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王文访美手记:中美会有大冲突吗? 中国会成为美国的全球合伙人吗?
王文访美手记:中美会有大冲突吗? 中国会成为美国的全球合伙人吗?
2015/9/19 13:58:10 | 浏览:2655 | 评论:0

王文访美手记:中美会有大冲突吗? 中国会成为美国的全球合伙人吗?

中美会有大冲突吗?

  编者按 2015年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将对美国进行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国事访问,被不少国际舆论视为是自邓小平1979年访美以来中国领导人最重要的对美访问。两国社会都对此给予了较高期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恰逢当下在美国。他将独家撰写专栏,评析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北京时间20:30  晴  

  记于UA808航班21J座位

  美联航的飞机与国航北京出发到美国的航班并没有太多不一样,除了黄皮肤的空姐换了白皮肤的空姨、空叔之外。不过,他们照例会殷勤地用汉语说“你好”,对中国人很热情,也愿意开中国人的玩笑。

  整场飞机是满员,座无虚席。过去10年,我去了数次美国,印象较深刻的感受是,越来越满员,且去美国的航班中,中国人越来越多;回北京的航班中,美国人越来越多。每年两国航班往来均呈两位数的增长,2014年约600万人次,平均每天约1.6万人次,两国之间也有50多趟航班,不满员才怪呢?

  “满员”代表着两国互相交织的嵌入程度。有人揣测,中美有可能冷战!显然这个判断“杞人忧天”的成分更多一些。要有冷战,至少这600万人次肯定不答应。

  不要小瞧这600万,这里大多数是两国的精英层。以这次习主席访美为例,过去几月来,两国数以万计的外交官、智库学者、商人、媒体人、NGO代表到对方国家,或相互沟通、或转递信息、或营造氛围、或协商分歧。很显然,双方都已关注到了舆论中的一些杂音,尤其来自美国,一些美国舆论抱怨中国商业环境、批评中国即将出台《非政府组织法》草案、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感到焦虑、有的还炒作南海形势等等,都希望向对方解释或沟通一些什么真实的信息。

  一些人对中美关系前景充满担忧。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低阶次的矛盾”出现恰恰表明中美关系的稳定与进步。相比过去20年来,在两国高层互访或高级别对话之前,美国舆论动辄以中国政治制度和人权说事,渲染中国军力的威胁,或揣摩中国体制的崩溃,当前美国舆论所关注的话题显然更加务实、更加趋于具体事务化。

  这说明,经历了35年的发展,中美关系已逐渐解决了那些战略层面的“高阶次矛盾”。中国舆论反复强调,中国不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愿意做目前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中国不排斥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存在。而美国官方也多次宣称,美国欢迎中国崛起,不会寻求颠覆中共现政权的行动。这些声明不是随口说说的辞令,而是两国对全球形势与彼此战略关系的慎重考量。

  尽管仍有声音担心,中美关系不能排除像美苏那样兵戎相见、剑拔弩张危机的可能性,但双方的决策层都已充分意识到那种风险的危害性与灾难性。很显然,冷战结束25年后的中美关系,已经呈现了全面走出冷战阴影的曙光。这些重大的积极进展,是当前那些具体事务上的分歧所颠覆不了的。

  中美两国之间近百个各层级的对话机制,都在极力避免冷战可能性的出现,甚至连任何冷战的小苗头都要在第一时间掐灭。国际关系现实主义“零和博弈”的理论假设在中美大局面前,越来越显得失效,相反,5000亿美元级的经贸压舱石、600万人次的年均人员往来、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资金流,让以相互依存为主要推导逻辑的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变得很有解释力。

  未来的世界历史学家在描述当下中美关系的诸多矛盾时,或许都会为这个时代的中美决策者点赞。他们要书写的不再是20世纪上半叶两场惨绝人寰世界大战“极端年代”,也不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相互确保摧毁”的呛鼻火药味,而是要刻画两国精英层耐心地、小心翼翼地对一些定时炸弹引线的拆解,对有可能陷入的雷区的清扫。

  两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宣称以“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内涵,建设划时代意义的新型大国关系。现在看来,至少前两个词组已经具有了相当厚重的再保证。至于如何相互尊重,如何在一些具体议题上实现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沟通、磨合与协商。

  从这个角度看,一些美国舆论趁机发难,对中国施压,以解决具体议题,本身就是对大国战略互动的歪曲与误判,更是对国事访问的矮化与短视。这些杂音充其量是美国部分人士对中国的“小算盘”,根本阻止不了中美两国有识之士的“大买卖”。

  事实上,已有不少美国精英私下透露,奥巴马内心比中方更希望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能获得成功。因为这将是奥巴马卸任总统前与中国领导人相处最长久的一次重要会见,与他的外交遗产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在许多全球议题上,如伊朗、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上,美国对中国的倚重远比上述分歧更紧迫。

  这些天,微信里有一篇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的文章转得很广,标题是《2015年下半年中美会有冲突》。一看就觉得带着“标题党”的成分。两周前,刚与阎教授开过内部会,他的意思是,冷战不可能发生,但摩擦会常有。当然,如果部分媒体把一些具体的“摩擦”也视为“冲突”的话,那“冲突”实在是不足以令人恐慌。

  由此看,中国人对美国应有更大的心理优势和自信心。我们应当坚信过去30多年的对美外交取得的重大进展,坚信当前中美大局的稳固性与广泛性,坚信未来中美两国的发展定能走出“修昔底德陷阱”。这才是中国外交应有的大国心态。

中国会成为美国的全球合伙人吗?

王文访美手记:中美会有大冲突吗? 中国会成为美国的全球合伙人吗?
与美国智库学者交流,王文右侧为G2概念提出者伯格斯滕

  “还坚持您的G2(中美两国集团)概念吗?”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我问坐在右手边的伯格斯滕。他解释了许多话,结论是,他仍然坚持2008年时提出的那个震惊全球的G2概念。但坐在左手边的拉迪则保持缄默。全球最著名国际经济研究智库的两位“头牌”高级研究员对中美关系的定位看上去相当微妙。

  差不多10年前,还有一个定位名词也很重要:利益攸关方。那是佐利克提的,这位后来还担任过世界银行行长,时任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的他希望用公司股票分红的原理来讲述中美对共同利益的承担。这两个词组都把中国放在相对平等的地位,但多少绑定、固化了中国相对于美国的身份定位。

  这次我在华盛顿拜访了一二十位著名智库学者与官员,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各异,但共识是,希望中国能真正成为美国的“全球合伙人”。

  但怎样的“合伙人”,他们谁都说不清。

  显然,美国想明确对华定位,但跟不上中国的变化,这正是美国人的焦虑与纠结之处。一般而言,美国人的思维逻辑是,先定位,然后再互动,是敌人或朋友?是左派还是右派?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在他们的概念里,定位清了,后面事情就会好办一些。所以,这些年来,美国始终有着至今还未有明确答案的困惑:中国是谁?中国会怎样发展?中国未来会对美国如何?

  在美国眼里,中国是有史以来国家综合实力最逼近、且GDP超越美国几成定局的崛起大国。苏联鼎盛时期的工业生产总值仅为美国70%,早在1980年代中期,美国就已找到对付苏联的办法,但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超过美国了,美国却无计可施。日本一度叫嚷“买下美国”,以示“日本第一”的雄心,但1985年“广场协定”一招,即让日本陷入“平成萧条10年”、“平成萧条20年”、“平成萧条30年”......

  在美国眼里,中国是善于与全球超级大国迂回博弈的全球大国。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美国意识形态外交霸权,受到了以改革不止为经济逻辑、以选贤任能为政治逻辑的中国发展模式的挑战;以管控全球16个交道要冲为基石、拥有600多个军事基地的美国军事霸权,受到了中国在外建海港、高铁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压力;以主导国际金融运行秩序为基础的美元霸权,在人民币加速之势下也受到了撼动。当然,博弈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且有时悄然无息,这正是中国的高明之处。

  所以,在美国眼里,中国还是最令美国无法痛下“遏制”决心的外交大国。美国对华军事领域的“拳击”姿态,往往遇到中国“太极”般的回应。中国外交资源以第三世界为基本盘、以第二世界为拓展区,还深入第一世界内部,以5500亿美元经贸往来,拉拢住了美国商界、企业界的主流。中美已同时在意识形态、军事安全和金融货币等三个领域展开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范围、立体化的大国博弈,尤其是2015年开始,“一带一路”倡仪的各大项目与规划逐渐进入实施期和推广期。

  未来,人们再回顾1500年以来大国博弈史时,恐怕没有一对守成霸权大国与新兴崛起大国之争的博弈,像中美博弈那样富有观感,那么精彩。中美在全球各个点、线、面上进行空前的政策接触与利益触碰,但至今保持着和平与相对友好之态,且没有任何恶化为“冷战”的迹象,这无疑是大国关系致力于走出历史旧逻辑的“奇迹”前夜,而习近平主席访美恰恰是对这种状态的重大再确认,可谓意义深远,也是对两国具体战略执行团队智慧的巨大考验。

  过去,美国人常笑中国外交:“你们的盟友没我们多。”听了这句话很多年,我终于找到了有效的反驳:“虽然中国盟友没有美国的多,但敌人也没有像美国那么多哦。”每说起这句话,美国人的傲气通常会折损一半。很明显,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对自身政治体制和外交优势越来越不自信,再也没有底气对中国体制与社会发展道路颐指气使。

  所以,以商业见长的美国人,再以类似公司股权式的用词定义中国身份时,中国能够回应的或许更多。如果美国真要把中国当成全球合伙人,那中国的估值恐怕不能低估。

  第一,中国是一个懂得与人分利的全球合伙人。中国不愿意接受G2,是不想仅与美国分享全球治理的“特权”。但中国对G20很热衷,因为占据全球GDP总量80%的20个大国的智慧,比中美两国对全球治理更有代表性。

  第二,中国是一个善于包容他人的全球合伙人。中国在坚守本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保持对美国的开放度与政策弹性,将一些争执聚焦点转变成共同利益点。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在巴基斯坦已投入多个项目,而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在巴也有投入,中美在巴基斯坦的战略博弈,正在渐渐转化为两国对反恐、安全等议题上的共进、共荣与共生式的合作。

  第三,中国是一个避免与人撕破脸皮的全球合伙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利益分歧是大国中最复杂的,但过去30年,中国是唯一没有对外发动战争、与邻居彻底撕破脸皮的大国。多数情况,中国都做到了“吵归吵、生意照做”的姿态,这应算难得的涵养。

  第四,中国是一个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全球合作人。目前看来,中国是有足够的战略耐心与战略毅力。中国已确定2021年、2049年两个“百年目标”,着眼于长远复兴,逐步推行中国战略,非但不急于、也不愿意与美国争霸,还包容与融合了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参与与支持,这是很有难度的“合伙人”艺术。

  在华盛顿两天了,我拿着这几条,常调侃美国智库同行:“您说,这样的全球合伙人得值得多少股份啊?”

中国不是东郭,美国不是狼


王文访美手记:中美会有大冲突吗? 中国会成为美国的全球合伙人吗?
应正确对待美国舆论的多元性

  在纽约彭博社大楼高层会议室,鸟瞰整个纽约市貌,与一些研究中美经济、贸易的美国专家、一线市场分析人士交流后,我的心情明显比在华盛顿时好很多。

  在华盛顿三天,拜访了近10家著名智库,几乎每天都在争辩、甚至是争执,那些被政治氛围和利益集团所围困的美国智库,张嘴就是挑逗一些相较大国战略而言的细小议题,如中国通过网络盗窃美国知识产权、中国在南海上太强硬、中国的商业环境变坏等等,以至于9月16日中午在商业圆桌会上奥巴马总统对华的表态相当强硬,这明显不利于营造完美的国事访问氛围。

  面对那些华盛顿智库界所谓“公众很关注,华盛顿必须借这次习主席访问解决具体问题”的陈辞烂调,我不止一次地回应:有些具体问题根本就是子虚乌,而且现在两国也不缺乏逐渐解决那些议题的渠道,领导人的国事访问要谈的是战略大问题,为什么要沦入那些细枝末节呢?

  那时,我内心甚至有一些愤怒:当初你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的那个低姿态呢?“同舟共济”的话你们忘了?你们是狼吗?中国被愚弄成“东郭”了?

  直到一位美国前高官对我说了悄悄话,我才有些恍然。他说:“那些肆无忌惮的声音只是美国公众舆论的一部分,却被放大进而绑架了美国高阶政治(high politics),甚至正在形成对美国的中国政策的压力与冲击。

  然而,在纽约那些真正做实务、实实在在从与中国交往中得到利益的美国金融圈、贸易圈的人眼里,完全是另一个逻辑。他们在反思,美国为什么不加入亚投行?为什么不让中国加入TPP?他们还在自我批判,美国的投资环境远不如中国开放,美国政客夸大了那些支流问题,等等。

  在午餐会上,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更是当着我们30多个参会者的面,歌唱中国,讲述中国对美国、对世界的重要性,还阐述为什么捐了3亿美金给清华大学,以新世纪的方式教育下一代民众,云云。这些叙述多少让人感慨,做生意的怎么想得比搞政治的还要长远和务实?

  几天来,穿梭于美国两个重要城市,我真实感受到国际政治理论中“美国有N个”的认知。“华盛顿的美国”和“纽约的美国”是不一样的,“舆论中的美国”和“现实中的美国”也是不一样的。

  “华盛顿的美国”更讲政治正确,“纽约的美国”更讲利益正确;“舆论上的美国”常纠缠一些负面的议题,诚如他们对本国政府的一贯批判与斗争态度一样,而“现实中的美国”的真实民意,并非像舆论所传言的那么糟糕。据芝加哥全球事务理事会今年6月的民意调查,67%的美国民众主张对华进行“友好合作和接触”,仅有29%的美国民众主张应“制约”中国崛起。

  由此看,与其说目前中美关系的气氛不好,或者说两国政治关系正在呈现逆转之势,不如说美国少数政治精英或利益集团的一小撮人内心存在的心理阴影和利益动机在作梗,像是唐吉诃德斗风车,硬要塑造一个中国影子,并装着与“中国影子”斗。换句话说,目前的中美关系,并没有呈现政治危机,而只是美国舆情在特定时间点的状态。

  当然,说远一点,美国决策层目前缺乏的是有责任感的政治精英,以及在对华政策上敢于与舆论周旋的高明团队。当年尼克松骨子里很反华,冷战氛围更差,美国政府尚且能够绕开舆论,主动构建中美元首会晤的良好基础,创造了美国总统首次访问新中国的纪录,开始了新的世界历史进程。现在的美国政治精英,缺的不是管控中美舆情危机的能力,而是足够的战略勇气,去积极塑造未来相当长时间的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关系的舆论氛围。

  所以,对中国而言,现在恐怕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战略毅力,去影响和塑造“华盛顿的美国政治精英”的责任感,让他们认真判断国际时局,从内心深处主动调适对华态度。美国精英需要知道,中国已经是全球大国,不是美国舆论吼两声就能吓倒的小国。营造好的中美关系,不只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美国的利益。通过一些小伎俩,很有可能是因小失大,捡了芝麻扔了西瓜。对此,美国政治精英应该有气魄,主动引导美国对华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中国而言,还要与“纽约的美国”建立利益统一战线,让“华盛顿的美国政治精英”敢于面对一些基本的事实。这包括:今年初,美国劝说西方各国拒绝加入亚投行,是一记相当恶意、且损人最终损己的“臭招”。作为二战盟友,美国总统不愿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甚至连高级代表也没有派,这更暴露了美国的小家子气。美国需要知道,对华释放善意,不只是体现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气量,更重要的是,是提升与保障美国根本利益的最佳途径。

  对中国而言,还要慢慢教会“华盛顿政治精英”学会客观地看待中国对美国的贡献,以及发展中美关系对美国实际利益的推动。“中国来了”不是威胁,而是利益与合作。近年来,已破产、败落多年的“汽车城”底特律重现生机,原因就在于中国企业持续不断的投资。正如王毅外长最近所说的,未来五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将达到200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了4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崛起的中国不只是为美国带来投资,更重要的是,成为美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坚定支持者、改革者。中美关系有太多超越那些具体议题的全球事务与合作空间,如反恐、气候变化、国际安全、经济持续增长、国际互联网安全等等。

  相比于中美稳定发展对全球利益、人类利益的重要性,当下美国舆论所炒作的中美难题,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一些美国政治精英并没有那么长远的历史责任感与未来使命感,也忘记了半个世纪前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教授的教诲:“美国人若是不能认识中国――她的历史、她的道德、政治与哲学传统,势必会造成美国错误的决策,也会影响了国际安定。”

  幸好,在纽约的商业精英更能左右美国的未来,正如他们过去30多年主导着中美合作,并让双方都得益一样。

  果然,最新的商业好消息很多。9月16日,美国94位CEO联名呼吁“习奥会”重点讨论《双边投资协定》(BIT),共同提升合作的利益。现在双方相互投资均只占本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左右,这是相当不正常的现象,也正是两国合作的巨大潜力所在。

  9月17日,美国全国商会会长多诺霍、史尼泽钢铁公司总裁伦德格伦、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布鲁金斯学会主席桑顿等代表在北京出席第七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当着习近平主席的面表示,美国各界热烈欢迎并期待着习近平主席即将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

  同日,三项中美实质性经济合作的重要成果公布:一是中美合作在美国西部建全长370公里的高铁,2016年秋季开工;二是中美合作共同开发的非洲清洁能源项目;三是由中美企业共同投资设立的建筑节能基金项目。

  看来,“东郭先生与狼”故事并没有重演,美国不是狼,中国不是东郭。这个观点只有长远眼光的人才能承认,也只有用战略逻辑的视角才能深切理解。 

美国对中国的焦虑感来自哪里


王文访美手记:中美会有大冲突吗? 中国会成为美国的全球合伙人吗?
美国的焦虑主要来自精英层

  在华盛顿与纽约的一周多,真可谓是密集走访与高频调研。我差不多见了近10位政要名流,如基辛格等;参与了近20场闭门会面或研讨,场场都是坦率交流,争论不断;接触了近30家美国智库相关负责人,几乎囊括所有美国一流智库;前前后后与100多人交谈寒暄,包括一些平民老百姓。总的感觉是,对中国印象和中美关系的未来,美国民众比精英更积极,社会真实想法比媒体舆论表达更正面,美国政要名流比执行机构的考虑更长远。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感主要来自于精英层。对美国普通老百姓,中国崛起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创造大量美国人就业的投资,以及赴美留学及留美工作的华人贡献。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老百姓是能感受到的。大凡提到中国,都会大谈“很好”、“不错的国家”等等。

  相比之下,精英们的价值理念感更重,对国家荣誉的关切更深,因此也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对美国全球地位的冲击显得难以接受,对中国国内举措的联想度更大,对一些舆论事件的反应更敏感,对旧有中国认识也更难以更新。久而久之,在美国媒体的“宣传”下,美国精英形成了对“中国问题”的高度共识,而美国政府时常对舆论“迁就”,也使媒体、精英、政府之间形成了应对中国策略上“权贵共谋”。

  尤其在华盛顿,大多数智库学者和媒体精英在几个重大关切上的口径都出奇一致:1)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做不到“相互尊重”那一条,因为美国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国的政权架构;2)中国网络攻击是政府纵容的,可视为对美国的攻击;3)中国即将通过的NGO法律是对美国社会组织不友好,是中国“不开放”的重要标志;4)中国经济下行带来了商业环境变差,美国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5)中国在南海建礁,是想把美国赶出东亚;6)两国投资协定,中国负面清单太多,要价太高,等等。在这些逻辑的笼罩下,有的美国精英放下狠话,要在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做点什么云云。

  我几乎天天在反驳,并告诫对方要“以中美大局为重”,陈列各种具体论据。虽收到一些效果,对方会很感叹“受到启发”、“从未听到过这些信息”云云,但要彻底改观对中国的陈见,恐怕还很难。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高访不仅是如王毅外长在两天前讲话中所强调的“增信释疑之旅”、“聚焦合作之旅”、“面向人民之旅”和“开创未来之旅”,更重要的,还是折射中国决策层的“胆识作为之旅”。在如此负面的舆论氛围下的高访,多少有点“入虎穴”的果敢与魄力。

  很明显,前面四个定位体现的是中国对两个大国关系的战略认知,而后面一点考验的则是中国外事团队的执行力、谈判力和整体协调能力。

  回想1944年夏季,美国与苏联还能同仇敌忾,但1946年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报”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接着丘吉尔“铁幕演说”事件的发生,不到两年,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兵戎相见。关于冷战源起的分析汗牛充栋,但国际关系与历史学的大量研究已证明,经济相互信赖、人员往来频繁是大国合作的基础,但真正防止大国关系下滑的关键,在于具体事件的分歧管控和危机应对。

  虽然中美关系陷入1947年美苏冷战的可能性很小,但两国外交界、智库界及精英层带领两国走出“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有一战”历史旧逻辑的任务却很重。

  从这点看,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美国,如果能够在战略上稳定和升级中美关系,那么,意义或许真能被拔高到塑造21世纪大国关系史的高度,更丝毫不亚于1979年邓小平访美的历史韵味。

  对于两国老百姓和大多数精英层来看,除了看新闻、上网发感叹外,只能静静地观察GDP和军费开支总和均占全球总量36%的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在杯觥交错中化解矛盾之态,甚至期待古人所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势。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国际政治感兴趣者,不妨就在四个方面体会这次高访是否精彩纷呈:

  一是看表态。“新型大国关系”是由中国领导人率先抛出的全新国际关系概念,主要内涵包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近年来,美国精英对这个概念的热度下降,对如何“相互尊重”也环顾而言他。在此次高访中,中国方面一定还会再谈,而奥巴马如何接茬,表态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了两个大国相互信任水平的提升。

  二是看举措。两国在网络、投资、南海等领域的分歧是否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实现有效管控?特别是网络上能否实现像1960年代美苏就核武器谈判那样的网络武器协议?两国还能在诸如能源、人文、环境、航空、气变、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哪些新的合作协议实现?尤其是在一些热点和国际焦点上还能出台哪些协调与合作,是否会有像去年奥巴马总统到中国出席APEC峰会与习近平主席“瀛台夜话”后,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达成诸如“十年签证”那样的“惊喜”,也很值得期待。

  三是看项目。商务合作是大国互动的基础。近些天在网络上热传“15+15”豪华企业家对话阵容,中方更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首次组团随领导人出访。因此,第一站西雅图,习近平主席与工商界领袖、公众代表交流,并拜访微软与比尔·盖茨交谈,是否会在互联网产业项目及其相关的网络安全发展等方面开展两国新业务、新投资,是相当值得期待的。一些诸如在美国建高铁等的超大项目,更会鼓舞人心。

  四是看行动。当年邓小平在得克萨斯州戴牛仔帽的图片令美国人印象深刻,也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图片。相信这次中国外事团队也一定会设计出相关别出心裁的细节,让中国领导人的形象更亲民,更能拉近与美国公众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呢?几天后就知道了。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0]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6]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6]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1]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6]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3]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0]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6]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