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正在开始谈论中国。9月22日,猎豹移动CEO 傅盛一行人从旧金山市区出发,驾车沿着旧金山的280号公路行驶,来到了Facebook总部。在这里,傅盛跟Facebook企业发展副总裁Vaughan Smith和Misfit CEO Sonny Vu,针对中美跨界创新做了一个简短对话。这场对话的主持人是美国著名杂志《information》创始人Jessica,曾因数字隐私系列报道获得过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一位非常敏锐的提问者。傅盛表示他们讨论的话题比较大,聊得也有点泛。他把印象深刻的几个点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1、阿里巴巴为何能在中国干掉eBay
2002年,Vaughan Smith先生还在eBay工作。当时,他们收购了易趣33%的股份。2003年之后,他们全部买下了这家公司,占到了整个中国电商近八成的市场份额,而这一年正好是淘宝诞生的年份。
马云,这个英语老师出现了。
Vaughan Smith先生当时提醒了很多美国人,要注意这个人和这家公司。但eBayCEO认为这种免费不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他在现场感叹到,12年后的今天,阿里巴巴的市值比eBay和亚马逊两者加起来还要高。
正如Vaughan Smith先生所言,马云虽然是个英语老师,但他的平台没有向商家收取任何费用,也没有电子商务的交易费,这种免费的商业模式使得易趣eBay在淘宝的攻击面前迅速衰落。
2、美国市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当主持人Jessica问到:猎豹移动这样一家中国公司,为什么现在更加看重美国市场,还在旧金山设立了办公室?
我知道,她想让我讲讲自己的故事。
我告诉他们,虽然猎豹移动是一家中国公司,但从一年前就开启了国际化之路。之后,我们举全公司之力,全力以赴投入到以Google Play为核心的移动工具市场。仅仅一年,我们在全球的移动端的月活跃用户从4000多万上涨了到3亿多,美国也成为了我们的第一大海外用户国家。
那么,猎豹为何要以美国为核心开展业务?
我不得不提到,三年前我第一次到美国所观察到的三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美国消费者愿意选用外国品牌。比如三星手机、日本车在美国都很流行,尤其电视机基本被外国品牌占领。
第二个现象,美国优秀的开发工程师大多从中国直接招聘。中国两周就能招到的人,美国却需要六个月。
第三个现象,在移动工具这个大品类里,美国Google Play排行榜上的产品质量远远不如中国,竞争激烈程度也远远不如,甚至一些很差的工具软件还在收费。
当然,美国人民很有钱。但我深信,免费是全球人民的共同需求。
这一点,中国公司驾轻就熟。
在中国,由于早期竞争激烈,软件从来没收过费。这样的生存环境,使得中国公司懂得如何通过免费软件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伴随移动互联的发展,中国的竞争优势也越加明显:
第一,丰富的用户经验,使得产品质量更好。
第二,天然的人才优势,使得研发资源得以大量投入。
第三,移动互联网让世界更平,中国的免费模式得以全球复制。
所以,无论从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来说,美国市场对猎豹而言都很重要。
3、中国人不只是喜欢买便宜的智能手机
Vaughan Smith先生认为,中国智能手机总数已经是美国智能手机总数的三倍。“上海或北京地铁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在看着他们的智能手机,这种趋势很可怕”,他说,“尽管中国的技术创新还有诸多提升空间,但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工人工作效率比其他任何地方都高。”
没错,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Sonny Vu看来,虽然中国人喜欢便宜的东西,但实际上,他们不会只是因为这件商品便宜就去购买它,比如小米和红米手机。因为它们不仅便宜,本身质量也很好。
4、我们不在中国生产商品,但我们在中国发明很多东西
尽管中国有很多优势,但Sonny Vu告诉我们,他的公司只在中国销售商品,而不在中国生产这些商品。
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把研发中心设在了中国深圳。他说,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因为中国的经营成本更低,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有很多了不起的软件人才,办事效率更高,作业流程更快,产品研发周期更短。
一些感悟
中国在硅谷很热。大多数美国人都很喜欢免费的产品,也非常渴望了解中国,但遗憾的是,他们对中国的认知还远远不如中国企业对美国的了解。
不过,这为我重新发现美国,重新发现硅谷留下了新的空间。
【侨报网9月26日讯】过去八年,Twitter的产品形态几乎从未做过巨大改变,却持续受到全球用户喜爱。一年前,猎豹移动开启了国际化之路,到目前拥有近70%的海外用户。
毫无疑问,在产品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或将思考同样的问题。
9月23日,我们来到位于旧金山的Twitter办公室,就产品和国际化跟Twitter CEO Dick Costolo和他的高管团队交流了半个小时。
在这半小时里,Costolo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产品独特性的思考,我们称之为“紫牛”。
当我问Costolo先生为什么一直坚持140字内容创作,很晚才提供图片上传时,他表示,要保持Twitter的独特性,坚持短内容的即时传播。这个特色他们不会丢掉,也是他们跟Facebook和Instagram最具“紫牛”的差异点。
随后,我抛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Twitter如何面对来自Facebook的竞争”,Costolo先生认为,Facebook更多是朋友之间的信息分享,而Twitter则是实时性的信息网络。如果在中国,用户都从微博转到了微信,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在用微博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以下是我与Dick Costolo的对话实录:
1、傅盛:中国有微博和微信,微信朋友圈对微博的活跃度实际上造成了影响。Facebook正在全球移动激烈扩张,Twitter如何应对?
Dick Costolo:Twitter和Facebook本质是不同的,Facebook更多是分享朋友之间的信息,而Twitter则是实时的信息网络。如果在中国用户都从微博转到了微信,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在用微博呢?
相对于Facebook从web转到移动,Twitter是生于移动的,本身内容很短,对其他平台的兼容性也非常好。
2、傅盛:微博作为一种新闻获取的渠道,还是有很大价值。但在移动时代,新闻与朋友圈流传的信息,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像PC时代那么明显。因为移动时代用户的使用时长决定了消息的来源,而且通过关系链建立起来的朋友圈,获取的消息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的消息来源是朋友圈,就会减少使用微博的时间。你会不会认为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Dick Costolo:在美国,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一种转移的趋势,更多用户他们在同时使用Facebook和Twitter。三年前,Facebook用户是我们的10倍,现在变成了6倍。这说明两个平台的用户在同时增长。
我们认为Twitter的实时性与Facebook经过过滤筛选后呈现出的信息流非常不同。比如看世界杯的时候,很难在Facebook持续捕捉到实时的赛况信息,而在Twitter可以随时看到用户实时发出的所有赛事信息。
3、傅盛:在内容创作上,Twitter一直很节制,坚持140个字,很晚才提供图片上传,为什么会这样?Twitter在这方面是会越来越节制还是会更激进?
Dick Costolo:我们并不觉得其他人可以发更多字、上传更长的视频,我们也要这么做。我们还是希望能保持内容的独特性,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短内容,可以快速、即时地传播。这个特色我们不会丢掉,也是我们跟Facebook和Instagram的差别。
4、傅盛:Facebook发布了Paper产品,其实是把应用内的内容输出,Twitter里面也有很多好的内容,在这方面你们有计划吗?
Dick Costolo:Facebook的项目可能看起来很新,但用户对它的接纳度并没有很高,我觉得他们更多是内部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一个项目而已。
5、傅盛:微信里手游很挣钱,你们有打算做这个吗?
Dick Costolo:不会,我们觉得专注于做基于短内容的快速消费产品就可以了。我们会跟很多开发者合作,帮助他们开发或改进他们的游戏,但我们不会成为手游发布平台。
6、傅盛:我们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都投了广告,好消息是Twitter的广告单价比Facebook便宜,但最后的效果是Facebook比Twitter好。但在数量级上,我们在Facebook上买的广告要远远大于Twitter。那么,Twitter在移动商业化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和计划,去吸引我们这些广告主更多地购买?
Dick Costolo:我们具有很强的移动属性,积累了很多关于用户App下载和使用行为的数据。目前,我们大概有2.7亿月活跃用户,其中80%是移动用户,因此,我们非常注重App下载广告这方面的开发。
7、傅盛:我想了解细一点。相对Facebook,Twitter广告在内部数据分析上会有什么样的优势?我们知道Facebook对用户的脸谱(Facemark)或属性分得非常清楚,让广告主实现精准的投放。Twitter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或者说现有的功能有什么样的特点?
Dick Costolo:Twitter最大的特性,是能够准确地找到用户的兴趣和他们所关注的内容。比如我关注了某人,我会时常看他推文的内容,但他并没关注我,说明我们不是朋友。因此,这个被我单方面关注的人所发布的内容就会被算作我的兴趣的一部分。投放广告时,这些定位机制会让广告投放得更加精准。
同时,我们刚收购了一家移动广告交换平台MobPub,通过这家公司我们不止能在Twitter上触及用户,用户使用其他手机App时也能被触及。
8、傅盛:Twitter是一家非常全球化的公司,我们的70%用户也在海外,在全球扩张方面,Twitter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Dick Costolo:我们的扩张很自然,没有打广告,比如印尼市场,我们一分钱都没花。我们会在已经有了很多用户之后,再进入这个市场,再研究这些用户为什么使用我们的产品。我们会收集用户信息和使用习惯,来理解本地市场到底怎么用Twitter。
不同的市场也不一样。比如日本用户最喜欢拿Twitter聊天,而巴西用户则最喜欢拿它追星。我们会在进入之后再让更多用户因为这个理由选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