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陆官方否定了沸沸扬扬的“公务员辞职潮说”,却未否认公务员“辞职现象”。但即便有此“现象”,这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让中国古代官府素来都是一个“人才聚宝盆”。直到今天,想要进入“衙门”,仍需闯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今天的公务员,仍是高学历、高能力的精英阶层。但一江春水向东流,却使社会人力资源分配不均。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是一种无形羁绊。如今,一些公务员舍得放下手中的“铁饭碗”,可谓优质智力资源的一次解放,必将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对中国而言,这自然是可喜的。
但另一方面,公务员(尤其是官员)辞职也引发了一些担忧。近期大陆人才市场上,一些房地产、金融、互联网企业,便通过猎头四处“挖掘”辞职公务员。公务员离职,无非是因自我能力难以展现,以及薪水报酬不高。但他们掌握的人脉关系、行政资源却是无形财富。这也是企业青睐他们的原因。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的王道。因此,企业会给出不菲的待遇吸引公务员。但这个高额报酬的背后,意味着公务员离职后需调用自己关系网络为“新东家”谋福利。这个“互动”过程,就容易造就“瓜田李下”之嫌。而离职公务员会利用“朋友圈”的优势搞利益输送,自然也令外界忧虑。
其实,大陆官方为防止公务员辞职进入私企搞利益输送,已出台过相关法律。其中便规定公务员辞职后,两到三年内不能任职原工作业务相关企业或其他盈利性组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近年,关于“法院辞职的法官争相进律师事务所,城建局公务员离职纷纷加盟房企”的消息便频现报端。
究其原因,就是公务员违规成本过低,且制度仍有盲区。比如,“原工作业务相关企业”、“其他盈利性组织”等规定就显得模糊。这容易让一些人钻空子,也意味着当前法律有待再完善、细化。扎紧现有篱笆,还须构筑新的篱笆。官方也应考虑建立公务员去向备案制度。要求公务员离职后要报备“去向”,官方对此审核并作备案。该备案信心要对社会公开,接受民众与舆论监督。最终,让那些妄图搞权力寻租的公务员无处遁形,也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企业打消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