限使用的GPT4o 2024-09-26 [213]
多所高校宣布!调整教务处职能 2024-09-22 [376]
离谱,西安交大博士手握SCI,秋招当场被拒,听到原因感觉被羞辱 2024-09-21 [298]
罕见!江苏一本科生从民办高校转入到公办高校,网友:背景不简单 2024-09-21 [317]
大龄硕士的求学之路——刚刚开始读研,感受很复杂 2024-09-16 [21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