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曾表示,与习近平主席的会谈让他有机会反驳一个概念,即美国转向亚洲是遏制中国。习近平则表示,中美两国自然不会在每个问题上都保持一致的看法,但相比两国的分歧,中美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
确实,今天的美中关系可以用“战略互不信任”定义,特别是提到美国转向亚洲及其在钓鱼岛问题上支持日本的问题时更是如此。虽然奥巴马对习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反映冷淡,但两国已避免采取突出的对抗措施,这种对抗曾经使冷战盛行,或许会导致亚洲地区热战。
最鲜明的例证是美国对香港“占中”行动的反应。奥巴马几乎没有对这个敏感事件发表言论,基本是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合适方式处理该事件。而中国丝毫没有妨碍美国的中东外交和军事行动,并与美国达成针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协议。
除了气候协议,“习奥会”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也值得注意。这些协议包括:为避免两国空军或海军对抗而建立信任联系、签证政策和针对信息产品扩大贸易的协议。毋庸置疑,美中之间存在的很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除了南中国海领土争端问题,还有网络攻击、自由贸易等问题。然而总的来说,“习奥会”的结果推进了美中关系。
三角关系中,中俄两国似乎也不断靠近。2014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价值4000亿美元为期30年的天然气协议,原本输往西欧的俄罗斯天然气将通过2500英里(约合4023千米)的管道输送至中国。
中俄两国已进行了联合演习;合作打击边界“恐怖分子和分裂分子”;并针对朝鲜、伊朗与乌克兰采取相容的政策应对西方不断升级的制裁。
不过即使如此,中俄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紧张的可能,一些分歧源于过去的冲突,也归咎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相比俄罗斯,中国巨大的经济优势肯定引起俄罗斯担忧。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的表现可能也会引发中国领导层对昔日边境冲突的回忆。
在中国的三角外交中,日本的角色比较突出。11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APEC forum)上,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Abe Shinzo)进行了短暂的会面,这可以说是近期冷淡的中日关系出现了小突破。
2014年11月7日,两国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从战略上说,四点原则共识可能是抵消美国支持日本的一种努力。从经济上来说,北京无疑希望看到日本恢复在中国的投资与贸易。
一个经久不衰的经验是:各国领导层需要花费时间和资源处理国内事务,国内事务经常会制约领导层处理外国事务。中国、俄罗斯、日本,特别是美国需要小心谨慎处理外交,避免与任何一方产生冲突。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在进行三角外交时为何采取“软硬适中”的方式,特别是与美国和日本接触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