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朱永新:完整的教育是“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朱永新:完整的教育是“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2015/3/3 23:29:36 | 浏览:1981 | 评论:0

    中国大学何时成“磁铁” ?

    [主持人]

    我看资料中介绍您一直在倡导"新教育"的理念,我特别好奇所谓的"新"指的是什么?新在哪里? 与传统的或者说我们习惯的教育来说最大的特点和亮点是什么?

    [朱永新]

    这个“新”当然不是我朱永新的“新”,是“新旧”的“新”,同时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为在一百多年前,欧洲有一场新教育运动,这场新教育运动应该说跟我们新教育所遵循的理念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等,他们都举起了新教育的旗帜。

    这里所谓的“新”就是希望变革、深化改革,所以这里的“新”更希望能够在教育上有一些新的变革,有一些新的突破,有新的提升。最新的理念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什么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呢?因为现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我们希望孩子们、老师们,所有和教育有关系的人都能更幸福一些。

    同时现在的教育又过分强调了分数、强调了考试、强调了成绩,而忽视了人的完整性,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身心统一发展,让人更和谐、更完整。所以我们倡导的幸福、完整的教育就是我们遵循的一种新教育的理念。

    [主持人]

    到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进入第二个"五年"了,您对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有什么样的期待?同时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已正式启动,您认为会有什么样的设计和走向?[ 2015-03-02 15:14 ]

    [朱永新]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际上是在所有改革里面,尤其是教育改革里面一个前瞻性非常强、理念也比较新、措施也比较得力的纲要,这个纲要不是管五年,实际上是管到2020年。所以我觉得第二个五年规划或者现在正在做的“十三五”规划,事实上是把这个中长期教育规划更具体、重点更突出的推进。

    比如说我们在规划里讲的教育改革基本原则优先发展、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我觉得这五句话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五个最关键问题。所以我觉得方向是很明晰的。另外,具体的说,无论是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还是职业教育改革,我们在纲要里面总体上方向是很清晰的。

    这几年围绕纲要来展开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包括刚刚发布了关于考试招生改革的决定,应该说都是在着力推动。但是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时间,第一个五年过去了,第一个五年没有完成的任务在这个五年都必须完成了,因为这个纲要就是管到“十三五”,所以我觉得任务非常之繁重。

    因为很多改革的难题还没有真正去破解,包括一会儿要讨论的大学问题,包括除了招生考试改革以外,我们真正课堂的变革、真正教室的变革、真正教师的成长,这些很多关键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梳理。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公平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次民进中央就非常关注整个中国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为此还专门准备了若干提案。

    [主持人]

    近日习总书记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结合这四个全面,您认为我国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点在哪里?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朱永新]

    前面已经讲到了这个问题,这“四个全面”是统领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全面深化改革,国家也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深改领导小组”。

    在教育上,我觉得还是我刚刚讲到的。首先,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农村的教育品质的提升。经过目前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些年来,农村教育有很大的改善和改进,特别是随着普九、农村薄弱学校工程改造,农村教育一些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不是缩小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拉大。

    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教师,农村留不住好教师。村里的老师到镇上去了,镇上的老师到县城去了,县城的老师到市里去了。好教师留不住,有很多原因。我们在一些农村地方,民进中央对一百个县做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流失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在我们调查的对象里面几乎很少有愿意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乡村的。

    我觉得也不能怨这些老师们,因为待遇低,有些地方农村教师一个月收入只有2000多块钱,说老实话,他们说比农民工还不如。所以他们没有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职业的尊严。另外,工作压力大,因为农村教师编制少,很多人都是教好几个学科,对他们来说压力也是比较大。

    另外,进修的机会、职称晋升的机会也比较少,因为他们很难完成论文,很难有机会提升,眼界、视野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他们的住房、谈恋爱、婚嫁等都面临很多现实困难,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很难保证农村有好教师留下来。

    所以我们也建议,这个问题要引起高度关注。首先要出台好的政策,鼓励优秀的年轻人到农村去,农村有好的政策让他们下去以后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还应该出台一些鼓励社会优秀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刚刚退休的知识分子能够到农村支教。

    像城里女教师55岁退休、男教师60岁退休,身体都很好,教育技能等也都非常好,这些人如果国家有好的政策,鼓励他们到乡村去支教,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也让教师有机会出来进修、提升等等。所以农村边远地区,包括岛屿,这些教师的待遇要提升以外,城市的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怎么更好地均衡也是一个问题。

    现在在城市里边,比如北京,优秀的学校和相对普通的学校,也还是有很大差距,择校依然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你的孩子三岁,再过几年要上小学就开始头疼了,就要考虑上什么学校,家门口的学校怎么样,等等。这是每个家庭都会碰到的问题,如果把所有的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都办得比较好,差距不是那么大,那父母们、爷爷奶奶们就放心了,就不用为孩子进哪个学校发愁了。所以公平是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其次,除了公平以外就是质量的问题。怎么提升教育质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公平本身有质量的问题,因为衡量均衡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质量的均衡,所以怎么更好地提升质量,尤其是更好地适应创新驱动的社会尤为重要。

    现在我们在讲公平的时候,不能忘记同时要提升品质,要提高教育的效率,不能顾此失彼,我们叫优质公平、优质均衡。比如怎么让那些优秀的孩子脱颖而出,出台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一些特殊措施,这些都是应该努力去做的。

    [主持人]

    可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这一条路依然很长,还有很多问题。最近看到一个帖子有网友留言说,上海纽约大学——一所每年招生不过300人,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大学。从2011年宣布筹建到今年已有两级本科生在读,有的在读学生这样形容这所大学带给自己的触动,"我觉得被压抑的个性复活了,在高中,我们老在嚼别人嚼过的东西。在这里,我只要成为我自己!"在您看来,这条可以说是"中美混血"的"鲶鱼",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波?哪怕是带来一些观念上的影响也好,这是不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呢?

    [朱永新]

    事实上,上海纽约大学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在此之前有苏州的西交利物浦,那个大学是我一手创办的,当时我在苏州做副市长。还有宁波的万里和英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办的大学。所以中外合作办学是有先例的。这些大学应该说都是个性比较强的,像学生这样的感觉在西交利物浦和万里这样的学校都是存在的。它的特点有这样几个:

    第一,规模都比较小。不是像我们一下子就是一万人的大学,一下子规模做得很大。我觉得学校要办出个性和特色,不宜搞规模大的学校。以前我们习惯于工厂化管理,但往往学校很难办出特色和个性。

    这次我专门带来一个提案就是鼓励小微学校的发展,现在很多中学都是万人中学,校长连老师都认不全,他怎么来管理学校?老师连孩子都认不全,他怎么管理孩子?前两天我到俄罗斯学校,俄罗斯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平均规模是600人。这样有很大的好处,第一是,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家园,校长对所有的老师,甚至很多的孩子都很熟悉。

    第二是,学校就在家门口,不用乘很长时间的校车,不用走很长时间的路,因为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的,这样很亲近,很有亲切感。另外对于安全等很多问题也有保障。我觉得这样的学校容易办出个性和特色。可以按照校长的办学思想,按照社区的教育资源,按照教师的理想、校长的理想去办出一些有特色的学校。我想中小学是这样,大学也是如此。

    第二,从办学的自主性来说,这种中外合作大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我们赋予它很多自主性,无论是在课程的安排上,还是教学的方式上,可以打破我们自己传统的一些方式进行一些新的选择、一些新的理论教学。所以自主办学,大学有一种很重要的精神就是自由精神,当然这种自由不是自由化,是在国家规定的规程、国家的法律框架下,这个必须要遵守。在这种前提下,办学的自主权要交给学校、交给老师。

    第三,相对来说,教师的敬业精神比较强,教师的招考相对来说比较严格,所以教师的专业精神、教育情怀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上海纽约大学,所有学生都可以预约导师见面,随时交流,有了困惑可以交流,有了想法可以随时沟通,这些在很多大学还是很难做到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外合作大学,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最近它的第一期毕业生已经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期学生是没有经过高考被录取的学生,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拿到国家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但是目前为止已经将近20个学生被国外第一流的大学录取了。我们的大学研究生院很难录取他们,因为他们没有毕业证书,但是国外大学为什么可以录取呢?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必要一定要通过统一考试录取学生呢?

    所以上海纽约大学也好、西交利物浦也好,实际上中国教育的深化改革需要这些探索,改革不是拿一套既成的东西给他们,你们去改吧,而是让他们去探索,探索完以后,他们会想到我们在改革方案里还没有想到的办法,他们会探索出很多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经验,然后我们去推广。所以改革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拿着规划纲要原封不动的去改革,所以改革要发挥民间的力量,要发挥基层的创造性,然后我们去推广,改革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

    [主持人]

    您刚才谈到农村教育问题、大学教育问题,其实我听过一位老师说过,所谓的大学是指有大师、有大树,就是指历史很久远才有大树,有大师是有好的老师。我们一直在说怎么培养一个学生,但是怎么培养一个老师或者培养成为大师又该走怎样的路和用好的方法?

    [朱永新]

    你讲的这个话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曾经说过的,实际上不仅仅是大学,整个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教师。所以我一直说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谁就决定着学生的命运。让社会的精英、一流的人才能到大学里面来,这是保证大学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现在不能说大学老师素质不高,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和民国时代相比,由于那个时候社会最优秀的分子、最精英的人才在大学里面比较多,甚至于在我们的中小学,有一批大学者当时都是在中学做老师,包括鲁迅、胡适、弘一法师等。

    所以这样一些社会精英分子在学校里,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我们能不能吸引社会的一流人才,现在一流人才跑到哪里去了呢?跑到证券市场去了,跑到银行去了,跑到外资企业去了。所以考师范的这些孩子们,事实上已经不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了。所以去年两会我就提了一个提案,希望吸引社会精英分子进入教育领域。比如那些作家,作家都不在学校,都在作协,为什么不能作协成为一个虚拟的机构,实体的作家们应该到大学成为驻校作家、驻校大师。我们有很多画院,各种各样的艺术家也都不在学校里,那这些人有没有可能到大学里来呢?如果能,那整个学校的氛围就不一样了。

    很多咨询机构,实际上国外很多智库都在大学里。因此,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吸纳社会精英、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有了大师才会有思想,才会有思想的碰撞,而且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现在我们的老师,第一,考核他的是发论文,所以他们主要精力是在炮制这些论文,甚至于写一些不痛不痒、无关社会现实、解决不了很多问题的一些东西。

    第二,教学在培养人才这块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学评价老师主要还是看他的职称。所以怎么鼓励优秀老师到本科教学第一线,包括做导师。我觉得好的大学教授应该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的成长。刚刚北京大学一位教授跟我交谈,他们调查结果让我很惊讶,大约有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学习是为什么,学习是干什么,你想想他们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考进北大这些名校的,40%左右的新生对人生意义也感到很迷茫。像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应该有更多老师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他学了那么多知识和技术,最后没有完整人格的成长,到最后是很危险的。

    [主持人]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惊,很多世界先进国家的商人和研究人员都到中国进行创业和就业,但是只有中国的大学并没有像其他方面一样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我们怎么能把中国大学也变成一块近悦远来的"磁铁"。

    [朱永新]

    很多年前就说了,整个中国经济是顺差,只有教育是“逆差”。每年到国外就读中学的人数现在已经数以万计,大学每年有几十万人到国外去留学。相对来说,我们的确没有吸引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来。我们到国外去留学,尤其是到国外著名大学去留学是经过反复的筛选、遴选、考试,相对来说人家到中国来留学就很容易,甚至于我们很多华人是“出口转内销”,先办个海外的国籍,然后到国内大学来,因为这样比他在国内考大学要容易的多。

    什么时候大学办到要从国外考进来更难,这就是中国的大学有磁铁了,有吸引力了。包括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我们还有不少国际学校,北京国际学校非常多,应该说办得品质也很好,它把双重优势都结合了。这些国际学校第一把国际上最好的教师、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课程整合起来。我看了北京的若干所国际学校,我觉得他们的理念跟国际上是完全接轨的,课程、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态,包括学校环境的设计,比国外的学校一点也不差。

    同时他们把中国传统的东西也有意识的融合进来,这样的学校有很多人,包括海外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特别是海外华人,因为他们在这里又可以学习中文,又可以学习他们自己的语言,还可以学习他们自己的文化,同时和国际是接轨的,他当然愿意。所以以后可能像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会率先成为国外“磁铁”的学校,那我们就要给这些学校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但是像这些的学校办学成本高,所以我认为国家应该给予这些学校更多的支持。

    另外,我一直在呼吁,要鼓励中国的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现在有几千所大学,能不能拿出一些好的大学出来交给那些有理想的民营企业家,据我了解有很多人就很想办学,比如说俞敏洪先生。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民营企业家要办大学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批准就很困难,因为要先从零开始,然后从大专开始,然后再到大学,然后是硕士生、博士生,我算了一下至少要20年。如果我们给他一个学校一开始就可以招博士生,一开始就可以办世界一流的研究所,特别是那些中国好的科研性企业,比如说华为,像这样的大公司我觉得完全可以把一所大学交给它,就可以叫华为大学,然后他把培养人才和科技研发紧密结合起来,那我相信对学校是很大的支撑,对企业也是很大的支撑,为什么不呢?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十三五”计划里应该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因为这些企业拿出几十亿来做大学完全做得到,而且你做大学可以免税,政府鼓励这些高技术的、有核心研发能力的大企业跟高校紧密结合。现在都是他们拿出钱来捐给高校,它不放心,捐给你怕你乱用,怕你做不好,那我自己来做大学就可以。这样政府的投入又没有增加,又吸引了民间资本来办学校,为什么不可以。所以还是一统天下的死板管理模式是不可能办成“磁铁”性大学的,必须要有体制上的新突破,必须要吸引各方面的力量,让华为这样的企业以及俞敏洪这样的企业家,真正想做教育、也能做成教育的人来做,在“十三五”期间我希望有突破和进展。

    [主持人]

    只有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才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去期待。最后一个问题,春节期间,一个博士生在他的返乡笔记中所描述的"知识的无力感"引起不少争议。"知识的无力感"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否定。您如何看待"知识的无力感"?

    [朱永新]

    一些知识分子回到老家看到一些现象很失望。事实上,培根很早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相信知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力量,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力量,也是社会变革的力量,因为知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更好地改造这个世界,更好地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是几千年文明证明的事实。之所以会产生“知识的无力感”,我觉得这是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我们还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在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下,知识可以真正带给人力量。现在可能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带给人力量,很多人所谓的成功、所谓的赚钱、所谓的各种机遇都不是靠知识。什么时候靠知识能够赚钱,什么时候靠知识能够成功,那时候就证明知识是有力量的,这是我们社会转型过程中要经历的。在遴选人才过程中,我们在确定一个人才价值的时候,更要考虑人才的水平,更要考虑这个人的创造力、经验等等,这就是尊重知识的表现。

    所以我们从干部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这些整个社会流程都应该更好地尊重知识。当然知识有真知识和假知识,它跟我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人虽然是博士生,但并不具有真水平、真知识;有些人学历不高,但是具有真水平、真知识,所以知识本身我们要考量你的知识是不是真知识,如果是真知识,我相信不用惧怕,它一定是有力量的。

    朱永新:完整的教育是“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主持人]可能很多朋友听过朱老师的讲话有一个跟我一样的感觉就是朱老师真的很实在,不避讳一些自己可能不太擅长的问题,而是真正用自己的勤奋弥补很多东西。像你所说的您其实是在履职中学习,又在学习中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责任和职责。您是研究教育出身的,而且现在也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的副会长。我们也看到了您在人大共提了47份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还出版了一本《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在教育上还亟待解决的问题。您提的建议也很广泛,从最小的入幼儿园难,大到高考的改革、教育公平、顶层设计的话题都有。从您的角度来看,哪些教育问题是我们现在真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

        [朱永新]在人大也好、政协也好我都坚守专业立场,因为每个人的视野和专业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不主张对专业以外的事情发表更多的意见,那很容易讲外行话,很容易不着边际,专业性很重要,所以这几年来我主要的建议是围绕教育展开的。

        《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也是在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还获得当年的“大众喜爱的50本图书”。教育本身问题很多,我最关注的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最基础的问题。因为现在城乡之间,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教育差距比较大,特别是农村学校、乡村教师待遇非常值得关注。

        教育说穿了就是两大问题,一个是公平一个是质量。解决公平问题的同时要关注教育质量,也都要从改革来着手,所以怎么样去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是我当前最关注的。前不久我在三联也写了一本书叫《重启教育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写了教育改革的蓝图,到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里面对教育改革做了非常具体的推动。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还是感觉到力度不够。教育领域管得太死,权力的下放还非常的不够。所以最近我们提出来还是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下放权力,进一步调动民间的智慧、民间的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因为衡量一个区域、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有没有活力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民间的智慧、优秀的社会精英在不在教育里面,愿不愿意到教育里面去,民间的资本、民间的资金有没有涌向或者流向教育领域去。现在这两点来看我们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我们的民办教育、小微学校、地方教育的活力彰显得还不够。

        最近我发起了一个中国教育30年论坛,实际上就是在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主持人]教育改革一直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民生话题,因为无论如何,无论我们的教育现在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你都要接受教育,就像我们的医改一样,无论医改改成什么样子你都是要到医院看病和体检的。这些年您除了关注教育公平以及教育质量的话题之外,我们看到您也特别关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做得好应该不错,但是做得不好是不是还不如不做呢?

        [朱永新]你讲得有一点道理,家庭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的基石,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们到学校的时候,他的认知风格、他的行为习惯、他的个性特征已经基本形成,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一个毛坯了,学校教育就是对这个毛坯来进行加工。很多毛坯你只要呵护他,推进他,帮助他就能够非常健康地成长。那些稍微粗糙一点的毛坯你就要用心地打磨他,去雕琢他,让他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所有这一切基础都是家庭造就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家庭教育这一块重视不够,父母亲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无论是在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我们没有怎么做父母的课程。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很多父母就像那些没有学过驾驶的司机就开着车上了高速公路,所以毫无疑问是很危险的。

        父母对教育的无知或者说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会造成教育的很多偏差,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讲的是有道理的。就是坏的教育还不如不教,错误的教育还不如没有教育。因为没有教育你顺其自然,顺着天性孩子可能自由地生长,他至少还有一个欢乐的童年。但是如果你用错误的方法去教他,不仅仅把孩子自由的空间给扼杀了,自由成长的可能性给剥夺了,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摧残了孩子。所以我们很多父母亲的确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一个反教育的力量,成为了摧残孩子的力量。

        很多父母是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在摧残孩子。就北京来说我去过很多学校问那些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很少有孩子跟我举手说快乐的,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他没有时间啊,他星期六、星期日、白天放学以后所有的时间空间都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所填满了。所以他们没有做自己感兴趣事情的时间,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来说对孩子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不利的。

        很多父母亲可以说是“分分计较”,孩子少考一分都要挨打,孩子成绩稍微差一点他们比孩子还恐慌。这样一种无知或者错误的教育概念,毫无疑问是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利于整个教育生态的。所以我一直呼吁要提升全社会的教育学素养,让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教育,让大家都知道怎么样做才更有利于孩子的生长,怎么样做才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主持人]其实这是整体教育观念的问题,家长应该先琢磨琢磨看看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什么,周末无休无止的补习班一定会让孩子成材吗?这也是值得我们全社会共同思考的话题。另外您一直在提倡中小学都要开展生命教育,您的出发点是什么?

        [朱永新]今天早上我还发了一个微博,就是叫“生命教育刻不容缓”。这个月就发生了多起花季少女自杀的事件,还有一个初中的女孩她母亲根据政策怀了第二胎她就用自杀来威逼自己的母亲要把这个孩子打掉这样的新闻。这说明整个学校教育、生命教育是缺席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主题。

        [主持人]这个主题我和很多大学老师包括校长也聊过,他们都会说我们大学现在在开展生命教育。确实,在我上大学那个年纪这个教育都是缺失的,现在很多大学已在开展生命教育算是一个进步,但是您的观点应该是再向下、向中小学延伸是吗?

        [朱永新]当然是。我早上在微博里面还引用了一个曾经在纳粹集中营的生存者讲的话,这个生存者后来做了一个学校的校长,他跟所有的老师们说,所有的教育最重要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性,一个善良的人性比什么都重要,比读、写、算这些技能都重要,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性作为基础,任何教育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的确,中小学是人性形成的基础,所以生命教育应该从幼儿就开始抓起,从家庭教育就开始抓起。

        所以怎么更重视安全,更重视健康、更重视孩子的交往、更重视孩子的职业选择……这些人生的大事情,这些生命的大事件不能在教育中缺席。现在很坦率地说大家眼睛都盯的是分数,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生命、对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亲并不在意。

        [主持人]关于教育这个话题刚才我们聊了很多了,您还有一些什么话想对我们网友来讲一讲?

        [朱永新]我觉得教育和所有的人都有关系,和所有的家庭都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所有人对教育都有话语权,所以我是很期待有一个更好的平台,让全社会能够一起来讨论,形成一个共识——“什么是好教育”。

        我觉得好教育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我在“新教育实验”里面提出来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所谓幸福就是教育应该是给人带来幸福的,给人带来快乐的,如果教育不能让孩子们、让老师们、让父母们能够享受到欢乐,带给他们的成长,带给他们的惊喜,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好教育。所以学校一定要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幸福还给孩子。

        同时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我对完整的理解就是说“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所以新教育实验中我们一直提倡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人类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在学校里都能够和孩子相遇,每个孩子从中能够发现自我、找到自己,从而成就自己、实现自己,我觉得这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形成的一个共识。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64]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50]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45]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64]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26]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29]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19]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37]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279]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1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