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甘迺迪學院中國公共政策論壇,CSSA主席柳茜(立者)主持「經濟增長前景」論壇,(前排左起)劉勇、方寶榮、高堅回答提問。(俞國梁/攝影)
哈佛甘迺迪學院中國公共政策論壇,左起:田禾、康宇雄、劉守英、Anthony Saich在「城鎮化趨勢」分論壇中討論。(俞國梁/攝影)
哈佛甘迺迪學院中國公共政策論壇,(左起)田禾、陳家喜、何增科、過勇在回答觀眾問題。(俞國梁/攝影)
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CSSA日前舉辦中國公共政策論壇,以六場論壇探討經濟增長、城鎮化、治理能力、商業創新、社會變革和國際戰略等中國下一步改革進程的核心命題。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高堅在「經濟增長前景」論壇中,以「中國的經驗前景」為題,剖析中國三次經濟增長的原因,和比較中俄印制度。他認為中國經濟仍會持續增長,但需著重發展農工服務業等第四產業,大力支持西部,反哺農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勇,分析今年馬鞍形的經濟,解讀經濟新常態,認為中國的區域競爭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未來破題在於中西部發展。中金公司原董事總經理方寶榮則從企業家角度談中國未來方案。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守英在「城鎮化趨勢」論壇中指出,城鎮化面臨諸如農民進城後能否享有同等市民權、城鄉結合及城中村、城鎮化後產業沒有跟上等問題,要解決可從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著手。
MIT土地治理中心主任康宇雄闡述以土地為基礎的融資在中國城市的風險和機遇。
在「治理能力」論壇部分, 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研究部巡視員何增科、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過勇、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陳家喜,就公務員終身制、司法權和行政權分立、NGO組織如何在中國發展等問題,提出精闢觀點。
在「國際戰略」論壇,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教授孫學峰探討東海、越南、釣魚島、非洲維和問題上中國外交戰略的改變。
哈佛商學院MBA李航談論美國新生代對反恐戰爭、對中國的新思維。
在「社會變革」論壇中,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蕭慶倫談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直言應當依靠非營利性組織(non-profit sector)拉動該行業的發展。其根本原因在於營利性機構會尋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但會導致醫療效率下降,例如醫院為了賺錢,會給病人增加無用的治療和藥品等。
哈佛亞洲中心訪問學者楊鵬指出,政治關係建立在經濟和社會關係上,中國已經出現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雛形。現代公益吸引人們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自由、平等、博愛是公民社會價值的演變過程。
由原百度副總裁湯和松、羅蘭貝格大中華區副總裁王榮在「商業投資」論壇中,分享中國走出去、政府角色、中國馬歇爾計畫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