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前節目主持人柴靜,以一位母親的身分,表現與霧霾抗爭的大愛無疆,推出空氣污染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用其獨特方式向中國輿論界投下一枚「震撼彈」,成功地在「兩會」前夕引爆,並且引領治霾這一熱點話題。
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環境職業醫學系華裔副教授范智華(Tina Fan),就近日關於柴靜的各種評論發表看法,並從學術上針對關於後來網上流傳一些人對《穹頂之下》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的質疑作出專業評論。
范智華相信柴靜的報導,能促進中國空氣質量的提高,以及和其他污染的控制和改善。作為一位曾參與美國環保局空氣質量標準制定的華裔環境科學研究者,她感謝柴靜和所有為中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的人。
范智華指出,這兩天出現許多攻擊柴靜數據不實的言論。若她胡編亂造,片中被採訪的權威和專家們應該早就出來批評指正了。
范智華並表示,《穹頂之下》是新聞報導,不是科技論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深入探討。此片受到上億人關注,社會影響之大,可謂是最好、最成功的新聞報導,也說明治理空氣污染刻不容緩。
她強調,環境保護一定需要公眾輿論和媒體宣傳,來加強公眾和政府的關注和意識。柴靜做到了!所以許多環境學家和環境保護者為之歡呼。
至於如何控制污染、怎樣去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范智華認為,這不是柴靜要做的,而是該由政府、環境學家、經濟學家等一起研究決定。
她指出,環境污染源,雖然複雜,但也有很好的方法確定不同污染源的影響或貢獻,這些有許多科技論文可供參考,以協助環境政策和保護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可又有人說這是政治事件。
范智華強調,其實環境保護本身就是包涵許多學科,如環境科學、社會學、公共衛生、環境法、環境政策等學科,所以有政府的參與是必須的。無論它是什麼事件,只要結果是為老百姓好,就該「讚!」
她贊同一些人的評語:「對待這個紀錄片的態度,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善良與否、理性與否、真誠與否,是最好的試金石。」「熱點話題的一個重要副產品是可以看到各人反應的眾生相。
范智華從專業角度,在《穹頂之下》的基礎上補充說,報導中提到實驗室做暴露和健康效應研究。早在1999年,北大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胡敏教授來羅格斯大學學習訪問,羅大有當時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完整的人體暴露研究實驗室。北大的專家學者們在參觀羅大實驗室之後,在北大深圳分校建立一個類似的實驗室。
她指出,後來北大專家們又在北京奧運期間,做了之前、期間、之後的空氣質量和健康效應情況變化,都證實空氣可能引起的健康效應。關於採樣24小時以後濾膜很黑,這在中國應該一點也不奇怪。在空氣污染最高值的那幾天,只要幾個小時,濾膜的孔徑就被上面富集的顆粒物堵住了,採樣泵都無法繼續工作,必須換新膜,才能繼續採樣。
范智華的結論是,空氣污染必須大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