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方兴东: “互联网+”热潮中,政府需要敬畏什么?
方兴东: “互联网+”热潮中,政府需要敬畏什么?
2015/4/21 10:41:41 | 浏览:1511 | 评论:0

在不断升温的“互联网+”热潮中,而一旦政府发力,就容易陷入同质化,而这正是对创业创新最具有杀伤力的。所以,具备超强社会动员能力和掌握巨大资源的政府要学会敬畏,学会“缺席和缺位”。

方兴东: “互联网+”热潮中,政府需要敬畏什么?

 在不断升温的“互联网+”热潮中,具备超强社会动员能力和掌握巨大资源的政府需要敬畏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最近,身边有很多政府官员侃侃而谈,俨然把自己当作“互联网+”的专家,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创业者和企业家更懂得产业趋势和发展方向。

  今天,相继涌起互联网+、创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波波新概念热潮。与过去相比,这一次热潮的主要推手不是市场,而是政府。吴敬琏说:“现在政府都很有钱,如果他们支持行业里的几家企业,其他的小企业就很难了。政府支持的产业问题也很大,看看光伏行业就可以了。真正有活力、有创新的往往是政府忽略的行业。”他的警示一语中的。政府永远是随大流的推手,而随大流是创新的第一“杀手”和市场竞争的死胡同。邬贺铨讲到政府对产业的作用:“政府说种大蒜好,你要种大葱;政府说种大葱好,你就种大蒜。”这句话也很触动我,在互联网领域何尝不是如此。在高科技领域,政府的角色非常关键。在美国,虽然人们习惯认为美国政府一直对高科技产业置身事外,而事实上,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计算机研发,还是冷战期间的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到60年代末期对于互联网研究的支持,以及硅谷的崛起,第一大功臣非美国政府莫属。中国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当然需要扮演更积极、能动的作用。但是,政府在高科技领域之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清楚自己应该敬畏什么。

  在高科技领域,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施展拳脚:第一,在天使投资之前,战略性产业的前期探索性和引导性投入,等到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开始关注,政府就该退场了,如互联网与半导体行业等;第二,在市场失效和市场无效的地方,需要政府当仁不让,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一部分投入产出很低,但是对于产业发展很重要的领域,政府可以填补空白;第三,为激励、助推创新,政府资金作为风险投资的引导资金和跟投资金,政府担当“分担风险,不分享收益”的雷锋,也是非常好的方式。

  在各地的政府规划中,尤其是下一个五年计划和行动计划中,政府通常对于产业发展大笔一挥,豪情万丈,立志打造各种各样的“全国XX中心”,好像产业发展蓝图,都尽在政府掌握之中。但如果对于市场的力量不加以敬畏,对于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缺乏基本的谦逊,那么未来有可能会得到教训。我参加了多场政府的规划评选,政府应该在信息基础设施、战略重点产业部署、配套的公共政策等方面有所规划,引导未来产业的良性发展。但是,政府不应摆出“全知、全能”的姿态,大包大揽地规划产业的各个方面。这种豪迈的代价将是非常可怕的。

  互联网从1994年进入中国,二十年间,政府没有出台过多支持互联网的政策。相反,过去十多年,政府大力支持软件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并有巨大的税收和政策资源累积投入。但是,今天中国并没有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软件产业,没有一家世界级的软件企业。政府需要警惕的三点:第一,政府的优势在于动员能力巨大,弊端也在于能量太大,一旦政府发力,基本上就是全国上下四处开花,陷入各省市同质化。而无论是对创业还是创新,最具有杀伤力的就是同质化,难以脱颖而出就是死路一条;第二,政府以政绩为根本目的,所以有着天然的喜大恶小,总是热情、自然地把宝贵资源慷慨地给领先的大企业。糟糕的后果就是垄断的行政力量和垄断的市场力量联姻,使得原本弱势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和良性的生态体系;第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突破从来不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成功的企业家们提前规划出来的,大多依靠自下而上草根力量探索和开创出来的。但是,政府的未来产业规划基本都是依靠一批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难免主观、武断。

  政府应学会敬畏市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否则,很容易破坏竞争环境,好心办坏事,帮倒忙。近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升温,到处传来各地政府与互联网巨头签约的消息。需要警惕的是,如果造成垄断市场、资源和机会的局面,就会破坏竞争环境和生态。

  要让“互联网+”产生好的效果,那么政府要首先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和做事方式,敬畏自下而上的创业创新力量。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创业创新,都是自下而上、始于边缘、展现个性和另类,都是因为非主流、挑战大公司而发展起来,相反会死于一窝蜂似的同质化漩涡和追随、跟风运动。

  学会敬畏,学会“缺席和缺位”,学会有所不作为,这可能是各级政府当下最缺乏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2.0:一切皆变,一切皆存在

“变化就是存在”,若你要做到从“无”中生出最多的“有”,就必须要有能自我变化的规则。

方兴东: “互联网+”热潮中,政府需要敬畏什么?

  晨练,满眼看到的都是变化。一天天树不同了,一天天天空不同了,一天天花儿不同了,一天天小草不同了。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和时令、气候以及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了一起。没有谁刻意地宣扬自己的变化,也没有谁刻意地占有资源,每一个自动自发的变化都是为了与周围的一切相和谐。

  是的,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自我调整。我常常为小区中的各种植物所感动,时而粉红一片,时而碧绿荡漾,无论春风秋雨、盛夏凉冬,它们都展示着各自的多姿多彩,也正因为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栖居的环境总是处在生机盎然的勃发中。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载体。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生命本身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变化着。一呼一吸之间,很多东西都悄然不同了,没有痕迹,不露声色,但是一切都变了,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而适应这种变化,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已经根植于我们生命体中。但是,另有一些变化,在我们的社会中、组织中、生活中等等,人们为什么一片茫然、不适应了呢?

  变化就是存在

  是这些变化太集中、太突然、太快速吗?似乎人们的意识流被一下子撕开了一个黑洞,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这种无穷无尽、深不可测的变化,让很多人觉得迷茫,对不可知的未来深感焦虑。其实之前,当类似自然生命的变化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已经渐渐适应了一种平衡——静态的生长,以至于意识不到“变化”本身的存在。

  是的,“变化就是存在”——如果认识到这个变化本身的属性,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从容地理解环境。

  我自己在年青时的一段时间里,并不了解生命的本质,认为一切都是可以期待的,觉得时间是一个永远可以挥霍的存在。因为工科出身的缘故,认知世界的方式开始变得科学而理性,时间变成线性,岁月是一条演变的长河,生命逝去一去不复返。因为禅修的缘故,用心去理解生命的意义,知道生命本质上是一种轮回,生命的终结也是起点,这时时间是一种循环。

  从时间可以挥霍,到时间是线性一去不复返,再到时间是生命的轮回,这是我认知时间的一个过程。假设这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呈现,那么唯有透过现在,才有过去,也才有未来。

  最让我感受到环境这一特点的是出租车行业的巨变。坦白讲如果按照我有限的认知,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出租车司机竟然是第一个全面与互联网对接的职业,也绝对不会想到出租车这个行业已“极速”互联网化。同时另外一个与出租车相关的案例是PP租车,我也没有想到原来每个人可以把自己闲置的车组合起来,通过一个非常便捷的平台租给客人,让车在空闲时,能够帮助别人,同时又能够获取商业价值。仅仅1年的时间,平台上就有十万辆车注册,月均流水增幅超过百分之一百,资本对它也十分青睐,结果导致了出租车行业大范围的讨论和撞击。这些改变,也正是这个行业的存在,不管你是否愿意,这就是现实。

  很多时候,我们对环境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往的经验里,比如会关注人口、GDP、消费指数、空气以及国家政策,的确这些都是影响外部环境的因素,甚至有些是关键因素。但是对于今天的环境而言,除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外,更需要拥有一种认知环境本质特征的能力,因为环境的影响因素也会改变。出租车和出租车司机在滴滴打车软件出现之前,对其影响的因素也许是油价、天气、道路管制以及行业规则。滴滴打车软件出现之后,这些影响因素还在,但是影响作用却发生了变化,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的关系也改变了,两者的关系因为“第三者”的出现,显现出不同的效率和结果。

  这就是所谓的“变自生变”。

  善于自我变化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一文中有一个论断:所有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城市都近乎不朽。因为公司的成长逻辑遵循着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好像一个人一样,有发展也有衰退;而城市则构筑了自我不断动态扩张的生态系统,在变化中有着不可预测的未来。

  凯文·凯利更将视野放开,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无中生有”的九条规律,为终极生态系统的扩张奥秘追本溯源。然后视野一收,他竟然从现代公司里正在发生的事情中,找到了这九条规律存在的依据——它们都致力于在打破边界、内向成长。

  他进而判断:在互联网时代,控制会很快失灵,更具有动态平衡的眼光才有利于组织茁壮成长。公司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事业的影响可以绵延不绝。这也正是人们说信息时代更趋于人本回归的原因。

  凯文·凯利总结的大自然生长的九条规律,从无中生有,到变自生变,这种变化本身是结构化的。所以,大型复杂系统的做法就是协调变化。当多个复杂系统构成一个特大系统的时候,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若你要做到从“无”中生出最多的“有”,就必须要有能自我变化的规则。

  这不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也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根本:打破平衡、避免失衡,不断寻找不均衡。从而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打破企业生命周期的魔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正如乔布斯的人生哲学:每天都在改变。

  变无止境

  人们发现自库克接任苹果的新帮主以来,苹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2010年10月,乔布斯在苹果财报会上称,iPad的10英寸屏幕是开发平板电脑应用的最小尺寸。因为更小屏的平板电脑虽然让图片看起来清晰一些,但是使用起来却很不方便。可是乔布斯去世后仅一年,苹果就推出了iPad mini,而且是目前为止最畅销的iPad产品。

  乔布斯还公开嘲笑某品牌大屏手机是“悍马”:“你无法将它握在手中,没人愿意买它”。 还是在他去世一年后,库克竟推出了更大屏幕的iPhone 5,并于去年推出了更大屏幕的iPhone 6和iPhone plus。其宣传口号就是:“岂止于大”。乔布斯钟情于拟物化设计,在他看来,iBooks看起来就应该像真实的木质书架。但在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干脆解雇了负责移动软件的高级副总裁斯科特·福斯托尔,缘于他是乔布斯设计偏好的坚定捍卫者。接下来的iOS 7完全颠覆了乔氏风格,采用扁平化界面,彻底抛弃了模拟现实世界的物体。另外,库克亲自走进中国、苹果对媒体开放、热衷慈善等等,都是和乔布斯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于有人认为库克背离了苹果的宗旨。

  在乔布斯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改变世界。如今,库克持续了这个“改变”。其实,库克正是遵循了一条“生”的道路——一条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正是许多公司在新旧统帅交接时面临的生死大坎,也是所有公司由盛而衰生长周期的死穴。目前为止来看,库克迈过了这道坎。库克接任CEO以来,苹果的市值上升了1400亿美元,2014年第四季度卖出7446.8万部iPone,创历史纪录。

  所以库克说,他的改变,正是继承了乔布斯的精神遗产。乔布斯认为,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狭小的柜子中,以为自己无法对事物产生重大影响和改变。乔布斯从不接受这种哲学,并要求苹果的高管也拒绝这样的想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能够让事情发生改变。如果实现的成就是无止境的,那么你就可以改变世界。他对库克嘱咐道:“永远都不要想乔布斯如何做,而是你想怎么做。”这样看来,库克的改变,恰似乔布斯灵魂附体,他致力的是能够自我变化的规则,也是为苹果突破成长极限、持续经营而“变”。

  而库克所说的“核心价值一直未变”,一如自然生长的脉动,是一种不均衡下的规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中写到:“虽然我们可以塑造当下,但未来却从过去的‘完全可预测’转变为一块开放又原始、广阔而空白的帆布,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依据自己的价值,努力裁剪塑形。”这是今天这个时代环境最具魅力的地方,一切皆变,一切皆存在。

  只是未来从来不会自己到来,你必须寻找到能够自我变化的规则。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106]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421]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462]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88]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88]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543]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544]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541]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705]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9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