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活动公告征文征稿
关键字  范围   
 
中国教育学会征集“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案例”(8/31)
中国教育学会征集“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案例”(8/31)
作者:段留芳 | 2015/7/22 10:48:14 | 浏览:2043 | 评论:0

中国教育学会征集“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案例”(8/31)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支持、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自2012年8月10日正式启动以来,得到全国各地父母的积极响应,征集到大量优秀的家庭教育案例。为了倡导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今日起与中国网、中国教育报共同开设“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案例”栏目,并面向全国读者征文。

征文的宗旨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良好的交流平台,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帮助广大父母认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会员将组织专家对案例进行评选,并在2015年10月举行的家庭教育嘉年华活动中进行表彰。 征文内容可以是一个区域的家庭教育行动,可以是一个学校的家校沟通活动,也可以是一个家庭用科学理念培养孩子的故事。要求真实、有特色,具有推广借鉴价值和可操作性。字数一般控制在2000字以内,正文后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手机、电子信箱、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本报将连续刊登三个类别的案例征文,敬请期待。

投稿信箱:duanliufang@china.org.cn  截至时间:2015年8月31日

附:“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案例”案例1

家长会开到农家院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宋庄初级中学 姜勇)

7年前我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宋庄初级中学这所离县城三十多里的农村初中时,就像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中的马书记,工作很卖力,想法很天真,但现实很沉重: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只有74%,,家长会的到会率平均60%。

为什么家长不愿来开家长会?几乎转遍学校所辖招生范围的38个村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这里的村民多以种地为生,地里的活儿忙,住得离学校都很远,路不好走;外出打短工的家长多了,请假开一天会要损失不少的钱。更重要的是,不少家长认为家长会都是老路子,走形式,收获不大。

家长是绑不来的,要突破瓶颈,就要改变服务意识,把家长会开到农村老百姓家里去,这样不仅能够接接地气,更能面对面交流,真正倾听到老百姓的心声。

2009年的春天,我们学校成立了下乡团队,每周末定点到村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我们会事先进行信息采集,统计这个村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等,特别详细了解家庭困难的学生便于进行单独家访解决实际困难。

我们提前录制了学生在校生活场景和对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带着银幕和移动多媒体来到农家院里,银幕一挂上,好像下乡电影队一样,家长们就从四面八方来了。播放教育孩子的光盘,团队成员做一个专门的讲座,和家长互动交流孩子的情况,倾听家长意见……每一次这样的家长会,到会率都是100%。家长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倾听,就像小学生听课一样,专心致志,惟恐落下一句,有的家长还拿本儿记录着,时而会心微笑,不时掌声响起。听着孩子的心里话,家长们喜上眉梢;团队成员讲到动情处,家长感动得偷偷抹眼泪。这样的场景6年来发生了无数次,很多时候我们也被这样的情景感动得流泪。

从家长被动来学校开家长会,到我们把家长会开进农家院,服务理念转变了,沟通效果就变了。平日里老师上完课就走人,怎能知道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不了解每个孩子的故事,又怎能进行个性教学,怎能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解决困难?不倾听家长的呼声,怎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千篇一律、脱离实际的说教,怎能够触动学生的灵魂?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好比亲戚,多走动多沟通才能了解情况,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变僵化的教育为有活力的教育。

随着家长会开进农家院,我们在每个家访的日子里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帮特困生捐款治病,让面临辍学的孩子重新回到校园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昌邑一中;鼓励孤独的孩子走出阴影,成长为“潍坊市美德少年”;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建立专门的档案,尽我们所能来关心他们,也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帮助,让这些孩子都能圆教育的梦。

我们的下乡团队力求让每一位老师都参加,尤其是年轻老师。走下三尺讲台,走出封闭的办公室,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到农家小院看看真实的生活,看看我们的学生们是如何生活的。搭起家校之间这座沟通的桥梁,建立起把家长会开到农家院这个平台后,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服务,我们这个团队也汲取了老百姓的智慧,感到了家长的重托,知道如何更好地教好他们的孩子。

这样的活动形式改变了以往家校沟通的粗放性,变“批评、训斥”为“表扬、鼓励”,变“泛泛而谈”为“有的放矢”,变“教师主讲”为“双向互动”,变“大锅饭”为“小炉灶”,变“教师家长高端论坛”为“学生参与和睦共处”。现在到学校找老师找领导的麻烦的家长少了,懂教育的多了,懂得感恩老师的多了,知晓教育法律法规的多了,遇到事能平心静气地和老师商讨解决办法,没有家长好意思和你拍桌子了,因为你到过他们家,你的好老百姓会记一辈子。

赠人玫瑰,我们也得到了花香。从2009年前每年都有家长对学校的投诉到2010年以来的零投诉,从最初的群众满意度74%到2014年的99.6%;从家长会到会率65%,到现在的100%,无声的数据是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认同、理解,更是我们工作的不竭动力。

每次离开依依不舍的家长们踏上规程时,满天的繁星照亮我们行进的路。那时我就想,每一颗星星都那么可爱,每一颗星星都是那么美丽,哪一颗都不能放弃。我们将在星星的微光里继续前行,定期为农村的老百姓送去他们期待的家庭教育盛宴。

链接:

不一样的家长会

1. 变“批评、训斥”为“表扬、鼓励”。不用固定的眼光、固定的模式评价考核学生;不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评价衡量学生。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展示给家长,将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希望的形式提出,让家长易于接受,看到希望,对自己的子女充满信心。

2. 变“泛泛而谈”为“有的放矢”。绝大多数家长是关心子女教育的,只是苦于没有正确的方法。我们举办“再忙也要顾孩子”、“再富也要穷孩子”、“向家庭延伸的教育”等专题讲座,根据学生实际向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方法培训辅导。

3. 变“教师主讲”为“双向互动”。穿针引线,搭建家长之间交流互动平台,给家长发表意见的时间,交流好的的教育方法及自己遇到的困惑。同在乡梓,认知相近,易于共鸣,更有参与感。家长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式,就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达到家校共育。

4. 变“大锅饭”为“小炉灶”。在家庭中召开家长会,温馨而又自然,家长彼此熟悉,交流起来宽松欢快。面对的人数少了,分配到每个人名下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家长和老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交流。

5. 变“教师家长高端论坛”为“学生参与和睦共处”。

家长会放在周末,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请每一位家长说出自己孩子的一个或几个优点,让各位家长一起来分享。大屏幕中放出《父亲》《烛光里的妈妈》等视频,让孩子体味亲情,体会感动,学会感恩,感悟父母的期盼和辛劳。

“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案例”案例2

梦在路上 (山东省青州市益都街道夏庄小学 刘菊香)

每个人都可以成就事业,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颗具有强大力量的种子,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你。记住: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你有能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安东尼·罗宾

安东尼·罗宾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无价之宝,那就是自己。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独一无二而欢呼雀跃。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决定了他如何看待别人,看待世界。一个珍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珍爱别人。然而,现实中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陷入自卑与自大的泥潭。对自己没有恰当的认知,当然也不会正确地看待世界与他人,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幸运的是,我走上了一条能让我心智成熟的道路,这条路让我逐渐学会了爱自己,进而学会了爱他人。

家庭教育—心灵成长的鸡汤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小孩儿。如果探求内心寻找那个小孩的话,我内心中的那个小孩儿是一个梳着羊角小辫儿,畏缩在大人的背后,用闪烁的目光和敏感的心在寻求成人肯定的小女孩儿。

爸爸给过这个小孩儿多多的温暖,爸爸的细致关怀更是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无惧无畏。而他严厉的体罚与怒其不争的目光,让我一度以为自己遗失了那份温暖。

幼年最初的记忆中没有妈妈,或许因为在1975年的那个冬天,妈妈因我的降生而血流不止,那个时候她年仅二十岁,心中的恐惧可想而知。是对妈妈的愧疚?还是因为在我出生之后仅一年半弟弟就出生了,而我还没有来得及跟妈妈建立好亲密的关系?

弟弟出生后,我从大娘那里感受到了什么是重男轻女。她从不正眼看我,也不抱我,面对弟弟时,她的脸笑成一朵花儿,有什么东西也是先尽着弟弟吃。就那样生活在弟弟光环笼罩下的我瑟缩着,努力做好,争取让爸爸妈妈多注意我一些。也许就因为这样让我内心总是处在一种饥渴与不满足的状态。

整个青少年时期,我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争取认同与尊重。偷拿爸妈的钱买了东西分给同学,争得大家的友谊;认真地学习,考出好的成绩,博得同学羡慕的眼光;疯狂地早恋,只不过是想在别人的关注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心灵满足,却并不珍惜那个给我温情的少年。

就这样,一个迷茫的孩子慢慢长高,心中的小孩儿却没有长大。进入青年期,我害怕内心的孤独,渴求异性关注的目光,不甘落在周围姐妹之后,恋爱了—发现老公心中似乎也有一个未长大的小孩儿。我们结婚了,却犹如两个小孩儿过家家般地一会儿好得如胶似漆,一会儿又闹到无法收拾,孩子也在这样的婚姻里倍受惊吓。

就在这跌宕起伏的婚姻里摇摇摆摆走到第七年的时候,“亲子共成长”工程起动了,我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了启动仪式大会。2006年底,那个长发挽起、一袭淡色裙装的金老师在台上声音哽咽地叙述自己从事家庭教育的经历时,台下的我已经是泪流满面。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可以让我破解心灵密码的舞台。从那时起,我开始了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老师告诉我,只有先让内心的小孩儿长大,锻造自己的心灵,让心智成熟起来,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因此,我把自己的心灵成长放在了第一位。在各种各样的培训中解剖自己,开放自我,哪怕隐私曝晒,体无完肤。在这个过程中,郑甲丽老师帮我抚平那陈年的伤害,罗华容老师告诉我“人可以带着自己的自卑前行”,高晶老师提醒我注意笔下的那个小女孩儿,金琰老师一次又一次打掉我的盔甲……

就这样行走在心灵成长的路上,行走在家庭教育探索的路上。我幸福地发现从事这项事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与丈夫、孩子及父母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我变成了丈夫心中的“小羔羊”,可人疼可人爱,成为父母的“开心果”,成为女儿温暖的“港湾”。只要我在,家里笑声不断,家庭关系越来越和谐。自己其实没有做什么,只是不再指责,不再抱怨,同样是那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提高了,就能把自己的幸福带给身边的人,自己的一点改变,带动了家庭的良性循环。我内心窃喜!也对“孩子的问题源于成人,成人的问题源于童年,童年的问题源自家庭”的断言有了最深刻的体会。

短短几年的时间,我的人生因这份事业而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逐渐丰盈圆润起来。我内心的小孩儿在慢慢长大,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无畏。我仿佛看见自己心灵的大树茂盛地成长,吐出新芽,抽出新枝,慢慢地开花、结果。我愿意在我自己长大成熟之后,用我鲜美的心灵之果抚慰那些饥渴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来体味我行走中的幸福。

学习,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行走在这条路上,让我获得了许多或雅或俗的绰号,如“书虫”、“精神病”、 “山能”……

读书成长于我而言是另一种幸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书虫”算是对我的一个美誉吧?这是那些熟悉我的人送的称呼。家里有一个硕大的书架,一堆堆、一摞摞的,到处都是书,随手拈起,伴着音乐与香茶,于静好的午后或安静的深夜,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实在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当然,大部分时间里读书也无须有这许多的要求,只要有书即可,静静地浏览,不强求自己从中获得多少,就顺其自然地,能留下多少就留下多少。近几年里,因为喜欢家庭教育与心理学,读书的面比原来专了一些,也精了一些,全身心扑在那些专业书籍上。很多人觉得专业书籍枯燥,我却如饮琼浆,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更新了我的思想,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准。我也试着把一本厚书读薄,领悟大师思想的精华,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那一本本的读书笔记记录了我读书学习的历程。犹如一个赶海的孩子,捡拾着前辈思想宝库的贝壳,并且期待自己厚积薄发的一天……

与“书虫”相比,“精神病”这一称呼多少有些刺耳了。2008年秋季,在青州市教研室扈培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干二十余人成立了青州市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志愿者协会,从此开始了几乎每周一次的沙龙活动,我当然是其中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精神病”雅号由此产生。别人不能理解的是,不为名不为利,搭上时间甚至金钱,这些人难道不是疯了吗?

然而,这其中的滋味岂是局外人可以体味的。在我们的沙龙活动进行到“80”次的时候,我曾经为此写了一篇题为《“80”与“精神病”》的文章,其中有两段是这样写的:

“我们每周聚在一起,学习、工作、讨论、谈心,倾诉心中的烦恼,渲泄不安的情绪。慢慢地,感觉自己心灵的门窗打开了,亮堂堂的,阴霾流走,阳光进来,倦怠不再,智慧满怀。我能看见自己那棵心灵的大树逐渐枝繁叶茂,它越来越强大了。

职业倦怠,Bye-bye;怨天尤人,Bye-bye;彷徨不安,Bye-bye;这个‘80’让我告别了多少烦恼,收获了多少欢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祝愿我们的协会沙龙活动还会有“100”次、“1000”次…祝愿能有更多的人走进这个集体,走出一个全新的人生!”

志愿者协会的沙龙活动是我成长的一块沃土,从中我汲取了很多成长的养料。机会从来都留给有准备的人。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我才得以顺利地与青州的十几位老师一起成为潍坊市“亲子共成长讲师团”成员,与另外三位同仁成为潍坊市“亲子共成长专家团培训班”成员,我们一起走上了一个更高更大的舞台。当我们一次次为专家的讲课而倾倒的同时,也希冀自己能站在讲坛上成为那个幸福的传播者。

我自费学习三级和二级心理咨询师,自费参加许多心理学的培训班,很多人不能理解,可我认为自己这么做值得。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成长的能量,其价值绝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现在我挂职于潍坊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跟随专家一起研发幸福教育课程,为“三人行”幸福教育实验班讲课,为潍坊市“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市级培训送家长课程示范课,参加每两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经常加班至深夜,空闲时间再读书充电,恨不得把一分钟当成十分钟来用,忙碌得非常充实。家教中心为所有挂职老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硕大的专业平台,我们在这个平台上迅速成长着、收获着……

有谁见过这么快乐富足的“精神病”?我愿做家庭教育事业里一个执着追求者,凭着这样的坚定,我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同行者会越来越多……

家庭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成长带动的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的评选中,我处在劣势,业绩打分处于下游,除非讲课分处于前列,否则不可能入围。由于我有心理学专业方面的厚实基础,能准确把握学生需求、灵活驾驭课堂、合理调控心态……这些正是我相对于其他单纯学科老师的强项。因此,参赛的过程中,我满怀自信、应付自如、让孩子们度过了快乐的四十分钟,顺利地成为一名省教学能手。由此,“山能”也成了我的别名,是那些爱护我的同仁们对我的认可,也是自己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标杆。

付出终有回报,从2006年的初识家庭教育的懵懂无知,到现在面对2000多家长信心满怀地做家庭教育的专场报告,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向前跨了一大步。沾沾自喜之余也告诫自己要静下心来,学习、思考、实践,这才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不二法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让我感觉最愉悦和幸福的是人们或感动、或开怀、或羞怯、或爽朗的笑容,为此我愿付出我所有的努力,让所有来到我身边的人们享受它,拥有它。

我相信每一个来到我这里求助的、每一个进入我们幸福课堂的成年人和孩子都是具足智慧的。我可以做些什么呢?应该是点拨,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蕴藏的成长的力量;应该是陪伴,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应该是支持,使他们具有面对与解决问题的勇气;应该是传播,

让他们听到更多春天的消息,期待幸福花开;应该是……

我做得并不多,却收获幸福满怀……

河南太康的家庭教育报告会结束后,家长们久久不肯离去,轮流等待咨询。最后一位家长看样子很想说些什么,最终却忍住了,只说:“您太累了,快坐下歇会儿吧!”羞怯的孩子送上一枝康乃馨,我抱住孩子亲了一下,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别过头去,乐坏了旁边的大人们。那开心开怀的笑容,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三人行”幸福班上留下了多少精彩的瞬间、动人的时刻……

“我最喜欢听‘三人行’老师说话。”这是幸福班孩子纯真的话语。孩子为什么喜欢听我们说话?我们给出的是欣赏、赞美与肯定呀!孩子是天生的智者,他们接收到了。

“父母怎么管,孩子就怎么变。”一位家长在《期待效应》的课程后,发出这样的感言。多么有哲理的一句话,可是这位家长的文化水平并不高,重要的在于她爱孩子,深刻地感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之深远。

……

走在这条路上,家长、孩子、老师,我们一起流泪、一起欢笑、一反思、一起成长,每个人都在走向人格完善,解读幸福的密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走在家庭教育事业路上的同仁们都在做着相同的事情:送出温暖,收获幸福!

我们将继续朝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进发,因为我们做的是朝阳般的事业,这事业必将像太阳般冉冉升起,照亮所有人前行的道路,温暖所有人的心灵,我们相信!

相关栏目:『征文征稿
Invitation:ISQPE Questionnaire Survey 2024 to 2025 2024-01-20 [1472]
2024年国际华人体育与健康学会年会研究摘要征集通知 2023-10-05 [4966]
2023年全球华人慈善研究国际研讨会(12/15-16) 2023-09-23 [5105]
复旦-UCSD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焦点”征文比赛正式开启 2023-02-24 [994]
2023年加州教师协会:Call for Presenters 2023-02-10 [537]
第30屆環太平洋管理國際研討會 徵文和邀請通知 2023-01-05 [2343]
2023年国际华人体育与健康学会年会(网上视频平台) 2022-11-04 [1772]
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会征文通知 2022-08-20 [1089]
中国长三角(江苏)— 新加坡产业创新合作计划首轮合作项目联合征集 2022-05-16 [979]
Call for Proposals for JMM 2023 Panels, Workshops, Events & Professional Enhancement Programs 2022-04-29 [105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