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子在全球貨幣政策決策層佔據越來越多重要席位,MIT的校產基金業績也力壓傳統強手耶魯與哈佛大學。
截至今年6月30日的一年內,MIT校產基金的年度回報率達到13.2%,耶魯和哈佛大學的捐贈基金回報分別為11.5%和5.8%。大學捐贈基金研究機構Charles A. Skorina & Co.的資料顯示,過去十年,MIT捐贈基金的平均年度回報為10.5%,耶魯與哈佛的基金分別為10%和7.6%。
不過,MIT的基金能取得如此成績還得感謝耶魯大學。因為MIT基金的管理者是耶魯畢業生亞歷山德(Seth Alexander)。亞歷山德青出於藍,在2006年掌管MIT校產基金之前,曾負責打理耶魯大學的校產基金。
領導MIT校產基金十年來,亞歷山德將讓基金規模由84億元增至135億元,增幅高達60%,規模目前全球排名第六,前兩名分別是375億元的哈佛大學和256億元的耶魯大學。
亞歷山德運用非傳統策略,青睞的不是股票和債券這類傳統投資,而是避險基金和私募基金。他強調,要尋找那些符合總體經濟趨勢的基金。他的下屬不像是某個行業的專才,倒更像通才。這也是耶魯大學校產基金的一種特質。
無論是經濟學術界還是全球貨幣政策決策層,MIT學派都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從IMF、世界銀行到美國、歐盟、英國、印度等國的央行和政府,都有一些MIT的畢業生或者曾在MIF執教的學者身居要職,例如擁有MIT博士學位的前聯準會主席伯南基和現任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