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大概是开会最频繁的领导机构。去年年初,深改组开始正式运作,一年之内开了八次会,每次会议上都会推出一批改革方案。今年前八个月,又总共开了七次会议。
频繁开会,意味着研究问题很多,提出的改革方案也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估与推进也更为有力。如果要从这些会议上提炼出一些最核心的关键词,大概首当其冲的就是“利益调整”。在前几天召开的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
利益调整为什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位置如此重要呢?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利益格局调整到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人民福祉、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局面上来。其二,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是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啃的都是硬骨头,触动的也是最难触动的利益,因而也最有可能引发反弹。如果对利益调整的结果预估不足,很可能导致改革停滞乃至开倒车。在深改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对此要有“足够思想准备”。这说明,从深化改革启动伊始,中央就对利益调整的严峻性做了充分评估,后来的历次深改组会议上也多次提及。比如,在第十二次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就敲打说,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
利益调整是改革绕不开的坎,但是,触及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那该怎么办呢?早在2013年7月,习近平就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时看这番话,还很难咂摸出味道来。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就不难意识到,习近平早就在思考和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课题,而一场比触及灵魂还要深刻的利益大调整也已经箭在弦上。
更大的政治勇气是什么呢?就是要有担当精神,不能害怕政治风险,要敢啃硬骨头。凡是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坚定不移地干。从一年多来的改革推进看,很多“看准了的事情”,都已经变成具体的改革方案,并落实到了行动之中,比如影响最为深远的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又比如动静最大的司法体制改革。不能说没有阻力和反弹,但显然并未影响改革大局。
关于突破利益藩篱的政治智慧,并没有太多具体描述,但从领导人讲话和一些具体做法上,仍可以看出某些端倪。
首先,必须注意到反腐败斗争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很可能就是从反腐败开始的。反腐和改革有一种内在的同质性,都是要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都是要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反腐败能够有效清除改革阻力,深化改革又能反过来推动反腐败斗争。观察这两年来的政经走向,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迹象,凡是利益固化严重的领域和地域,都是反腐败的主战场。让反腐败成为护航改革的尖兵,就体现出很高明的政治智慧。
此外,李克强提出用增量来带动和理顺利益关系,就是利益调整讲究策略方法的表现。改革总会让部分人利益受损,但如果改革能够获得更大红利,就可以通过公平有效的机制对受损者加以弥补,从而减小改革阻力。尤其是,改革如果让弱势群体的利益受损,就更需要通过多次分配和社会保障来予以调节。
改革并不总是指向利益集团,也可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方面,习近平有个提法叫“获得感”。他说,要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他还有另一个提法,叫“有事好商量”。就是说,只要是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人民意见,做到广泛商量。用“商量”的方式推进改革,就可以避免因抛弃感、丧失感而导致社会焦虑。
在具体做法上,中央强调要通盘评估改革方案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对不同层面的利益进行统筹。通盘评估、统筹安排,实际上就是顶层设计,是有别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是要探索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新平衡,是要寻找不同社会群体的最大公约数。也只有立足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基础之上,改革才不至于走偏,利益调整才能得到拥护。
深水区的改革,不会是无痛的改革。从一年多来的改革实践看,已经有一些群体因为利益触动而感受到了痛楚。改革在推进,但并非所有的人都看到了改革的含金量。在这样的攻坚时刻,习近平和中央深改组一再提到正确看待利益调整,绝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弹琴的人意在言外,听者也应该闻弦歌而知雅意。那些执迷于既得利益而不知进退的人,将要被触动的想必不会只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