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进步了,观念要不断更新,意识形态要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新常态。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世界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时代,后来进到原子能时代,然后到了全面科技发展时代,再到当今的信息科技飞跃时代,社会发展经过多次飞越,进而向着更加智能化的社会迈进。回首过去的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变。然而改革开放每推进一步,都在呼唤着意识形态的跟进。全面深化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其目标就是要把国家治理提升到既符合执政党的自身发展,又符合当代世界政治文明潮流的高度。试想,中外发展史上任何的外来的或传统的意识形态,如果不及时更新和跟进,如何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又岂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时代不同了,现代的社会,不能再墨守陈规,中国改革要保持时代进步与民族特色,要走顺应世界潮流,和与时共进的创新之路。
一、 智能化创新的文化与环境
现代社会的创新文化支持人类的创新思维,使他们从知识积累中不断提取新的经济营养和社会价值,并通过产生新的环境,改进企业和社会的产品,服务和流程。健康的创新文化支持研究与创新,支持价值共享和信仰的相辅相成,支持全球性知识合作及智慧集成。创新文化的蓬勃发展使社会能够充分利用人类科学研究结果和创新生态系统的现有优势,激发并促成时代的更新。创新是社会性行为,虽有大有小,但人人都可以学到并参与,不只是社会精英所专有的天生才能,而是可以人人学会并应用的技能。在西方创新型企业中,创新被当作是一个企业核心技能,同时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成功的创新型组织不把创新作为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活动,当作与质量,领导力,生产力一样,是对企业发展很有价值的的必要条件。
智能化创新引领时代的步伐。例如,人类早期机器思维方式向着当今智能思维方式和大数据思维方式转变,因而有效地推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可视化技术等的突破性发展,智能化创新正在带动智能思维:大数据平台能自动搜索所有相关的数据信息,并进而类似人脑一样主动、立体、逻辑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提供见解。这无疑也就具有了类似人类的智能思维能力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智能与智慧科技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也要求人们从基于机器的自然思维转向基于信息的智能化思维,不断提升社会计算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从而获得具有洞察力和新价值的东西。
智能化创新作为智能社会主义新意识形态的动力,是经过准确定义的和具体可测的。本文中智能化的定义是以智能(SMART)作为首字母的5个词组来定义和表述。这5个英语词组的首字母合在一起就是S.M.A.R.T。具体说来,智能以S (Services)作为服务导向,以M (Modularity)作为平台模块组合,以A (Agility)作为策略与目标的敏捷实施,R (Renovation)作为观念与模式创新,以T (Technology)作为先进技术的推广运用, 它们合在一起即为智能化(SMART)。简而言之,智能化社会侧重于现代智能化创新的这5个重要特性和运作方法:1)坚持服务社会的导向,2)善于模块化平台组合,3)精于目标的敏捷实施,4)敢于制定改革创新策略,和5)专于发展世界先进技术。
智能社会在东西方社会中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引以为鉴。例如,英国的智能社会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潜能与动力,使国民有更大的生产力;把资源重点用于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最终改善全社会健康,幸福和生活质量。他们把智能社会定义为:一个成功地发挥信息技术潜力,高效运用联网设备和全球信息网络,以改善公众生活为目的的社会环境。他们提出的智能社会的5个要素是:数据化的信息文化;科技化的知识公民;网络化的执行机构;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和开放化的市场平台。(参见:“Towards a smart society”)
在西方现代社会,创新被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殊的,独立的活动。现代社会和企业组织注重创新型发展,例如,美国现代化企业把创新看作持续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把创新能力与质量,领导力,产量看得同等重要。他们的做法是:1)建立好思路和新想法的管理与跟踪机制; 2)启动各种信息交流研讨会,协调跨业务、跨部门的创新;3)寻找与具体创新任务(如:策划)相适配的创新顾问;4)把创新与其他关键工序连环相扣,包括财务,商务和技术引进等。
这些创新型企业更把创新视为系统与机遇,体现出灵活创新的风格,采用各种新发现并抓住机遇。他们的做法是:1)不断监测并发现企业内部的创新能手,让他们去带领新方案,逼他们落实于行动。2)头脑开放,对外界的好想法,他们会想方设法与内部的项目挂钩。3)不断试验新概念,做一事,进一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4)积极与思路相近的,互不竞争的公司合作,从中发现新的观念和趋势。
二、 智能化创新的中国特色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新常态,智能社会意识形态应立足三个代表:代表社会文明,代表中华多元文化,和代表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意识形态创新要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观念的进步和中国社会发展。意识形态创新的方式与路径,既要避免因循守旧,又要防止诉诸于暴力和革命运动。以史为镜,意识形态不能及时地、持续地推陈出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严重后果:经常引起暴动与革命,从太平天国,五四运动,到马克思主义,斯大林社会主义的引入,归其原因就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严重陈腐与滞后。然而这在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智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会及时避免。意识形态的智能化创新靠的是社会所认可的先进模式能够持续地、逐步地取代传统的和现有的落后模式,完全不必靠打破既有传统和消灭异己势力的大革命或暴动模式来完成时代变革。智能化创新采用的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技术革命模式:其推陈过程应包括对现有模式的拆解,切割,反相,重组和改造;而其出新过程靠的是更为先进的智能化创新的方法和策略,这在下面第三部分要具体阐述。
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30年来针对意识形态的发展必要性,提出继续革命的理论。习近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议,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中共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以坚持和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缺乏自我创新与发展,使中国社会遭受巨大灾难,导致社会主义濒临崩溃的边沿。改革开放后,党内意识形态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邓小平实事求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后江泽民继承改革开放的成果,创立了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30年和后30年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第五代领导人来说都是创新性思维和反思。无论前30年和后30年,虽然经验不同,但都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经验。而把改革后的30年也作为一个发展阶段进行总结,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坚持继续革命的重要实践。登高而望远,更上一层楼。社会在发展,历史的经验不能照搬,意识形态也不能固步自封。
意识形态建设要接地气,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落后观念一样,意识形态如果不接地气也要靠边站, 接地气指的是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又要接近当代民间草根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的解放、大众意识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发展、创新2.0的逐步展现引发了与时共进的创新社会形态,因此,这种新常态呼吁意识形态的跟进,必须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及其带动的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的变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创新与开放性思维难舍难分,创新必然要求开放,要求我们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开放性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是根本对立的,后者把事物彼此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封闭起来,使思维具有保守性、被动性和消极性。纵览改革前后各30年的经验教训,坚持开放性思维本质上就是要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教条主义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执政党具备了开放性思维的头脑和能力,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本性,是人类思维得以发展和进化的内在活力和内在根据。例如,目前中国科技界所推崇的互联网思维,就是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性思维。是互联网行业中企业生存与强大的法则,包括1)用数据驱动运营;2)免费功能刷新,增值服务作为主业务;和3)微创新,快速迭代。互联网企业只有遵循这些法则,坚持创新,才不会被淘汰。
智能化创新离不开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有三个要素:思维的理性化,推论的逻辑化和结论的实证化。理性思维与知识获得之间的关系是哲学家们反复思辨的对象。科学思维实践包含了二个方面:一是方法,二是态度。理性的科学方法就是指要应用合适的现象和事实,以符合逻辑的推理方式,导出相应的结论。理性的态度是指在材料收集,推理过程和作出结论的各个环节中能保持客观,审慎,理智和深思熟虑,更不能感情和意气用事。
现代科学是一种完整的科学体系,既包含科学知识又包含科学思维。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一提到‘科学’就会想到狭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或计算机,互联网和航天登月等等;广义来讲,科学知识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一部分人文科学。科学思维指的是学者们如何从观察现象出发,通过严密的科学思维,得到正确的结论,最后成为我们今天所学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正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前提。如果我们仅仅学了科学知识,没有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就不可能产生出原创性,突破性的新知识。
三、 智能化创新线路图
智能化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智能化(SMART)创新文化促进了西方文明,已经在西方国家的企业组织与社会项目管理中广为实践,并大大提高了企业与组织的绩效。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保罗·迈尔在 《态度决定一切》 中介绍了创新型企业设定智能化(SMART)创新目标的五项指标。这种可程序化的创新文化模型仅由五个简单、易懂、好学、实用的智能指标所构成,这五个智能化目标法则分别以首字母为S.M.A.R.T.五个英文单词组成。S(Specific)代表具体化,M(Measurable)代表可测性,A(Attainable)代表可行性,R(Relevant)代表相关性,T(Time-bound)代表定时性,分述如下:
具体化(Specific)要求创新目标是具体的,不是普通的,要清晰无误,不能含糊不清。要使团队的目标具体化,就要准确告诉他们所期望的是什么,为什么很重要,要涉及那些人,发生地点在哪里,以及重要特点是什么。设定这样的具体目标一般要回答5W的问题:是什么(What, 什么项目),为什么(Why, 目标是什么理由,完成目标的好处),在哪里 (Where, 发生在什么地点),是何人(Who, 谁将参与),有那些(Which, 什么要求和限制)等。
可测性(Measurable)指标要求用具体标准来测量要实现创新目标的进度。如果一个目标是不可测量的,就不可能知道执行团队是否能成功地完成其进度。衡量进度能帮助团队不脱轨,并按时达到其预期的阶段目标,而团队也能及时体验完成任务和获得成就的喜悦,并受到激发,不断努力,达到最终目标。可测量的目标要回答这样的具体问题:1)价值多少?2)多少人参与?3)什么时间完成?所有指标是否可量化。
可行性(Attainable)指标强调创新目标是真实可行的。可行的目标会吸引团队去实现。目标不能空泛、渺茫,既要力所能及,又要有挑战性,不然便会失去意义。只有当你感到一个目标的意义重大,你才会想方设法去实现它。目标的可行性通常会回答如何做的问题:例如,1)目标如何实现?2)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目标的真实性如何?
相关性(Relevant)指标强调所选择的创新目标要至关重要。至关重要的目标将会带动团队,部门,和组织一起前进。一个目标只有对准组织的发展方向,支持组织的其他目标,才是密切相关的目标。很多时候,要实现一个目标,你需要组织内的多种支持:需要资源,需要有人站台,需要有人破除障碍。因此,你的目标必须与你的老板,你的团队,你的组织密切相关,因为你需要获得他们的支持。
定时性(Time-bound)指标强调该创新目标要在一定时限内落地,就是要限定完成目标的日程。承诺完成限期会帮助团队届时集中努力去完成目标。智能化(SMART)目标的这项指标是为了防止目标的拖时和误期,因为在组织机构中的每天都会有干扰和危机出现。有时限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具体说来,有时限的目标通常会回答这些具体问题:1)什么时候完成?2)从现在起6个月后能做什么?3)从现在起6周后要做什么?4)今天我能做什么?
美国创新型企业通过建立创新目标的程序化和常态化,将之作为竞争利器,利用创新使自己与众不同。他们鼓励创新的做法有4点: 1)在各个业务部门定期开展培训,集思广益;2)在企业规划和战略部署中注意使用创新方法;3)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不断创新;4)在产业并购中引用创新方法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依此发掘与分析并购目标的增长潜力。
结论:
正如科学思维为现代社会发展构建了强大的深层架构,智能化创新为智能社会发展编制了先进的路线图。随着智能化创新的持续发展,人工智能(AI),商业智能(BI),治理智能(GI),和运营智能(OI)等社会智能要素都可以在功能,量化和程序化方面得到不断拓展和提升。不久的将来,更多的象AI,BI,GI,OI,的专业智能模块将会如海潮般涌现,经过进一步的智能化(SMART)创新合成,量变势必引起质变,即可成就明日智能世界的智慧文化环境。在创新文化,智能文化,智慧语言和智能科技的交织作用下,以目前智能科技发展每18个月倍增一代的更新速度,到改革开放的下一个30年完成之际,智能科技将经过20代的翻番,届时,一个美好的明日智能社会将会更加璀璨夺目,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