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马化腾、雷军、李彦宏、刘强东……当下,这些互联网大佬的每一次演讲都在激起无数的创业激情。媒体欢呼:2015,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创业成了越来越多80后、90后青年崭新的“中国梦”。
然而,市场经济,成王败寇。榜样的力量固然强大,励志的故事虽然动听,相比于激情,创业更需要理性。
创业前,你可曾认真思考过:苹果到底为什么受人欢迎?BAT到底靠什么取得成功?是什么决定了创业成败?……创业,我们到底该“创”什么?
一起来看,那些风投不会告诉你的事儿。
一、创“意”(WHY):时间和空间的偶遇
闻名硅谷的“创意实验室”(IdeaLab)创始人Bill Gross十二岁即开始创业,笃信“创业让世界更美好”。成立过100多家公司、经历过多次成败,Bill Gross总结出决定创业成败的“五要素”:创意、时机、团队、盈利模式、融资。在比对了200多家公司的数据后,他的结论是:创业最重要的是时机;其次是团队;再次是创意。
Bill Gross作为实践家,将创业剖析得很细。一点毋庸置疑:创意,是创业的源头。任何的创业,都从创意开始。
佛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优秀的创意,是时空的偶遇。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空间诞生的创意,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互联网时代,空间和距离不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时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优秀的创意一定顺应时代、生逢其时。
洞观成败:创意常有,而适时的创意不常有。
何为适时?在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能做到三“解”:
1、“解释”什么
能“解释什么”的创意,通常我们称之为“世界观”。能创出“世界观”的,是创业者中的“教父”。
有人说,世间最伟大的“创业”是宗教。因为他解决的是信仰问题,解释的是“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李彦宏说,要“像信仰宗教一样对待创业”。优秀的创意,传播的是一种信仰:信仰越深,影响力越大;信徒越多,市场越广阔。这听起来略显“形而上”,确是诸多“百年老店”成功的不二秘诀:卖的不是产品,是精神和“范儿”;提供的不是服务,是爱和体验。
2、“解决”什么
能“解决什么”的创意,通常我们称之为“方法论”。能创出“方法论”的,是创业者中的“诸葛”。
成功创业者的思维多是“问题导向”。马云说,“只要有抱怨的地方,有投诉、仇恨、不合理的地方,就有创业机会。”“只要你解决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你就能获得成功。”刘强东看法一致,“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给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可见,创业不知道“创”什么,就去发现问题、满足需求。“只要你能够解决一个问题,那么你的项目就一定会成功。”
3、“解放”什么
能“解放什么”的创意,通常我们称之为“功用性”。能创出“功用性”的,是创业者中的“怀特”。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余晨在《看见未来》这本书上说,“农业革命通过耕种延伸了我们的胃;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和电气延伸了我们的肌肉;互联网和信息革命延伸了人类的大脑。”这是对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在“解放着什么”的宏观表述。
微观上看,亦复如是。汽车的发明延伸了我们的腿,手机的出现延伸了我们的“嘴”,翻译软件的应用延伸了我们的语言,微博微信的诞生延伸了我们的社交,电商网站的普及延伸了我们的交易……每一次延伸都缩短着时间或距离,消除着信息的不对称,解放着人类的“心”或“身”。
眼、耳、鼻、舌、身、意……你的创业能“解放”什么?照此判断,未来十年,“机器人”领域创业将迎来黄金时期。因为“机器人”是“解放”人的最全面呈现。
二、创“新”(WHAT):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众所周知,创业,是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通过新产品、新服务,占领市场,获得利润。
那么,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才能创“新”?
答案是: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
1965年,摩尔定律诞生,科学地描绘了未来技术的爆炸式增长。摩尔预言“这一定律能够延续50年。”有趣的是,到2005年整整过去了50年。摩尔定律已到晚年,技术将向何处去?一个典型观点: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在技术进化到更复杂、更多元、更强大的同时,对美感的追求也更强烈。
“生命”本身的内在驱动和更高需求使然。
“大部分进化过的事物都具有美感,最美丽的事物就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从球状硅藻到水母再到美洲虎,展现出我们称为美感的深层次特性。”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说,“科技的美感将逐年提高,在不太遥远的未来,技术元素某些部分的华丽程度将与自然界的壮丽媲美。”
有一种说法:“技术面向未来,艺术面向过去。”然而,当技术不再至上,艺术终将走向前台。而进化到极致的技术本身,何尝不是“艺术”?
当下,这种趋势初见端倪。因为苹果,因为乔布斯,因为“青蛙”(FROG DESIGN)……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接纳并推崇。市场也在逐渐验证着这种融合的成功。
因此,当你不知道如何创“新”,请将艺术融入到技术的骨子里,将年轻人推崇的跨界、混搭、穿越进行到底。
三、创“造”(HOW):规模与定制的结合
如果说创“意”是头脑风暴的“从0到1”,创“新”是产品服务的“从0到1”,那么创“造”就是市场竞争的“从1到N”。
2015年,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的《从0到1》获得中国创业者的热捧,书中强调的“颠覆性创新”启发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拥有了新创意、新产品、新服务之后,如果迅速“从1到N”,占据市场?完全可以借鉴《从0到1》中的主张:扩张模式+制造“垄断”。
具体来说,“找一个蓝海,找一个小市场,创造在小市场中的垄断位置。在小市场中形成规模,再将市场扩开去。”以亚马逊为例,最早只做图书市场,在图书市场形成垄断地位以后,再扩大到全商品品类。
“从1到N”,实现规模化生产、打造出强势品牌。在此基础上,通过饥饿营销、商品预购、全球工厂等方式,将成本降到最低。通过品牌积累,形成庞大的粉丝群体、领先的市场优势,继而进行二次扩张,不断形成新的“垄断”。
小米就是这么干的。
别急,没这么简单,诺基亚当年也是这么干的。
在技术瞬息万变,需求千差万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仅有规模是远远不够的,走“规模化定制”才可能赢。
Chris Anderson在2004年提出的“长尾理论”,创业者早已耳熟能详:市场上产品种类的长尾远比想象的要长,只要有效地去开发并将其集合起来,就能开辟一个可观的大市场。
“长尾效应”的教科书式案例是亚马逊图书,每天所卖的那些过去根本卖不动的书比所卖的那些过去可以卖得动的书多很多。我国江浙一带也有不少利用“利基市场、范围经济、兴趣定制、差异竞争、冷门热销”成功的案例和实践。
“长尾理论”对创业者的启示是,学会将“规模经济”引向“深度经济”。特别是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无法再进一步扩张时,可以把市场限定在一个(或划分出多个)细小的领域,把握时机快速占领垂直、细分市场,占据长尾优势,让竞争对手无法模仿。
“规模化定制”就是典型的“长尾经济”和“深度经济”。“规模化定制”,既能满足一类人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可控,前景广阔。此外,面向高端人群的“单一定制”,成本高但可以有,因为“天下无双”的代价必须是“天价”,未来十年也将大有市场。
四、创业者应有的思维方式
推荐所有创业者看下领导力专家Simon Sinek的TED演讲《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核心思想是“WHY-HOW-WHAT”黄金圈法则。Simon认为,我们普通人都明白“WHAT”,即在自己做什么。其中有些人明白“HOW”,即怎么做。但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知道“WHY”,即明白自己为什么做。习惯定势多是:先考虑做什么(WHAT),然后再考虑怎么做(HOW),最后考虑甚至不考虑为什么做(WHY)。
伟大的领导者和成功者,恰恰相反。
以苹果为例,乔布斯不会这么说“我们做最棒的电脑(WHAT),设计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HOW)。你想买一台吗?”——乔布斯会这么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WHY)。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通过把我们的产品设计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HOW),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WHAT)。”
这种从WHY、到HOW、再到WHAT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they buy why you do it.”
真正点燃用户激情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
那些风投不会告诉你的事儿:创“意”(WHY)是根本,创“造”(HOW)是过程,创“新”(WHAT)只是结果。
——“创业,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以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的创业感悟,与所有创业者共勉。(作者:张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