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六问中国经济
六问中国经济
2015/5/28 17:28:51 | 浏览:1369 | 评论:0

六问中国经济

    导语: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股市狂飙,中国经济前景到底如何?房地产是否依旧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系列问题摆在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前。针对中国的经济走势,《侨报》特为您做出深度解读。

一问:房地产是否依旧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
 
    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将成历史

    据资料显示,从2014年开始,地产在居民新增财富中的占比降至40%以下,而银行理财、股票、基金、信托、保险等各类金融资产开始崛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是让P2P、余额宝等新兴金融产品赚足眼球。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房地产与中国经济一样进入新常态,房企转型已成定局。
    宋清辉表示,房地产与中国经济处于捆绑状态,这也是一线城市房价在逐渐攀升的原因。未来,在中国经济走向成熟阶段,房地产一定逐渐会成为中国经济制肘,房地产还将继续拖住中国经济,而且仅凭房地产支持中国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进入后地产时代。【详细】

   政府稳定楼市意使房地产回归市场

六问中国经济
 
    过去两个月,楼市利好政策频繁出台,又提升市场信心。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在接受《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政府稳定楼市意在使房地产回归市场,而根据目前形式,中国房地产行业“还会继续往下走”。
    祝宝良表示,房产政策是针对全国,而不是一线城市。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没法调整,也不会下跌,即便采用行政手段限制人口,效果也不会太大,所以四大城市限购还没取消。这和美国楼市下跌时纽约的情形类似。由于人口聚集,供不应需,在其他城市房价不断下跌时,纽约仍然一直上涨。
    房价主要看人口如何流动,第二看地方的产业如何转移,人一直往大城市流动,所以一线房价无法降低,小城市房产存量大,却难以消化。总体来说,中国一线城市肯定往上涨,其他小城市房价则会跌,但一线比例又大,平均下来房价甚至可能还会提升。【详细】
 
二问: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六问中国经济
     
      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越来越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近日称,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太快,长此以往下一步问题会更严重。
        对于采取哪些办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袁钢明表示,首先应该改变靠扩大投资稳定经济的政策思路,改变过度投资结构,一定要让投资和消费平衡发展,如果投资比较高,但是投资方式比较灵活,短平快、小周期的投资可以支持,要大幅度减少周期过长项目,尽管这些项目对长远来看有好处,但要慢慢发展。
        其次,投融资方法应由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转变为鼓励直接融资,比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民间融资等,发展合理有效率投资方式。

        第三,不能用创新产业来替代传统产业。2015年网络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超过10%,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但新兴产业发展不可能完全抵消传统产业下降带来困难,所以还要稳住传统产业,不能让传统产业塌陷,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详细】

      中国要加快改革步伐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中国经济会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越来越被各方关注。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来说是紧急的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在中国上演。
        近几年内,贾康曾多次呼吁中国要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他对记者表示,要化解这样的潜在风险,避免中国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最实质的办法就是贯彻全方位改革的方针,攻坚克难。“中国正在进一步推动配套改革,希望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详细】

    三问:中国股市能否推动经济改革?
          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上涨的中国股市现在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股市上升到4000点以后,经历短期震荡后又快速上升,盘面总体情况较好,创业板再创历史新高。中国新老股民的热情再次被点燃,各大券商出现排队开户的热潮。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股市为何却异军突起?牛市回归将会对中国经济将带来哪些影响?未来会否会出现“崩盘”的可能?对此,中国经济学者认为,与2007年“牛市”不同,此轮股市热主要由政策引领,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股市”刺激中国经济改革。【详细】

      六问中国经济
       
      四问:创新创业能否拉动中国经济?

            创业园、孵化器、减税免税政策、创业基金会……种种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服务让想要创业的人们蠢蠢欲动,而同时,也有不少人担忧大量的创业会在一段时间后导致“集体失业”。创新创业能否顶住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并为经济带来长久发展?

            经济学家曹建海认为,创业创新在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当下,已经为市场带来了明显效益,但长久来看,中国需要解决更多深层次问题,才能让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同步发展。

         曹建海表示,首先需要改变投资拉动经济的主要方式。大部分中国人都竭力买房子,这样的投资拉动型的增长会大幅度透支未来,让中国人缺乏消费能力。国际上,人们在消费品市场的消费经常要占到其全部市场的75%以上,而中国却不到50%。消费品市场本就较小,而绝大多数的创业会存在于消费品市场,创业难以获得市场青睐。改变这点,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另外,想要创业创新带来经济活力,政府就要减少对经济干预,打破国有企业在包括金融、石油、铁路、矿产资源等基础领域的垄断,给创业者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中国产品已经越来越市场化,生产要素也需要市场化。【详细】

        五问:"中国制造2025"带领中国走进"制造强国"?
              5月1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了“制造强国”的路线图。
              参与该规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在与《侨报》记者交谈时表示,中国产业政策缺乏连续性,就是因为缺乏如2025这样导向性的规划,他解释道,该规划实际持续将近至2050年,中国产业政策体系以前从来没有如此长期的规划,之前的规划常常较短期,且缺乏连续性,无法给中国经济或相关产业做出导向。
               贺俊称,“中国制造2025”规划所提到的10大重点领域,不存在优先发展某些领域,滞后发展另一些。因此,近年来虽然新能源汽车很火爆,但并不能认为以上领域中政府优先发展新能源领域。他表示,政府在界定的时候会考虑不同领域的战略性、市场可能性与市场机会,人们之所以产生此错觉,是因为客户只能感受到如新能源汽车一样的终端产品,但实际上在新材料等难以直接感受的领域,也在不断学习发展。【详细】
           
          六问中国经济
           
          六问:中国是否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中国地方政府迎来偿债高峰期,仅今年地方政府就需要偿还1.86万亿元的到期债务。近期中国财政部下达地方存量债务1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地方政府债券。外界纷纷猜测,此举是推出中国版QE(量化宽松政策)的前兆。对此,多位中国经济学者在接受美国《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不会推出QE。
                对此,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表示,中国有足够利率空间,没有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目前央行刺激经济的办法,还是调利率、基准利率和调准备金率的方式。我们利率不是负数,不是0,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空间使用利率的工具。而对地方债采取一定手段,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解决债务的创新,而非量化宽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将目前货币政策调整理解为QE将推出是一个误区。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是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阳光化与融资期限和成本的优化,并不增加年度赤字规模。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央行并不需要针对形式上“新发”的债券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也就不需要实施QE。【详细】

            六问中国经济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位高权重的人为什么容易犯错? 2024-04-23 [26]
            惠誉太会戳痛处了! 2024-04-15 [140]
            重磅!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小同行评价研究报告(2023)发布 2024-04-14 [68]
            揭秘清华近2年留学去向! 2024-04-10 [247]
            985高校副教授非升即走失败,留给我们7大教训! 2024-04-06 [230]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是一个假故事 2024-04-02 [163]
            中国国安部:警惕!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调查咨询活动暗藏国家安全风险__ 2024-03-29 [320]
            财政部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 2024-03-29 [195]
            2024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超过这个年龄,就可被叫老年人了 2024-02-04 [365]
            450万考公人数捅破天,他们中间出不了马斯克,也不会有包青天 2024-03-20 [24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