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產大亨、「SOHO中國」老闆潘石屹和張欣夫婦7月捐助哈佛大學1500萬美元,在中美兩國都引起反響。無獨有偶,2010年中國投資基金「高瓴資本」創辦人張磊給母校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款888萬8888美元,當時也被該學院稱作「迄今來自畢業生的最大一筆捐款」。
其實,給母校捐出千百萬,多位美國華人已開先例。2012年,台灣移民、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及家人向哈佛大學捐出4000萬美元,成為該校史上最大一筆華人捐款。而對於在美華人來說,慷慨捐贈高等學府不僅可以提升本族裔的社會地位,而且也是遵從美國主流樂於行善的價值觀。去年「紐約時報」撰文評述亞裔美國人在慈善領域開始展現影響力,以出生在新德里的華裔金融家王周露露(Lulu Chow Wang,音譯)為例,指出她與夫婿在2000年捐資2500萬元給她的母校衛斯理學院。
幫助子弟深造 華人捐贈
不過,中國大陸對潘石屹夫婦的捐款卻有不同的看法。對於中國國內一些「不捐本國大學是白眼狼」指責,潘石屹夫婦發表聲明特別強調,此次捐款是為了資助中等家庭收入以下的中國留學生上哈佛大學。而潘氏澄清捐款目的,恰恰反映了中國大陸、乃至美國背景的「華人社區」在面對教育捐助時的一個較為普遍的思維特徵和壓力來源:由於本社區處在大環境中居於較低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水平,希望資助貧寒子弟接受良好教育,逐漸擺脫弱勢群體的形象。
對於美國的華裔、亞裔社區慈善捐款,近二、三十年來不斷有研究出爐。學者李羅伯特(Robert Lee,音譯)早在1990年出版的《美華慈善事業及慈善捐贈模式指南》(Guide to Chinese American Philanthropy and Charitable Giving Patterns)一書中就指出,亞裔美國人擁有尊重學識的長久傳統。李羅伯特具體論及華裔美國人的捐贈行為,認為反映了他們對教育的堅定信仰。由於大部分早期華人移民是文盲而遭遇許多困難,他們相信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提升社會地位。李認為,高等教育在早期華人移民眼中,如同「通往資產階級地位的一部電梯」。李羅伯特也觀察到,華人家長傾向子女選擇像數理化、工程、商業、醫藥這類所謂「硬科學(hard sciences)」的專業深造。
大陸移民高先生曾向兒子母校紐約大學捐款,他表示還在尋找能夠特別幫助華裔學生的捐款方式。他希望更多華人子弟從商,過上富裕生活。
高先生表示,他很理解潘石屹夫婦特別資助中國留學生的做法。「從我兒子來講,他是主流社會印象中的『華裔模範生』,我們父母會盡一切能力投入他的教育,現在似乎造成一種華裔在教育資源方面不需要特別關注的印象。其實我們是覺得教育欠缺,才會強化教育」。同樣地,他認為一些中國留學生有相似的困境,學習能力和意願足夠,但獲得財富和教育資源的途徑相對稀缺。
捐助亞裔研究、中美交流
除了捐助本族裔子弟深造,包括華人在內的亞裔社區也比較注重本族裔文化研究方面的捐贈。賓州史瓦斯摩學院(Swarthmore College)領袖捐款部(Leadership Giving)副總監角田梢(Kozue Tsunoda)博士近年分別做過亞裔及華人捐款美國高等教育的專門研究。她引用時任美國亞太慈善組織(AAPIP)理事的趙潔西卡(Jessica Chao,音譯)1999年的一份研究指出,第一代亞裔移民傾向於為特定族群的文化、社會事業捐資,直到第三代,大部分捐款明顯開始流向主流機構。
例如,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是110年前、由在美國做家僕的廣東移民丁龍(Dean Lung,音譯)捐出畢生收入1.2萬元,其主人卡本蒂埃(Walpole Carpentier)陸續跟進約50萬元而建成。丁龍的忠誠勤勞感動卡本蒂埃,後者答應滿足他一個要求,而丁龍就希望建立一個學科,讓美國人認識教導他為人處世道理的中國古人孔夫子。
角田梢在《亞裔捐款美國高等教育》(Asian American giving to US higher education)一文中引用上海移民慈善家王嘉廉的案例。王嘉廉出資5000萬元捐建、華裔建築師P.H.Tuan設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王嘉廉亞美研究中心(Charles B. Wang Center),捐款數額巨大,令人矚目。
該中心文化專案副總監秦珍瑛(JinYoung Jin)表示,王嘉廉中心於2002年開放,通過教育和文化活動,擴展了美國人對亞裔的認識,也讓亞裔更好地了解自己。秦女士介紹,秋季學期中,王嘉廉中心將舉辦包括「毛澤東的金芒果及文化大革命(Mao’s Golden Mangoe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在內的六個展覽,還有「牡丹畫(Peonies Painting)」等工作坊,以及「東亞的三個不同願景(Three Alternative Visions of East Asia)」等講座。「王先生是中心創立人和捐款者,功績很大。」秦珍瑛指出。
而根據角田梢在工作中的觀察,華人通常喜歡捐助亞裔研究以外,也會捐助一些增進中美了解的活動或研究,「比如資助美國學生去中國遊學,讓他們更了解中國。」
校舍、科研、藝術 捐獻眾多
以華人命名的大學建築,最為知名的是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以亡妻之名所捐4000萬元中撥出3500萬元、正在建造中的哈佛商學院大樓「趙朱木蘭中心(Ruth Mulan Chu Chao Center)」。其他還有祖籍江蘇無錫、早年移民美國的金融家唐騮千在紐約上州史基德摩學院(Skidmore College)出資1020萬元捐建的「唐氏教學博物館」(The Frances Young Tang Teaching Museum and Art Gallery),以及王周露露在麻省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捐建的「王周露露校園中心」(Lulu Chow Wang Campus Center)等。衛斯理學院媒體關係部的于安妮(Anne W Yu,音譯)表示,王周露露是衛斯理學院「1966級的校友」,王周露露校園中心於2005年秋季開放。
衛斯理學院媒體關係部表示,王周露露校園中心「被全校師生暱稱為『露露(The Lulu)』。」王周露露對婦女教育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鼓勵女學生們自己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衛斯理學院是美國頂尖文理學院,當年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就是從這所知名女校畢業。王周露露校園中心是一座包含學校管理部門、學生社團辦公室、餐廳、活動室的多功能室內校園,其捐款用途可視作較為普遍性的一類。然而,角田梢認同以華人名字命名,讓人們看到一個亞裔名字,可增進主流社會對亞裔文化的熟悉。
其實,給母校捐出千百萬,多位美國華人已開先例。2012年,台灣移民、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及家人向哈佛大學捐出4000萬美元,成為該校史上最大一筆華人捐款。而對於在美華人來說,慷慨捐贈高等學府不僅可以提升本族裔的社會地位,而且也是遵從美國主流樂於行善的價值觀。去年「紐約時報」撰文評述亞裔美國人在慈善領域開始展現影響力,以出生在新德里的華裔金融家王周露露(Lulu Chow Wang,音譯)為例,指出她與夫婿在2000年捐資2500萬元給她的母校衛斯理學院。
幫助子弟深造 華人捐贈
不過,中國大陸對潘石屹夫婦的捐款卻有不同的看法。對於中國國內一些「不捐本國大學是白眼狼」指責,潘石屹夫婦發表聲明特別強調,此次捐款是為了資助中等家庭收入以下的中國留學生上哈佛大學。而潘氏澄清捐款目的,恰恰反映了中國大陸、乃至美國背景的「華人社區」在面對教育捐助時的一個較為普遍的思維特徵和壓力來源:由於本社區處在大環境中居於較低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水平,希望資助貧寒子弟接受良好教育,逐漸擺脫弱勢群體的形象。
對於美國的華裔、亞裔社區慈善捐款,近二、三十年來不斷有研究出爐。學者李羅伯特(Robert Lee,音譯)早在1990年出版的《美華慈善事業及慈善捐贈模式指南》(Guide to Chinese American Philanthropy and Charitable Giving Patterns)一書中就指出,亞裔美國人擁有尊重學識的長久傳統。李羅伯特具體論及華裔美國人的捐贈行為,認為反映了他們對教育的堅定信仰。由於大部分早期華人移民是文盲而遭遇許多困難,他們相信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提升社會地位。李認為,高等教育在早期華人移民眼中,如同「通往資產階級地位的一部電梯」。李羅伯特也觀察到,華人家長傾向子女選擇像數理化、工程、商業、醫藥這類所謂「硬科學(hard sciences)」的專業深造。
大陸移民高先生曾向兒子母校紐約大學捐款,他表示還在尋找能夠特別幫助華裔學生的捐款方式。他希望更多華人子弟從商,過上富裕生活。
高先生表示,他很理解潘石屹夫婦特別資助中國留學生的做法。「從我兒子來講,他是主流社會印象中的『華裔模範生』,我們父母會盡一切能力投入他的教育,現在似乎造成一種華裔在教育資源方面不需要特別關注的印象。其實我們是覺得教育欠缺,才會強化教育」。同樣地,他認為一些中國留學生有相似的困境,學習能力和意願足夠,但獲得財富和教育資源的途徑相對稀缺。
捐助亞裔研究、中美交流
除了捐助本族裔子弟深造,包括華人在內的亞裔社區也比較注重本族裔文化研究方面的捐贈。賓州史瓦斯摩學院(Swarthmore College)領袖捐款部(Leadership Giving)副總監角田梢(Kozue Tsunoda)博士近年分別做過亞裔及華人捐款美國高等教育的專門研究。她引用時任美國亞太慈善組織(AAPIP)理事的趙潔西卡(Jessica Chao,音譯)1999年的一份研究指出,第一代亞裔移民傾向於為特定族群的文化、社會事業捐資,直到第三代,大部分捐款明顯開始流向主流機構。
例如,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是110年前、由在美國做家僕的廣東移民丁龍(Dean Lung,音譯)捐出畢生收入1.2萬元,其主人卡本蒂埃(Walpole Carpentier)陸續跟進約50萬元而建成。丁龍的忠誠勤勞感動卡本蒂埃,後者答應滿足他一個要求,而丁龍就希望建立一個學科,讓美國人認識教導他為人處世道理的中國古人孔夫子。
角田梢在《亞裔捐款美國高等教育》(Asian American giving to US higher education)一文中引用上海移民慈善家王嘉廉的案例。王嘉廉出資5000萬元捐建、華裔建築師P.H.Tuan設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王嘉廉亞美研究中心(Charles B. Wang Center),捐款數額巨大,令人矚目。
該中心文化專案副總監秦珍瑛(JinYoung Jin)表示,王嘉廉中心於2002年開放,通過教育和文化活動,擴展了美國人對亞裔的認識,也讓亞裔更好地了解自己。秦女士介紹,秋季學期中,王嘉廉中心將舉辦包括「毛澤東的金芒果及文化大革命(Mao’s Golden Mangoe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在內的六個展覽,還有「牡丹畫(Peonies Painting)」等工作坊,以及「東亞的三個不同願景(Three Alternative Visions of East Asia)」等講座。「王先生是中心創立人和捐款者,功績很大。」秦珍瑛指出。
而根據角田梢在工作中的觀察,華人通常喜歡捐助亞裔研究以外,也會捐助一些增進中美了解的活動或研究,「比如資助美國學生去中國遊學,讓他們更了解中國。」
校舍、科研、藝術 捐獻眾多
以華人命名的大學建築,最為知名的是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以亡妻之名所捐4000萬元中撥出3500萬元、正在建造中的哈佛商學院大樓「趙朱木蘭中心(Ruth Mulan Chu Chao Center)」。其他還有祖籍江蘇無錫、早年移民美國的金融家唐騮千在紐約上州史基德摩學院(Skidmore College)出資1020萬元捐建的「唐氏教學博物館」(The Frances Young Tang Teaching Museum and Art Gallery),以及王周露露在麻省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捐建的「王周露露校園中心」(Lulu Chow Wang Campus Center)等。衛斯理學院媒體關係部的于安妮(Anne W Yu,音譯)表示,王周露露是衛斯理學院「1966級的校友」,王周露露校園中心於2005年秋季開放。
衛斯理學院媒體關係部表示,王周露露校園中心「被全校師生暱稱為『露露(The Lulu)』。」王周露露對婦女教育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鼓勵女學生們自己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衛斯理學院是美國頂尖文理學院,當年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就是從這所知名女校畢業。王周露露校園中心是一座包含學校管理部門、學生社團辦公室、餐廳、活動室的多功能室內校園,其捐款用途可視作較為普遍性的一類。然而,角田梢認同以華人名字命名,讓人們看到一個亞裔名字,可增進主流社會對亞裔文化的熟悉。
跟西方人傾向於公開、專業、大型和獨立的慈善捐贈實踐不同,亞裔尤其是第一代移民的捐贈行為,一向被認為帶有更個人化意圖,更願意保密,且偏向政治、社會、文化的目的。不過,現在情況也漸漸發生變化,亞裔人士大額捐款頻頻見光。「他們願意公開,是為了給亞裔社會起表率作用,普及慈善精神。」角田梢表示。
此外,為了面向主流社會塑造亞裔慈善形象,一些第一代移民的大額捐款也並不局限於本族裔用途,而是用於增進包括公共教育在內的公眾福祉。角田梢表示:「我們需要亞裔社區的『比爾蓋茲』。」這個傳統正在慢慢建立。
洛杉磯西來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教授、財務總監陳岳雲博士表示,美國大學捐款分類很多,「你可以捐助獎學金,可以捐大樓,捐學院,捐各種科研藝術計畫,也可以捐助大學的普通基金(general funding)。」他表示,普通基金不指定用途,且隨時取用。還有一些大學設立捐贈基金(endowment fund),或由第三方託管,或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由於捐贈基金數額巨大,就專門請人來管理。捐贈基金不用本金,僅使用利息,也不能馬上取用,但一般捐贈數額較大。「有很多主流的、大眾化的教育捐贈方式,可以供華人選擇。」
回饋母校 校友會作用大
向母校捐款也是美國主流社會的悠久傳統,如今華人開始積極趕上。角田梢常年出差到香港、台灣、日本、廣東等地,聯繫史瓦斯摩學院的歷屆校友,並招徠校友捐款。陳岳雲指出,有研究顯示,一所學校與校友關係越緊密,它的學術成就越高,籌款也越多,而這兩項指標影響大學排名。「打個比方說,耶魯大學校董會有90%以上是耶魯校友,他們不僅真切關懷學校建設的各個方面,也願意慷慨解囊。」
高瓴資本的張磊在回應給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款888.88萬元巨款所引發的質疑時說:「耶魯管理學院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在這裡學到的不僅僅是金融或企業家精神,還有給與的精神。我創辦的公司名字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以橫貫耶魯管理學院的一條道路命名的。」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張磊是從學習如何管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而起步的。
美國高校教育質量高,捐贈機制完善而規範,固然是形成捐贈母校風習的關鍵,此外也不能忽視校友會的強大作用。哈佛大學的捐贈機構就歸校友會管理。積極參加名校校友會的捐款或各類會員活動,也是保持精英社交圈、積累人脈的一個重要方式。
耶魯大學一名羅姓畢業生表示,他目前事業成功,和校友經常聯誼。如果賺到頭一個100萬元,就要考慮給母校大捐一筆。「因為那裡是我認識事業上的夥伴,明確人生方向的關鍵一站。」
角田梢通過研究和實際工作,積累了動員校友和提高籌款的不少經驗。而從她專注於動員和聯繫亞裔校友的經驗出發,她認為,現在美國大學針對這個族群的籌款工作,還有許多方面有待開發。
中國留學潮 掀捐贈新風
角田梢在2010年展開針對華裔、亞裔捐贈高等教育問題的研究。當時中國經濟崛起,大批留學生湧美,而美國尚未擺脫經濟衰退。在高校缺經費的前提下,一方面對自費留學生特別歡迎,一方面開源節流,向中國「財主」籌款的動作加大。
而潘石屹夫婦捐款給哈佛大學,也離不開這一個背景。據大陸媒體報導,申請美國大學不僅是資質的比拼,也是經濟條件的較量,能夠自費的學生在申請上更占優勢。而一些申請獎學金的資優學生容易被忽略,潘氏希望這筆捐款能幫到這樣的學生。
在中國留美潮在全美高校掀起以前,角田梢表示,像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早就有不少優秀中國學子入讀,所以它們對聯絡中國校友,聯繫中國企業和個人的捐助者並不陌生。此外,像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學府是亞裔移民一代、二代比較集中的亞裔高比例大學,他們的籌款海報中,往往會出現亞裔學子形象,對吸引亞裔捐款很有效。
她說:「現在是全美國的學校都意識到,在中國留學生大潮下,需要做點什麼來吸引中國人向學校捐款。一些大學的校友會開始舉辦農曆新年慶祝活動,而像我這樣的亞裔籌款專業人士會越來越多。」無論是來自東南亞還是出生在美國的亞裔都有獨特的捐助訴求,在高校籌款活動中更多納入族裔文化因素,可以激發亞裔等特定族裔採取慈善行動,使得這一族群的籌款成功率提高。角田梢樂見更多懂得中文等亞洲語言和亞洲文化的同仁加入。
陳岳雲表示,中國人和華人移民給教育捐款越來與普遍,「如果不論幾宗大額捐款,其實小額的教育捐款早就很多了,在這邊一路讀書上來的,包括移民子弟和小留學生,在上大學以前,從中學、小學就開始參與了。」他認為,這就像志願活動,「你參加,我也參加;你捐,我也捐。根據能力來,有錢多捐,沒錢少捐。」
此外,為了面向主流社會塑造亞裔慈善形象,一些第一代移民的大額捐款也並不局限於本族裔用途,而是用於增進包括公共教育在內的公眾福祉。角田梢表示:「我們需要亞裔社區的『比爾蓋茲』。」這個傳統正在慢慢建立。
洛杉磯西來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教授、財務總監陳岳雲博士表示,美國大學捐款分類很多,「你可以捐助獎學金,可以捐大樓,捐學院,捐各種科研藝術計畫,也可以捐助大學的普通基金(general funding)。」他表示,普通基金不指定用途,且隨時取用。還有一些大學設立捐贈基金(endowment fund),或由第三方託管,或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由於捐贈基金數額巨大,就專門請人來管理。捐贈基金不用本金,僅使用利息,也不能馬上取用,但一般捐贈數額較大。「有很多主流的、大眾化的教育捐贈方式,可以供華人選擇。」
回饋母校 校友會作用大
向母校捐款也是美國主流社會的悠久傳統,如今華人開始積極趕上。角田梢常年出差到香港、台灣、日本、廣東等地,聯繫史瓦斯摩學院的歷屆校友,並招徠校友捐款。陳岳雲指出,有研究顯示,一所學校與校友關係越緊密,它的學術成就越高,籌款也越多,而這兩項指標影響大學排名。「打個比方說,耶魯大學校董會有90%以上是耶魯校友,他們不僅真切關懷學校建設的各個方面,也願意慷慨解囊。」
高瓴資本的張磊在回應給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款888.88萬元巨款所引發的質疑時說:「耶魯管理學院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在這裡學到的不僅僅是金融或企業家精神,還有給與的精神。我創辦的公司名字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以橫貫耶魯管理學院的一條道路命名的。」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張磊是從學習如何管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而起步的。
美國高校教育質量高,捐贈機制完善而規範,固然是形成捐贈母校風習的關鍵,此外也不能忽視校友會的強大作用。哈佛大學的捐贈機構就歸校友會管理。積極參加名校校友會的捐款或各類會員活動,也是保持精英社交圈、積累人脈的一個重要方式。
耶魯大學一名羅姓畢業生表示,他目前事業成功,和校友經常聯誼。如果賺到頭一個100萬元,就要考慮給母校大捐一筆。「因為那裡是我認識事業上的夥伴,明確人生方向的關鍵一站。」
角田梢通過研究和實際工作,積累了動員校友和提高籌款的不少經驗。而從她專注於動員和聯繫亞裔校友的經驗出發,她認為,現在美國大學針對這個族群的籌款工作,還有許多方面有待開發。
中國留學潮 掀捐贈新風
角田梢在2010年展開針對華裔、亞裔捐贈高等教育問題的研究。當時中國經濟崛起,大批留學生湧美,而美國尚未擺脫經濟衰退。在高校缺經費的前提下,一方面對自費留學生特別歡迎,一方面開源節流,向中國「財主」籌款的動作加大。
而潘石屹夫婦捐款給哈佛大學,也離不開這一個背景。據大陸媒體報導,申請美國大學不僅是資質的比拼,也是經濟條件的較量,能夠自費的學生在申請上更占優勢。而一些申請獎學金的資優學生容易被忽略,潘氏希望這筆捐款能幫到這樣的學生。
在中國留美潮在全美高校掀起以前,角田梢表示,像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早就有不少優秀中國學子入讀,所以它們對聯絡中國校友,聯繫中國企業和個人的捐助者並不陌生。此外,像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學府是亞裔移民一代、二代比較集中的亞裔高比例大學,他們的籌款海報中,往往會出現亞裔學子形象,對吸引亞裔捐款很有效。
她說:「現在是全美國的學校都意識到,在中國留學生大潮下,需要做點什麼來吸引中國人向學校捐款。一些大學的校友會開始舉辦農曆新年慶祝活動,而像我這樣的亞裔籌款專業人士會越來越多。」無論是來自東南亞還是出生在美國的亞裔都有獨特的捐助訴求,在高校籌款活動中更多納入族裔文化因素,可以激發亞裔等特定族裔採取慈善行動,使得這一族群的籌款成功率提高。角田梢樂見更多懂得中文等亞洲語言和亞洲文化的同仁加入。
陳岳雲表示,中國人和華人移民給教育捐款越來與普遍,「如果不論幾宗大額捐款,其實小額的教育捐款早就很多了,在這邊一路讀書上來的,包括移民子弟和小留學生,在上大學以前,從中學、小學就開始參與了。」他認為,這就像志願活動,「你參加,我也參加;你捐,我也捐。根據能力來,有錢多捐,沒錢少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