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毛同辉:找准痛点,是一切创新和变革的基础
毛同辉:找准痛点,是一切创新和变革的基础
2015/5/21 10:55:37 | 浏览:1725 | 评论:0

找准痛点,是一切创新和变革的基础。解决痛点,是一切创新和变革的旨归。

毛同辉:找准痛点,是一切创新和变革的基础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视野中接连邂逅到“痛点”这样一个词汇,并引发了我的兴趣。先是一本名叫《互联网思维》的书里讲到“痛点思维”,继而是小米董事长雷军13日讲智能手机,提到目前行业创新进入瓶颈期,续航和屏幕是还没能很好解决的痛点。 再有就是上个月刚刚宣布退休的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大姐,谈到开播20年、她待了19年的《焦点访谈》栏目时说,“《焦点访谈》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栏目,它就是为了让人民保持痛感。”以我所理解,痛感是由痛点所引发,敬大姐所说的“让人民保持痛感”,应是让人民保持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痛点的敏锐感觉。改革深水区、矛盾多发期,痛点的存在是难免的,关键我们对待痛点的态度是理解而不麻木,敏锐而不偏激。

  上面所述及的两个人,雷军是市场弄潮的佼佼者,代表的是商业领域,而敬大姐是公共利益的发声者,她所代表的是社会瞭望者的角色。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恰恰是痛点这个词汇为人们所关注、并更容易被人们所切身感受到的两个领域。

  所谓痛点,无论是对于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让人感到不便、不爽、不利,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品质的所在。漠视痛点,于市场经营者而言,就是对商机的麻木,对盈利机会的丧失;而对于社会而言,则是对民瘼的冷漠,对民之疾苦的无视。

  商业界的人总是以追逐和解决人们的痛点来作为营销的卖点,我们放眼可见,那些在创新中成功把握商机的人都是善于发现人们的痛点并为之提供解决方案的人。

  手头资料中就有一个成功命中痛点的典型市场案例:深圳一家建筑设计院发现,深圳这个移民城市很多人心头都有这样一个纠结——小面积房子如何设计出大房子的体验?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微创新:89平米的房子设计出4室2厅的户型。结果房子推出后反响很强烈,内部认购都疯抢。

  而与商业领域创业者追逐痛点的如饥似渴不同,在社会领域,对痛点的关注却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社会的痛点总是处于被忽视甚至被刻意回避和粉饰的状态。我们司空见惯的是,一些处于公共管理者角色的人出于利益、风险、成本的考量,在解决社会痛点时要么畏首畏尾,要么怠于作为,要么文过饰非。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官员们报喜不报忧、领导下基层的视察行程常常“被安排”、一些部门在“防火”“防盗”之后所附加的“防记者”。

  无论是在市场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关注痛点并消除痛点都是善莫大焉的。比如马云创办淘宝、支付宝,一下子解决了过往市场交易成本高、信用缺失的痛点;余额宝的出现,则解决了以往人们投资渠道狭窄、保守理财者收益率过低的痛点。就连一次我在农贸市场上买菜时,看到一个小贩举着一种两件套的塑料器具在叫卖,把剁碎的白菜放进去,再用另一件去挤压,菜汁很快就可以挤干净,省力又便捷,它关注和解决的则是厨娘们在包饺子做馅时,如何除掉蔬菜中的汤汁的难题。而在社会领域,那些痛点因为往往与民生利益息息相关,一个痛点的解决,受益的往往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或者一个地区居民的民生福祉,比如曾经的收容遣送制度、曾经的劳动教养制度,再比如小升初的择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编内与编外人员的同工不同酬问题等等。痛点的解决有时需要的是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有的需要的是顶层设计的不断优化,也有的之所以久拖难决,需要的则是勇气和决心。

  这个世界上,比较牛气的,是那些能敏锐发现并摸准痛点的人。而最牛气的,应是那些能为个人的或是群体的,社会的或是时代的痛点找到解决方案的人。

  找准痛点,是一切创新和变革的基础。俗话说,有的放矢,痛点即是创新和变革的放矢之的。在商业领域,发现痛点更多需要的是敏锐的嗅觉,而在社会领域,发现痛点或者说直面痛点,更多需要的是人们的勇气、自觉和责任感。前者需要的是创新的精神,后者需要的是担当的精神。这两种精神都因难能而可贵,都值得人们铭记和称颂。比如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马云、马化腾;比如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蜚声文坛多年的龙英台。

  解决痛点,是一切创新和变革的旨归。无论是生活还是社会,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每一个痛点的解决,无论大小,都代表着进步,代表着品质的提升、状态的改进、福利的增加。比如手机电池的待机时间从一天增长到一周;下载一部影片的时间从一小时缩短到几分钟;旅游景区里的厕所不再那么少、那么脏;个人负担的社保费用有所下调;还有当个人遭遇不公能很方便地获得及时而公正的救济,而不必担心侵害你利益的人背后的亲戚是一个什么级别的官。

  对于痛点,也有人借用佛教用语,说痛点就是一个人的“贪、嗔、痴”,即一个人渴望的、抱怨的、念念不忘的需求。想想也是不无道理,比如我们想随时随地地交流和获得资讯,于是有了微信,有了APP;我们怨诽于网速太慢、网费太贵,于是有了总理的几次亲自喊话;我们手脚不勤,一直在想足不出户就能办好多事情,比如挣钱、吃饭、交际、买东西,现在互联网让这些也都成为可能。

  总之,能让人们在痛点中解脱或改善境遇,就是功德,就是价值,就是意义所在。技术的迭代更新,改革的全面推进,制度的不断创新,着眼的都是痛点的消除和改善。我们所期待的,就是不断能有市场的痛点成为创业者的着力点、创新者的着眼点,并最终转化成他们的利润点、增长点;不断能有社会的痛点成为政府的改革点、传媒的关注点,并最终转化成百姓的幸福点、福利点。曾经,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老先生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现在,我们有理由回答:会的,随着各领域痛点的一个个解决,这个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好!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31]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36]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29]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56]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23]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11]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17]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08]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51]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5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