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彭晓芸: 无处不在的WiFi,你是“线人”么?
彭晓芸: 无处不在的WiFi,你是“线人”么?
2015/6/17 12:43:57 | 浏览:1548 | 评论:0
什么样的人亟需“信息自控力”来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和一个相对自由的安静精神空间呢?毫无疑问,是那些需要高密度的创造力,并且这种创造力不太依赖团队合作的人。

 彭晓芸: 无处不在的WiFi,你是“线人”么?

  近日,上海地铁免费Wi-Fi已经在个别线路上开始测试工作,测试结果将很快对外公布。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终将生活在线上,成为无处不在、唾手可得的“线人”。

  很多人都有那样的经历,你发一条信息给你心爱的人,你们默认彼此一定第一时间会看到这条信息,并且“秒回”。如果他/她迟复了,你就辗转难眠,心中泛起各种嘀咕,他/她是不是不理我了,我是不是哪里惹他/她生气了。

  人的联系变得如此紧密,那种遥望一封家书情书的日子成为了久远的记忆。但人们也同时承认,沟通变得如此碎片和随性,深度交流似乎成为一件有点矫情的事。如果你对你的伴侣说,我们来好好深谈一场吧,他/她可能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故。而在过去,翻翻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各种传记,长长的信件往往构成了传记最可靠的素材主体。

  因了即时通讯工具的革命性发展,人们的交际圈在急速扩大,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数量可观的朋友圈和微信群(过去曾经是QQ群)。它的好处是极大地拓展了弱关系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是生活在物理空间或实体组织结构中,而是有条件因兴趣爱好或价值认同而结识远在天边的人。

  但这也加大了人际关系中的筛选成本,多少人在为究竟屏蔽不屏蔽某一个半生不熟的人而游移不定。有的人则干脆放弃筛选,任由人际圈的扩大,甚至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和身份象征。与此同时,他的时间线很可能就被各种饭局照、自拍照和旅游照占满了。

  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关于无效交际和朋友圈的资讯灾难,早有许多人关注到并表示过焦虑。除了焦虑本身,我更注意到这样的即时通讯密集轰炸即将带来的人群划分。

  也就是说,未来的社会人,很可能将被一种叫做“信息自控力”的东西划分为完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但这种“信息自控力”或将仅仅被少数人需要和掌握,成为一种职业能力。为数更多的人,则是融入这个无孔不入的线上生活,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在线人”、“碎片人”。

  什么样的人亟需“信息自控力”来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和一个相对自由的安静精神空间呢?毫无疑问,是那些需要高密度的创造力,并且这种创造力不太依赖团队合作的人。也就是那些职业的内在要求就鼓励孤独的人,正所谓“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在报社工作时,一位总编曾经送过我这样一本书,书名就是“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传统媒体曾经是一个宠溺读书人的地方,鼓励报社养着一批懒洋洋的孤独思考者。至于我们是否因这宽松和闲暇生长出足够的创造力,那就看总编和投资人的运气了。

  我认识一些优秀的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真有人迄今不用手机。他需要联系你的时候,先用邮件问好了你的手机号码,到达你所在城市之后,用宾馆的座机给你打来电话,约好会面时间地点。看起来,手机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不便,他的生活安排井然有序,重要议程一个也不耽误,不重要会面,一个也没冗余。

  很多时候,我非常羡慕这些作家和思想者,他们葆有了一种难得的孤独和创造力。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以抵抗拖延症的借口,我又四处游荡,翻出照片,发了几张在朋友圈,收获了一堆的赞之后,无可救药的“自恋症”得到满足之后,才快速打开空白文档。

  即便这样,我仍然算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我很少看朋友圈,加入的群极少,与我言论的公共性完全不对称;微博也能做到发完即走,不浏览,不惦念;我使用着一个不能上网的古老手机,手机长期处于静音状态,常常错过重要电话;我不看电视,家里没有有线电视。但我还是给自己找了足够的借口使用微信,诸如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重要的人值得你秒回、你等待,于是,我必须有微信。

  与范围极广、热火朝天的线上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的线下生活可能极为封闭很多人不知道对门的邻居是谁,电梯里从来不与人目光交流。

  我倒是与我的邻居们有着紧密的联系,维系着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社区生活。我把这归因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低密度的物理空间里,如果把我丢进一栋密度极高的单体楼,我同样会是那个从来不对邻居点头微笑的人。甚至,我都难以认同在一栋或几栋高楼构成的小区里,会有什么邻居的概念。

  技术和物理条件,实实在在地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大脑的思维结构,它秘而不宣,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一个不带手机出门的人,往往会以为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但这样的精神困境是否就构成了抵制技术革新的理由呢?的确不能。因为这些技术变革远远没有挑战人类的伦理困境,人们往往认为克隆、基因筛选才是根本性的伦理问题。不过,我们并不总是徘徊在道德困境的边缘,我们还拥有一个广阔空间——那是为人类的创造力而存在着的。因此,对于那些渴望葆有创造力的人来说,对这种全身心浸淫的在线状态,可能需要保持一定的警觉性,以维持他们作为创造者的生命力。

  (彭晓芸)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4]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1]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7]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7]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2]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7]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4]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1]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7]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