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来源:世界新聞網 | 作者:陸怡雯 | 2014/8/12 15:42:17 | 浏览:3453 | 评论:0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符傳孝表示,探訪護士可以用心電圖手套做完心電圖,傳給異地的醫生。(符傳孝/提供)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病人把手指夾入移動診脈儀測量脈搏,傳給遠程的醫師。(Getty Images)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手機應用程序ZocDoc,可定位尋找醫療資源。(蘋果網路商店)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一些手機應用程序,可以預約醫生、網上簽到。(蘋果網路商店)
 
紐約市曼哈坦居民李女士最近收到一條手機短訊,提醒她與家庭醫師有一個約診。她鍵入「Y」確認後,就收到另一條短訊,她按照要求點入訊息內的網址,作了網路簽到(check-in)。李女士對這個服務很滿意:「這樣既方便病人,診所的行政工作也可大大減少。」這就是醫療電子化的一個例子。

醫療電子化興起於上個世紀末,電子病歷、電子處方、遠程會診,已經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在醫療消費者一端,也能明顯感覺到這種變化。病人本來要去診所在夾紙板上簽到,現在可以用平板電腦簽到,甚至可以在趕往診所的路上就用手機進入簽到程序。本來,病人看病要面見醫生,現在有些人在生小毛小病時,會選擇遠程視頻醫療。而借助移動網路大潮,通過手機上的健康應用程序來尋找醫生、預約、簽到,搜索保健資訊也越來越常見。

電子約診、簽到靈活快速

如果說醫院、診所等醫療服務提供者的電子化已經到來,那麼現在這個電子化更加注重納入「消費者」體驗,讓他們切實感受其便利以及經濟性。給李女士發送短訊的是一家創辦於2007年的紐約市當地醫療科技公司ZocDoc,他們的宗旨是讓消費者更方便查找、預約接受他們保險計畫的醫師。ZocDoc自稱其免費服務能夠查詢醫師的「實時無客(real-time availability)」狀態,讓消費者得以在預約24小時內就診。而電子簽到是他們最近才推出的一項服務。

在紐約市華埠伊麗莎白街開診的伍偉牙醫診所也被列在ZocDoc的醫師查詢地圖中。該診所前台接待小姐表示,ZocDoc的代理人員一個多月前接觸他們,在開始使用ZocDoc服務後,一些病人開始通過ZocDoc預約看牙。對於李女士來說,打開了那扇電子化醫療消費之門,讓她有點「停不下來」。她順便下載了一個ZocDoc的應用程序(App),預約醫生,簽到,改期,就診時間提醒,都可在手機行動端做到。「有的時候在乘坐地鐵的上下班路上,可以預約一下醫生,改期也方便。若是打電話給診所的話,擔心職員嫌麻煩,總要準備好一個理由,而電子改期就不用那麼囉嗦了。」

除了獨立醫療科技公司外,如今保險公司也紛紛推出查找其保險計畫範圍內醫師的電子服務。比如聯合健保(United Healthcare)不僅提供網站查找,還推出「健康為我(Health4Me)」移動應用程序,消費者可以就近搜尋附近醫師、診所、急診室,儲存最喜歡的醫療服務提供者,聯絡一周七天24小時服務的註冊護士,查看保險理賠,保存個人健康紀錄,查看健康照護財務帳戶餘額等。

從保險公司角度講,電子服務便於讓客戶接觸其不同的保險計畫。藍十字藍盾(BlueCross BlueShield)推出的「藍色全國醫生醫院查找(Blue National Doctor and Hospital Finder)」應用程序,除查找常規醫療資源外,還可根據用戶定位,查詢附近的急救服務(urgent care)。而從醫生和醫院的角度出發,電子服務能更「貼近」消費者,增加能見度,也是他們參與此類電子化醫療服務計畫的一大推動力。

遠程看病 醫師「隨叫隨到」

遠程醫療(telemedicine)對意思是,看病時醫生與病人不是共處一室,通過電話、電郵、視頻等方式連線,以前這種方式主要運用在醫療資源稀缺的偏遠地區。而如今,這種趨勢正在往城市地區發展。加州一名王先生近日收到保險公司發來的宣傳單,鼓勵他使用名叫LiveHealth Online的視頻看病服務。宣傳單上說,這個在線看病平台集合了美國許多州的醫生,讓病人隨時想看病就看病。

LiveHealth Online羅列了一些可通過視頻看診的疾病,主要是非急症類型的小病,比如咳嗽、感冒、發燒、輕微皮疹、過敏、腹瀉、耳痛、流感、頭痛、紅眼(急性結膜炎)、流鼻涕、喉嚨痛、嘔吐、支氣管炎、唇皰疹、失眠等。 據綜合媒體網站(CNET)報導,俄亥俄州阿克隆市(Akron)的家庭醫生邁爾斯(Teresa Myers)在出差途中接到病患來電,通過對方蘋果手機攝像頭看見其喉部病區,邁爾斯驚訝道:「哦老天,你得的是鏈球菌性喉炎(strep throat)!」因為圖像太清晰,她可以做出無障礙診斷。用了10分鐘,她就完成檢查,開了藥方。

而這個由波士頓遠程醫療企業American Well開發的視頻醫療服務,提供10分鐘視頻看病49元的價格,比門診看病平均便宜20元錢。如今,越來越多保險計畫涵蓋遠程醫療,無保險病人如果自付,也會發現價格較為合理。而且,一些小病患者避免去急診室和門診,有利於節省醫療資源和降低公共醫療成本。遠程醫療開發公司Bright.md的共同創辦人Ray Costantini曾對英文媒體表示,每年有約3億人次的病患因為發疹、感冒或尿道感染之類小病去找內科醫生,而這類非急症在家庭醫生看診量中約佔60%。他認為,如果能通過遠程離醫療,把這種看診數量減下來,就可以降低每一人次看病的時間和費用成本。

此外,醫生可以不必在診所、病人不必去診所的遠程醫療,減少了交通時間、文書工作和醫院或診所複雜細菌環境下的交叉感染。據醫療保險公司凱撒集團(Kaiser Permanente)數據,2013年,凱撒醫療計畫中就有1050萬次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或視頻工具的醫患看診。美國遠程醫療協會(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則估計,美國目前有大約200個遠程醫療網路及3500個服務站點。

在聖地亞哥加州大學(UCSD)醫學院精神科(Psychiatry )教授金華看來,遠程醫療對精神類疾病的就診模式也會產生深遠影響。金教授認為,診斷精神病人的檢查過程主要涉及與病人交談。「如果是通過電話,那麼聽對方的言語邏輯、語氣語調,大致就能判斷。如果通過視頻,可以觀察其表情和舉止行為來做診斷。」而且,他看好遠程醫療在高血壓、糖尿病等主要涉及病患主訴症狀和測量數據的慢性病就診方面的應用。通過視頻,一個高血壓病人可以一邊敘述症狀,一邊按指導自行佩戴簡易血壓計,幾秒鐘後血壓數據就可傳送給另一端的醫生。

電子監測 數據反應可靠

金華認為,除了電話、電郵、視頻等通訊方式外,一些異地傳輸的健康指標監測設備,也將是遠程醫療不可或缺的工具。金華表示,平時一些醫療科技公司會接觸他的診所,為正在研發的設備做市場調查。比如有的考慮拿配合感測器使用的蘋果iPad等小型設備發給病人,用於監測病人的睡眠、胃口、情緒狀態。「有些病人可能在看診時沒反應出來,但有一天突然產生『不想活了』的情緒,設備就能探測到,馬上發送一個提醒訊息給醫生。」這種日常狀態下的監測不僅反應客觀,所採集的數據也比較有連續性,比「三個月就診一次」得出的數據更為可靠。

在這些設備能真正應用到病患身上之前,須經過多重測試。「比如成本費用測試,以及病人的依從性測試,也就是他們願不願意、是不是願意每天隨身攜帶或佩戴這些設備。」金華舉例說:先讓100個病人試戴的話,也許收集到60、70個病人的數據,其中有的數據完整,有的數據則斷斷續續。做完這些測試後,才會決定是否上市,推廣。

而在醫療領域以外的個人消費市場,一些借助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移動醫療(mobile health,簡稱mHealth)」健康應用程序(App)早就開始贏得大量用戶。一款實時檢測情緒狀態的叫Optimism的應用在蘋果和安卓移動設備上獲得大量下載。它號稱針對有躁鬱症等情緒疾患的病人設計,對就診時無法準確描述自己情緒狀態的病人尤其有用。用戶在按10分制輸入易激惹(irritability)、生氣(anger)、悲傷(sadness)、焦慮(anxiety)、內疚感(feeling guilty)等情緒數據以及睡眠質量、運動量、放鬆、沉思時間、咖啡因和酒精攝入量、飲水量等飲食作息數據後,會自動生成一個可供醫生參考的圖表,追蹤病患上次看診以來的情緒表現。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引用行業數據估計,截至2015年,全球將有5億智慧手機用戶至少使用一款健康或醫療保健應用程序,而截至2018年,34億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用戶中將有一半下載過移動醫療健康應用程序。為了避免大眾市場上氾濫的健康程序對消費者產生潛在有害影響,FDA對於其中有意圖代替醫療設備的程序及設備有相應的管理條款。而這種監管,也有利於篩選真正適合在專業醫療領域使用的程序。事實上,不少醫生對民用市場上的這類監測設備表現濃厚興趣,認為今後有互相合作的廣闊空間。

一些醫學者也在自行研發反應快速的遠程監測設備。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Neurology)教授符傳孝介紹了他同事高陂納桑(Govindan Gopinathan,音譯)的一款發明:心電圖手套(The EKG Glove)。這款配合微軟平板電腦Microsoft Surface使用的一次性手套,可以讓經過沒有醫學背景的普通人為心臟病發作者現場做心電圖,把結果快速傳遞給專業醫生。戴上這種手套後,放在病人胸口指定處,可以給發生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的病患在性命攸關的幾分鐘內做完心電圖。

「心電圖手套還可以探測心肌梗塞等問題。」符教授表示,除了緊急情況下的應用,探訪護士在做病人家訪時,也可以用這副手套做完心電圖,傳給異地的醫生。

電子紀錄平台 防醫療浪費

醫療電子化後,不僅方便醫療消費者,也能防範醫病雙方浪費醫療資源。一些地方政府正從打通電子醫療紀錄平台的角度進行醫療補助改革,一方面管控消費者「看病比三家(shopping for diagnosis)」的行為,另一方面減少醫療提供方之間由於信息不通而重複診療的機會。

中美醫師協會(CAIPA)運營總監沈卉表示,CAIPA正與美華醫療聯盟(CCACO)等四個團體聯合申請紐約州衛生廳推出的「服務系統改革獎金(Delivery System Reform Incentive Payment,簡稱DSRIP)。「在居高不下的入院費、急診費負擔下,醫療補助系統嚴重虧空。政府估算每年為此要浪費120億元的醫療補助,所以寧願拿出62億元撥款,鼓勵醫療機構來申請,協助降低入院率和進入急診室比率。」DSRIP計畫的目的是通過鼓勵醫療提供方使用一個名為「醫療信息交流所(health information exchange)」的共享資料庫,在五年內把病患入院和進急診室比率降低25%。

這個電子平台最直接的作用是,醫師可以在看到病人完整病史和就醫紀錄的前提下,控制其有意無意的「看病比三家」行為。沈卉表示,目前各家醫院、診所使用不同品牌的電子病歷(EHR),有的小型醫療單位甚至沒有這種電子病歷。如果一個病人去看了一個腸胃科醫師,做了檢查,又到另一個腸胃科醫師那裡看病檢查,這樣的重複診療難以察覺。而有了共享數據庫,醫師通過病患的姓名、生日提取其病歷資料後,有沒有重複醫療就一目了然。

沈卉表示,除了控制重複醫療,共享平台也能協調配置醫療設施資源。「比如一些不用住院的病患可以轉而住到老人院、康復機構等醫療設施中,那裡費用較為便宜。如果大醫院和這些醫療設施共享一個資訊平台,就能內部溝通,轉移病人。」因此,沈卉認為,政府雖然主要針對大醫院推出這項資助計畫,但也需要醫療行業的共同努力。而醫院、護理院、診所等綜合醫療系統之間有了這樣一個平台後,也有利於協調疾病預防、健康教育,以及在同一個病人的內科醫師和專科醫師之間協商治療方案,從源頭來降低入院率,降低政府的醫療補助成本。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醫療機構使用電子病歷的比例在升高。(符傳孝/提供)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一家網路看病服務網站,有不少醫生選擇。(陸怡雯/攝影)
slideshow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今年初在紐約市展示的「腦鏡」(BrainScope),可在球類比賽等現場探測腦外傷。(Getty Images)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使用帶有專門鏡頭和應用程序的iPhone拍攝非洲農村一名病人的眼部,清晰判斷眼疾。(Getty Images)
slideshow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醫師可以通過視頻看到遠處就診的病人。(Getty Images)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許多西藥房與醫院和診所聯網,藥劑師在系統中可以看到電子處方。(Getty Images)
符傳孝 & 金華:醫療電子化已經到來
心電圖手套展開後貼在病患身上,可做心電圖。(高陂納桑提供)
相关专题一:『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活动集锦
『学人动向』 丘成桐: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水平 2024-05-06 [4607]
『社区报道』 AI教母李飞飞首次创业!成立“空间智能”公司,已完成种子轮 2024-05-05 [4397]
『社区报道』 祝贺!鲍哲南教授多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4-05-05 [4450]
『社区报道』 数学大师丘成桐:为何说中国的科技肯定要倒退20年? 2024-04-26 [4778]
『社区报道』 丛京生教授等13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24-04-26 [4822]
『社区报道』 天才陶哲轩“啥是好的数学?” 经济学界呼应“啥是好的经济学?” 2024-04-20 [4755]
『社区报道』 UCLA陶哲轩教授力荐、亲自把关:AI for Math照这个清单学就对了 2024-04-16 [5037]
『社区报道』 华裔科学家李飞飞:她看见的世界和她改变的世界 2024-04-14 [4945]
『社区报道』 陶哲轩转发、菲尔兹奖得主领衔:AI正在颠覆数学家的工作方式 2024-04-08 [4980]
『社区报道』 李飞飞教授主讲,斯坦福2024 CS231n开课,依旧座无虚席 2024-04-06 [5119]
相关专题更多文章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1]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8]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7]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2]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7]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4]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1]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7]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