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内外互动
关键字  范围   
 
《卡内基中国透视》2014年7月(总第100期刊)
2014/8/6 0:56:35 | 浏览:3359 | 评论:0

《卡内基中国透视》2014年7月(总第100期刊)

2014年7月(总第100期刊)

主编:王雅平


中国首次参与环太平洋军演                                                                                    
陈琪,2014年6月26日

世界最大规模的多国海上联合军演——环太平洋军演(RIMPAC)将于今年6月底开始。二十三个国家将参加此次军演,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首次参加的中国。

在本次问答专访中,陈琪阐述了此次军演的意义以及其对环太平洋地区的影响。他解释称,互不信任一直存在于中美军事关系中,本次军演既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两国军事紧张关系,也有可能会改善整个局面,这要取决于双方合作时的坦诚开放程度。 

                           

卡内基动态


亚太政策
英国的亚洲舞台                                              
包道格(Douglas H. Paal),雨果·施维尔(Hugo Swire),华盛顿特区
2014年7月15日 | 中国总理李克强最近出访伦敦,达成了数十亿的双边能源和金融交易,因此被誉为一次巨大的商业成功。然而,英国未来在亚洲的利益已远超出了中国。除互惠互利的双边关系外,英国还重视加强商业、安全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合作。                            
国会议员、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国务大臣雨果·施维尔将就英国的亚太政策发表看法,并解释英国目前在该地区的介入情况和未来愿望。卡内基的包道格担任主持。
 
能源问题
中国能源安全与地理政治:中国与俄罗斯石油交易与后续                                                                                    
王韬,陈懋修(Matt Ferchen),闫建涛,陈卫东,刘乾,北京
2014年7月6日 | 
今年五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两国政府在能源领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文件。协议内容包括通过延伸中俄天然气管道,增加输气量促使俄罗斯巨大的能源储量与中国的庞大市场完美结合。然而伴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危机出现,以及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日趋增长,地缘政治在能源交易中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个合作文件的签署是不是反映了俄罗斯政治焦点和能源市场东移的计划,我们将拭目以待。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将举办主题为“中国与俄罗斯石油交易之后续”的公开会议,会议将由中心的王韬主持,此次会议为清华大学2014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论坛之一。
 
印巴关系
贾利勒·阿巴斯·吉拉尼大使谈印巴关系                                                                                    
乔治·伯科维奇(George Perkovich),贾利勒·阿巴斯·吉拉尼(Jalil Abbas Jilani),华盛顿特区
2014年6月24日 |                             

随着纳伦德拉·莫迪政府在新德里登台,人们对印巴关系的未来充满了疑虑。尽管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承诺将努力实现巴印关系正常化,但今年自他上任以来,这两个对手之间的关系未取得任何进展。莫迪的出场能否开启印巴关系新局面?还是会使关系进一步恶化?巴基斯坦的国内政治将如何影响对印政策?巴基斯坦大使贾利勒·阿巴斯·吉拉尼将就两国的和平前景展开讨论。
 
东南亚
印尼大选后经济展望                                                                                    
詹姆斯·卡斯尔(James Castle),维克拉姆·尼赫鲁(Vikram Nehru),华盛顿特区
2014年6月23日 |
                              7月9日,超过一亿八千万的印尼人将走向投票站,选出新一任总统。现任总统苏西洛即将卸任,十年来,他为印尼经济的稳定增长(尽管近期出现了放缓)做出了贡献。大选将在佐科威和普拉博沃·苏比安托之间展开,他们都注重经济主权。印尼未来的政策和经济改革前景如何?是否会将外国投资者拒之门外?                            
为此,詹姆斯·卡斯尔对新总统领导下印尼经济可能的走势进行了剖析。卡内基的维克拉姆·尼赫鲁担任主持。。
 
公共外交
城市外交:中美关系的新亮点                                                                                                                
赵可金,李新玉,达巍,刁大明,余万里,郝博恩(Brian Hoyt),北京
2014年6月19日 |
                              城市间外交正在成为中美软实力、公共外交以及外交政策战略实践中日益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交流渠道为中美两国进行更具意义且更为有益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以及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清华-卡内基中心的学者赵可金组织了一次专家会议,与会者均为城市间关系专家,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李新玉以及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郝博恩。会议上各位专家探讨了城市间外交都有哪些积极作用以及这种形式的外交会怎样进一步加强中美关系。                            
 
日本外交
日本的东南亚外交:本质与风格相分离                                                                                                                
詹姆斯·肖夫(James L. Schoff),古贺(Kei Koga),布莱恩·哈丁(Brian Harding),华盛顿特区
2014年6月5日 |   

在国家外交方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东南亚视为优先区域。继安倍与奥巴马上个月会面后,该地区的政策协调便被提上了美日同盟议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古贺分别从日本和东南亚的角度对这一外交战略进行了审视和评估。日本的东南亚外交政策将如何变化?它将怎样影响本就紧张的地区安全环境?对美国政策又会有哪些影响?美国国防部前东南亚国家事务主任哈丁将从美国的角度发表观点。卡内基的詹姆斯·肖夫担任主持。
 

卡内基中文网最新


美俄关系
美国制裁或有助于俄罗斯改革                                                                                    
德米特里·特列宁(Dmitri Trenin),《环球时报》(Global Times)
2014年7月7日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1日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精心策划的制裁可能会对俄罗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将其推入衰退的深渊。与此同时,还有许多观察家——并非全是俄罗斯人——认为制裁对俄罗斯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到目前为止,制裁更多的是一种警告。华盛顿能否从欧洲和亚洲盟国获得急需的支持,或莫斯科能否成功利用西方国家的分歧,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数月变得明朗。
 
日本研究
亚洲集体的胜利                                                                                    
詹姆斯·肖夫(James L. Schoff),《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14年7月1日 | 

据估计,日本执政联盟将很快宣布修宪,允许日本在未受到直接攻击时,亦能与别国共同行使集体自卫权——这将是二战以来日本首次做出类似决议。做出此决策的过程充斥着混乱和夸张的政治辩论;但客观而言,日本的这一步是温和且合理的:它既能增强本国安全,又可深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中国经济
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矛盾之处                                                                                    
陈懋修(Matt Ferchen),财经网
2014年6月23日 |                             

 四月下旬,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报告,其中出人意料地指出中国很有可能会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此报告发表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到2019年左右才有可能会位列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排行榜首位。但对于大部分国际媒体而言,比这项报告本身更令人惊讶的当数中国官方与民众压倒性的否定回应。事实上,中国对于突然间跃居榜首的否定回应,显示了其面对国内外挑战时的敏感与不安全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与中国的否定回应都凸显了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重要性,同时也凸显了其中的矛盾之处。最终,无论是中国还是其发展中国家伙伴都无法平心静气地视其为发展中国家。
 
反恐政策
奥巴马危险的新反恐战争                                                                                    
萨拉·蔡斯(Sarah Chayes),弗雷德里克·韦伦(Frederic Wehrey),《政客杂志》(Politico Magazine)
2014年6月18日 |                             

伊拉克军队出乎意料地脱掉军服,留下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美国物资,匆忙踏上撤离摩苏尔的航班;伊拉克北部和东部大片土地由此落入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 or ISIS)的手中——这种场面不禁让人怀疑美国安全战略的一项主要原则:过度信任东道国军队,对军方所效忠的政府却不加辨别。
 

学者文摘


《中国保障海外利益——同不干涉原则渐行渐远》                                                                                    
Protecting China’s Overseas Interests:The Slow Shift away from Non-interference
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l),欧柏仁(Oliver Bräuner),周航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政策论文,第41期,2014年6月 |                             

长期以来,互不干涉他国内政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之一。不干涉原则对保护中国的核心利益有关键作用。然而,这一原则产生于中国海外经济和安全利益不显著的时期。随着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新的国际形势促使中国重新解读不干涉原则。

作者分析了在不干涉原则的前提下,中国保障海外能源安全和海外华人的人身安全的举措。中国海外能源利益面临着多方威胁,包括:能源出口国政局动荡、民族主义情绪、恐怖主义、国家间冲突等。目前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外交渠道同当地政府对话,并提高国企评估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作者以中国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调停行动为例,阐述了外交手段在保障能源安全时的局限性。在一些地区,当地社会对中国持怀疑态度,因此中方国有企业很难借助外交手段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随着更多国人前往海外旅行、居住和工作,保障海外华人的人身安全成为了中国外交的头等大事。在非干涉主义的框架下,中方主要通过领事保护和军方主导的撤离行动保护冲突地区的中国公民安全。比如,在2011年利比亚撤侨事件中,军方在不干涉原则的框架内,秉承“谁派出谁负责”的原则,采取最低限度的军事介入保护中国公民安全撤离。但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国安局和私人安保公司在这一行动中的介入动摇了不干涉的政策。

作者最后针对中国为保护海外利益做出的努力提出了三点见解。一,形成妥善应对危机的制度是中国应对外部威胁的一个有效措施。比如国有石化企业提高风险评估、危机应对的能力。外交部则拓宽领事保护的范围,并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由利益驱动的,而不是受观念和意识形态主导。三,相比于海外能源安全,中国公民的海外人身安全更有可能促使中国外交政策脱离不干涉原则的框架。作者认为中国民众对海外华人安全的高度关注更有可能催生变革。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作者认为中国不太可能会采取干涉他国内政的举措,比如海外驻军。但是也不能排除意外事件促使中国重新思考不干涉原则的有效性。                            
 
《台湾与日渐紧张的东海局势》                                                                                    
Taiwan and the Rising Tensi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A Mouse That Roared                            
范希祺(Dennis V. Hickey)
《亚洲研究》(Asian Survey),第54卷,第3期,第492-514页,2014年5-6月 |                             

南海局势愈演愈烈,中国大陆、日本和台湾均对钓鱼岛提出领土主张。本文分析了台湾采取的外交举措,并解释了这些举措较为成功的原因。作者认为台湾提出的外交提案是解决东海冲突的最佳范本。

作者首先回顾了中日台三方的立场。其中,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立场相近,均认为钓鱼岛原属于中国人民,后在第一次中日战争时被日本侵占。二战结束后,钓鱼岛本应归还中国,但美军结束托管后却将其归还日本。日本则认为钓鱼岛原是一个无主的小岛。大陆和台湾是眼红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捏造事实。日本拒绝承认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存在争议。

同中国大陆和日本相比,台湾的实力略显不足,因而其政策的成功更值得关注。台湾采取了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马英九于2012年8月提出了《东海和平倡议》(East China Sea Peace Initiative),呼吁冲突各方保持克制,搁置争议,在国际法的框架下和平对话。台湾方面还接着在美国的四个主要报刊上刊登全版广告,重申台湾对和平解决东海问题的期待。另一方面,台湾则同中国大陆合作,保护两岸渔船在钓鱼岛海域作业。

台湾的政策引起了多方讨论。一方面,台湾提出的《东海和平倡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欢迎。美国学界、欧盟官员、部分日本国内人士均对其赞赏有加。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对于台湾同中国大陆合作并表现出强硬姿态的举措持保留态度,认为这可能引起紧张。针对这一看法,台湾学者提出外界需要从全局上评价台湾的政策。强硬的态度促使日本认真对待钓鱼岛问题,而《东海和平倡议》则提供沟通的渠道。

作者最后分析了政策为台湾带来的五点收益。第一,这一政策提升了台湾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在日本同台湾签订的渔业协定中,日本首次在钓鱼岛问题上做出让步。第二,在同日本的较量中,台湾获得的渔业资源有所增加。第三,中国大陆和日本可能认识到在地区议题上获得台湾支持的重要性。第四,这一政策获得了岛内捕捞业和反对党的欢迎。第五,该政策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
 
《保护中国免受核恐怖主义》                                                                                    
Securing China’s Nuclear Future
张会,张沱生
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原子管理项目(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Project on Managing the Atom),2014年3月 |                             

9.11恐怖袭击之后,国际社会对核恐怖主义袭击提高了警惕。中国领导人也对此事表示了高度关注。本文涵盖了有关中国核安全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国对核恐怖袭击观念的变化、中国遭遇核恐怖袭击风险评估、现有的核安全政策和面向未来的政策建议。

作者分析,核恐怖主义可能以四种形式影响中国利益。一是中国直接遭受核武器或脏弹袭击。二是恐怖分子以核武器或脏弹攻击其他国家,间接损害中国利益。三是中国国内的核武器或武器级核材料失窃,被不法分子获得。四是世界其他地区的核安全危机将损害核能应用的前景,打乱中国核能应用规划。

作者继而追溯了中国自冷战来对核恐怖主义的观念变化。在冷战结束到9.11恐怖袭击发生前,世界各国开始关注核恐怖主义,但中国当时的重心是建立核不扩散制度,对恐怖主义未加重视。9.11事件发生后,中国对核恐怖主义的关注有所提升,但远低于欧美各国。截至2008年,防范核恐怖主义的议题也只在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术圈内进行小范围讨论。而2009年至今,相关政府部门、媒体和公众对核安全都给予了更多关注。

目前中国对核安全的评估总体持乐观态度。中国的核武器数目有限,且监管严密,失窃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中国境内的恐怖分子缺少获取核材料、制造核武器、运输核设备的能力。因此境内核武器相对安全,但是中国官员也承认不能排除恐怖分子从境外走私核武器、核材料的可能。此外,中国核问题专家指出恐怖分子可能通过蓄意破坏以核电站为代表的民用核设施以及投放脏弹的方式进行袭击。

作者在分析了现有核安全措施的实施状况和缺陷,指出当下存在三类问题。首先,在实体防护系统方面,中国缺少统一的国家标准。设施拥有者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设计基准威胁(design basis threat, DBT)。其次,即使核安全标准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导建议,甚至比其更加严格,这些高标准能否得到执行还有待调研。第三。在核材料的控制和衡算系统(MC&A)方面,中国急需有经验的人员来操作、完善控制和衡算系统。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同国际社会的合作目前集中在民用设备上。未来军事领域的合作需要更开放透明的环境。

最终,作者针对中国核安全保障提出了详细建议,包括加强核材料控制和衡算、防范内部人员作案、完善规章制度和增加国际合作等。
 
《交织的中美澳关系:机构不适宜,利益难调和?》                                                                                    
Australia, China, and the U.S. in an Era of Interdependence:Irreconcilable Interests, Inadequate Institutions?
马必胜(Mark Beeson),王勇
《亚洲调查》(Asian Survey),第54卷,第3期,第565-583页,2014年5-6月 |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影响着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的格局。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亚太国家应当如何在中美两大国之间保持平衡、寻求发展是值得更多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分析了中美澳三国关系中澳大利亚的立场和策略,试图探寻亚太走向相互依赖共同繁荣的道路。

作者认为亚太是走向共同繁荣还是爆发冲突的一个关键在于区域组织促进合作的能力。一方面,现有的区域集团组织能力有限。东盟(ASEAN)、东盟十加三(ASEAN Plus Three, APT)、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 EAS)等亚太区域集团组织收效甚微。美国对参与这些组织积极性不高。选择参加东亚峰会也更多地是出于制衡中国的目的。澳大利亚积极参与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近年也逐渐被边缘化,主要原因是目标模糊、和世贸组织职能重复、强调共识并且在经济危机中没有作为。

澳大利亚也试图倡议建立新的区域组织。2008年,时任总理陆克文提出了建立亚太共同体(Asia-Pacific Community),让美国和澳大利亚参与亚太事务。这一计划最终让位于相似度颇高的东亚峰会,因为美国对后者更感兴趣。

作者分析了澳美同盟背后的逻辑,解释澳大利亚为何采取更倾向美国的立场。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中处在一个微妙的位置。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不属于亚洲又同亚洲息息相关。这种关系赋予了澳大利亚处理国际问题上的灵活性,也是当下制定澳大利亚外交策略的出发点之一。但是,这种微妙处境也让澳大利亚既担心沦为局外人又警惕过分深入。对此,澳大利亚给出的对策便是同核心大国——美国保持密切的盟友关系。而面对中澳贸易额迅速增加,作者认为经贸上的依赖未必会带来外交上的蜜月。中国只是许多冷战后经济腾飞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对澳大利亚对澳大利亚的战略意义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澳大利亚民众也较难接受同中国在经济、政治上走得更近。

针对身处中美两大国间的国家,作者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了它们的处境并提出了建议。虽然澳大利亚暂时无需从中美两国中做出选择,但是不少中美民众都相信国际关系是零和博弈。因此澳大利亚需要同美国适当保持距离,既能保持军事行动的自主权也有助于美国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吸取经验教训。作者支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Hugh White)的看法,认为亚洲应当参照19世纪的“欧洲协调”(Concert for Europe)建立“亚洲协调”,解决区域内部矛盾。不过作者也预见到这一建议将会遭到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内部的反对声。
 
《二十年改革后的俄罗斯军事实力》                                                                                    
Russian Military Capabilities after 20 Years of Reform
贝蒂娜·伦兹(Bettina Renz)
《生存:全球政治与战略》(Survival: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第56期,第3卷,第61-84页 |                             

历经二十年改革,俄罗斯军事实力究竟如何?学界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本文提出了评论俄罗斯军事改革时四个常见误区,认为俄罗斯的军力虽有缺陷但远超外界评估。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难以转型为现代化或者西方化的军队导致了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失败。作者指出,提升军事实力并不是只有向西方学习一条路。现代化或者说西方化的军队并不一定适合俄罗斯。俄罗斯军事发展的困难并不是简单的发展方向不清晰,而是受制于国内政治、预算、历史等因素。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高科技方面落后是俄罗斯军事发展的绊脚石。诚然,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暴露了俄罗斯在信息科技、无人驾驶、精确制导武器等方面的缺陷。但是这不意味着俄罗斯军事落后。回顾俄罗斯克里米亚危机前的军事行动,即使俄罗斯配备了高技术武器也不能改变结果。况且,克里米亚的军事行动体现出俄罗斯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已经有所进展。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只有彻底废除征兵制,将军队职业化才能拯救俄罗斯军队。的确,大规模的征兵制不仅在民众间臭名昭著,政府也早有意愿改革。但是短期内彻底废除征兵制是不现实的。俄罗斯应当将志愿兵役和征兵制相结合,创造职业化职位,逐渐过渡到职业化军队。

第四个误区是认为俄罗斯过分注重大规模军队集结,不能快速应对威胁,缺少应对非传统袭击的能力。但是作者指出应对非传统威胁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挑战。英美也没有提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俄罗斯近年来增强了应对非传统威胁的能力,比如成立联邦禁毒局(Federal Drug Control Service)、完善联邦安全局(Federal Security Service)职能等。

总之,外界对俄罗斯军队的部分指责不实。俄罗斯的军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危机中展现出的军事实力证明其已具备完成战略目标的能力。
 
《乌克兰危机和大国对峙的卷土重来》                                                                                    
The Ukraine Crisis and the Resumption of Great-Power Rivalry
德米特里·特列宁(Dmitri Trenin),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莫斯科中心
7月9日 |                             

乌克兰危机打破了冷战后欧洲的宁静。美俄这对老对手将再次展开竞争甚至对峙。文章认为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并将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分析了近年来美国和俄罗斯在欧洲的举动,指出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俄罗斯和西方就冷战后世界格局难以达成共识的集中体现。比如俄罗斯难以接受北约将手伸向前苏联国家。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颜色革命也加深了美俄间的分歧。

作者继而分析了乌克兰事件背后的两大意义。一是它代表了大国对峙格局的归来。作者预计两国将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领域发生冲突。但这次对峙和冷战有所区别。一方面两国实力严重不均。另一方面,两国间保留了一定的经贸往来和少数合作空间。此外,国际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美俄制定战略时需要考虑其他大国的意见。

另一大重要意义则是美俄对峙将会影响世界各国的外交策略。以乌克兰、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为主,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为辅的前苏联国家将成为美俄对峙的战场。波兰、德国、法国同俄罗斯的关系也因为此次危机严重倒退。俄罗斯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赢得了中东国家的支持。土耳其的态度则充满矛盾。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和美国盟友,但是土耳其在战略上和经济上都需要和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俄罗斯的极圈邻国的态度则较为明朗。以加拿大为代表的这些国家都是北约成员国,并且反对俄罗斯在北冰洋举行军事演习。

作者指出中国或因此次危机受益。虽然中国仍需要在美俄两国间保持平衡,但中国将在三国关系中占据主动。俄罗斯为了争取中国的支持或将向其开放更多油气资源。而且随着西方和俄罗斯相互制裁,不受波及的中国获得了经济发展的宝贵时机。

文章最后预测美俄关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缓和。在美国,此次危机将加深前苏联在美国人心里留下的恶毒形象。在俄罗斯,同美国对抗将激发民族主义情绪。这些都不利于两国重建信任,恢复正常关系。                         
 
相关栏目:『内外互动
谁看透了美国大选?企业家为何赢了知识分子 2024-11-16 [70]
美国教育中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比较洞察 2024-11-16 [65]
当代人最稀缺的三种能力 2024-11-16 [64]
是谁让命悬一线的Tiktok 出现一线生机?他又是怎样影响特朗普的? 2024-11-16 [49]
伊拉克历史见证:搞个人崇拜的政府终将走上覆灭之路,家毁人亡 2024-11-16 [56]
一个最清晰的“MAGA”对华政策阐述 2024-11-16 [52]
人民才是老板 2024-11-12 [144]
特朗普胜选后,女性发起美版“四不”运动... 2024-11-12 [136]
以史为鉴,透视中美知识产权之争的现在与未来 2024-11-06 [297]
11个反直觉思维法则,能深刻改变你的人生 2024-11-03 [37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