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微信绑架:我们正被手机禁锢在信息孤岛上
微信绑架:我们正被手机禁锢在信息孤岛上
作者:傅达林 | 2015/7/24 11:45:15 | 浏览:1718 | 评论:0

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网络时代,当熟悉的人坐在一起想要交流时,彼此分享的却是一些雷同的信息源和知识集,产生的是“1+1=1”的信息停滞效果。当大家知道的一样多,也就意味着大家知道的一样少。

微信绑架:我们正被手机禁锢在信息孤岛上


  在手机微信里,我被莫名地拉进了各种名目的朋友圈,看看每天不同的圈里讨论的却是同样的话题,总会生出许多滑稽感出来。想退出或删除,又怕伤了朋友的面子,看着每天同样的信息不断“刷屏”耗费自己的流量,着实有些心疼。及至最近读到《别被朋友圈拉低了智商》的文章,心有戚戚焉,遂也产生了“退朋友圈保智商”的心思。

  我从农村到城里上大学的时代,正是中国互联网开始崛起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陶醉在互联网所营造的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信息世界里,并乐此不彼地继续开发能够分享更多信息的新技术平台。到如今,只要拥有一部4G手机,哪怕是漂流孤岛的鲁滨逊都不会再感到孤寂,而会与闹市中的人们一样,时刻都能感受到“世界尽在掌握之中”。

  对信息的掌控欲望无止境。自互联网产生以来,兴奋的人们看到其海量信息所蕴藏的巨大价值,产生了一波又一波信息开发的商业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媒体式微了,主编和记者们转型了,人们阅读新闻的方式也革了新闻产生机制的命。一些被广泛传播的新闻,甚至不用再依赖于记者卧底暗访三个月,坐在家里上网查资料就能炮制出大量的网络头条,纸媒则可以直接从网络新闻中“转手”过来。新闻信息的产生机制完全改变了,其中的事实求证、专业分析开始变得不重要,一切旨在追求阅读量。阅读量就代表着影响力。

  在这样的信息模式下,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注定逃不了被“忽悠”的命运。从各种缺乏科学依据的伪知识,到带着反智识主义的假提示,从毫无出处的趣闻轶事,到精心炮制的谣言或商业策划,带有公共性质的新闻和知识被铺上一层厚厚的商业帷幕,有的直接在阅读提示中植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广告。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是假新闻假信息,当反复被朋友圈传送后,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相信。久而久之,这种信息供给模式,就会慢慢消磨掉我们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判断力,以及人的天性中那份求真的优良品质。

  更严重的情况还不止于此。即便在新闻道德和新闻法治的规制下,新闻信息机制能够自我矫正,以适应人类清醒过后的求真诉求。我们依然正在陷入另一种危机:从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到私人微信朋友圈,再到各大追赶网络的纸媒,新闻信息几乎全面雷同。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这些不断开发出来的信息技术平台,真的是在扩大人类的信息获有量吗?它们实现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了吗?对此我深表怀疑。

  海量的网络信息无法直接满足客户需求,只能依赖操控手分拣出来,这种日常基本新闻信息的呈现并不分层,难以实现与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知识渊源的人的个别化交流。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除了专业性的学术活动外,生活中的阅读与接受,只能受网络信息提供者和挑选者规制。他们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等技术手段,塑造了信息的格式化供给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我和八岁的女儿阅读一样的信息知识,格式化的“浅阅读”甚至消解了人们对实体书店的心理依赖。黑暗里,那些曾经指引我们前行的书店灯光不在了,人们纷纷打开手机,将彼此禁锢在同一座信息孤岛之上,沦为网络信息世界里新的“鲁滨逊”。

  现有的网络信息供给模式,最致命的影响是损害了信息的多样性。当所有人浏览同一则新闻,当朋友圈都在刷屏同一个信息,当地铁上彼此陌生的人盯住手机却在分享同样的素材,当整天大家讨论的话题早已被规设好了,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是减少了还是增多了呢?我们所关注的视野领域是缩减了还是拓展了呢?我们讨论的公共话题价值是更局限了还是更有普遍性了呢?常识告诉我们:当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同样的问题,这个如此丰富的社会所提出的那么多问题就可能会被屏蔽,而它们同样是这个社会存在的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部分。

  终有那么一天,人们会很怀念读报纸的时代。当不同的人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阅读不同的报纸、杂志和书籍,人们在一起讨论交流带来的是“1+1>2”的信息增值效果,信息交流产生了价值,拓展了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拥有量,也由此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欲望。相反,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网络时代,当熟悉的人坐在一起想要交流时,彼此分享的却是一些雷同的信息源和知识集,产生的是“1+1=1”的信息停滞效果。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失去了相互交流的欲望。往深里说,不同的信息供给模式将产生不同的人际交往空间,最终塑造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构。

  人是一种爱学习的动物。但当大家知道的一样多,也就意味着大家知道的一样少。我不希望那一天真的到来,但为了防止那一天的到来,我们就必须在当下作出一些改变。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 2024-11-06 [296]
破“四唯”、“五唯”后,评职称变简单了吗? 2024-11-06 [274]
新中国75年出国留学大事记(1949年-2024年) 2024-10-06 [916]
现存的国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歪风邪气有哪些? 2024-09-22 [302]
35岁副教授:科研没劲,不如当官 2024-08-27 [529]
被“双开”的李佩霞, 揭开了女官员群体的一个内幕 2024-08-25 [488]
中国最早的人是谁?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其实都不是!因为专家说...! 2024-08-20 [625]
大学生最佳就业城市排行榜出炉,杭州排第三,南京排第八,第一名真的实至名归! 2024-08-21 [609]
被官媒点名批评的4所大学,毕业证形同废纸,每年大量学生被坑! 2024-08-18 [288]
高校每次改革从不触碰行政人员,只拿教师开刀! 2024-08-18 [30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