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最新宇宙理论模型发现星系合并频率正逐渐下降
2015/5/15 2:38:35 | 浏览:1800 | 评论:1

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最新宇宙理论模型发现星系合并频率正逐渐下降

宇宙结构计算机模拟图。本图显示了宇宙中的纤维状结构物质及星系。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天文学家近日提出一种全新的计算星系合并频率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大约三亿光年大小的宇宙空间中的星系形成过程。通过全新的理论模型,天文学家发现了星系合并频率在逐渐下降的确切证据。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将能够实现对宇宙形成后的各种星系合并事件空前精确的研究。

在过去十年中,我们对宇宙大爆炸的认识在快速提升,卫星和基地观测设备对宇宙微波背景的观测成果也让我们以更精确的数据认识早期宇宙。不过,从宇宙大爆炸后数十万年内到137亿年后的今天,宇宙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我们知道,星系及其恒星形成于宇宙早期不断冷却的纤维状结构物质。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它们将空气再次电离化,然后继续进化,并与其它星系碰撞、合并。然而,遥远的星系非常昏暗,很难探测到。虽然,观测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天文学家仍然不得不转而寻求理论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模拟技术。

关于星系合并频率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研究方法。三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模拟星系的方式不同。第一种理论研究方法,并不是利用基本原理来模拟星系形成过程,而是将星系“喷涂”于暗物质环境(即所谓的暗物质晕)中。第二种理论研究方法,通过简单的数学方法模拟星系形成过程,然后再利用暗物质晕作为模型的支柱。第三种方法就是水动力学模拟法,该方法试图模拟宇宙中所有事物,如暗物质、气体和恒星等。不过,这一方法实在是太难了。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天文学家文森特-罗德里格斯-戈麦斯、什伊-吉内尔、安娜莉沙-佩里佩奇、戴兰-尼尔森、拉尔斯-赫尔恩奎斯特等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模型,在数值模型中计算星系合并的频率。这种方法可以模拟大约三亿光年大小的宇宙空间中的星系形成过程,如此大的宇宙空间大到足以复制许多已知星系和星系团的属性,既包括现在的,也包括宇宙早期的。

通过全新的理论研究模型,天文学家发现了星系合并频率在逐渐下降的确切证据,并了解了星系合并的特点。在宇宙大爆炸后30亿年间,星系合并频率比如今高大约15倍。此外,天文学家还发现了星系合并过程中关于物质比例的最有用数据。研究人员声称,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其它流行的理论所预测的结果完全不同,并澄清了观测数据中的一些模糊概念。专家认为,这一理论模型的提出开启了对星系进化更深入细化研究的新局面。(彬彬)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在跌宕的分离世界中提纯的高科技 2024-04-24 [12]
AI成功改写人类DNA,全球首个基因编辑器震撼开源!近5倍蛋白质宇宙LLM全生成 2024-04-24 [41]
这就是OpenAI神秘的Q*?斯坦福:语言模型就是Q函数 2024-04-24 [10]
保密的话,交给量子电话 2024-04-24 [31]
电子皮肤-一种在顺形基板上微器件的位点选择性集成策略 2024-04-24 [9]
天文学家:外星生命早已殖民整个宇宙,交通工具很多人见过 2024-04-23 [42]
Sora之后,OpenAI Lilian Weng亲自撰文教你从头设计视频生成扩散模型 2024-04-23 [23]
AI大模型催生App“通胀” 2024-04-21 [67]
布洛赫电子的拓扑与几何 2024-04-21 [66]
GPT-4化身黑客搞破坏,成功率87%!OpenAI要求保密提示词,网友复现ing 2024-04-21 [7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dz51322说:留言于2015-06-24 08:32:30(第1条)
关于高温无磁与离子现象的思考
高温无磁现象是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书名不记得了,只是这种可能的物理现象印在我的记忆中,经常思考其形成的原因与星球磁场的关系。从光子是正负电子的对偶统一体来看,高温无磁现象可能是真实的,因为高密度杂乱无章的光子可能“淹没”质子、中子内部结构形成的磁性,其中的偏电荷光子可能自动配齐质子“缺失”的电子,使质子“中子化”,产生离子现象,使高温中的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极度的高温甚至会破坏原子的稳定性,导致核裂变、核聚变的发生。究竟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要看具体情况,不排除两种现象并存的可能性。因此,星球磁场是由星球内部的低温层次决定的,没有星球内部的低温层次,就没有星球磁场。通过星球表面温度判断星球内部温度的分析是错误的。
星球内部的低温层次源于核聚变的本质是吸热反应,大量光子转化为质子、中子、化学元素的过程必然形成光子密度的降低和星球内部相对低温层次的出现。而太空中正负电荷分布的有限性必定限制星球内部热核聚变区域的范围,使其从高温热核聚变区域向低温相对稳定区域过渡。当环境温度不足以提供核聚变需要的光子时,核聚变就会停止。因此,高压之下的星球低温区域环境温度可能非常之低,不排除绝对零度的可能性。由于相对低温区域仍然存在偏电荷现象,聚集偏电荷,在太空中对偶聚集相反偏电荷和偏电荷物质,达到一定程度会再次引发正负电荷的交流,形成新星与星球内部新的冷热核聚变区域的对偶正负电荷的交流。伴随星球内部层次和星系成员的增多,受制于太空中正负电荷分布的有限性,星球和星系的成长速度会逐步放缓,运动速度可能逐步提高,甚至出现星球、星系成长相对停滞的现象,引发新的物理反应,导致星球、星系的毁灭和物质形态新的循环。

没有吸热核裂变就没有放热核聚变
自从人类开发出原子弹、氢弹以来,就没有停止“聚变能”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微。一方面有太阳上的熊熊烈焰,一方面有氢弹的巨大威力,成为人类开发“聚变能”的动力,可为什么至今没有成功呢?想没想过“聚变能”根本不存在的可能?太阳上的熊熊烈焰可能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类似电炉炼钢的效果;而氢弹的巨大威力可能来自氢弹材料更为彻底的裂变,只有相当少的材料在核裂变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下聚变为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锎,而不是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
我认为能量是物质的,物体和环境中的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聚光升温是生活常识,也是我上述认识的实践基础。光子由正负电荷聚变形成,放电现象可以证明。光子和化学元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光合作用与燃烧现象可以说明。光子可以裂变为正负电荷,光电转换和电磁波转化为电流脉冲足以证明。而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是氢、氦射线,氢——氦聚变何以产生氢、氦射线?只有正负电荷的聚变同时产生正反氢、氦同位素,正反物质之一受到排斥转化为宇宙射线,可以对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伴随宇宙射线的形成做出相对完美的解释,我的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就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的核心是物质不灭,只有存在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正负电荷的存在可能是所有其他物质存在形态的基础,正负电荷、光子、原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总量不变。因此,正负电荷同电相聚、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是吸引力、核力、电磁作用力的物质基础,与衍生出来的排斥力、离心力形成基本物理作用力。万有引力与上述基本物理作用力不符,具有片面性、表面性,因此是错误的。
正负电荷、光子、原子的存在是能量的物质基础,光子只能通过正负电荷的聚变、原子的裂变形成,化学元素之间的核聚变如果没有核裂变伴随,就不会有光子产生和能量的释放。所以,“聚变能”其实是裂变能,传统物理学追求的“聚变能”可能不存在。换言之,氢——氦聚变是放热反应,氦——氢裂变就是吸热反应,可能吗?
据说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光子由2——3个正负电子形成,氢同位素彻底裂变为光子释放的能量也是有限的,聚变为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质子或中子裂变为光子的过程发生,就不会有能量释放。而如果需要新的质子、中子补充,伴随光子向质子、中子的形成转化,就是吸热反应,同样没有能量产生。可见“聚变能”是人类认识的误区,应该尽快停止没有希望的投入。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