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人在海外创业就业
关键字  范围   
 
刘世锦:“互联网+”的环境中,创新是规划不了的!
刘世锦:“互联网+”的环境中,创新是规划不了的!
2015/11/3 3:07:11 | 浏览:1360 | 评论:0

刘世锦:“互联网+”的环境中,创新是规划不了的!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琢磨“互联网+”,企业、专家乃至普通民众纷纷加入了这一热词的讨论,“互联网+”已经从行业热词正式升级为全民热词。但是,热闹过后,能够留下什么?它背后的真问题究竟是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清楚的,而这恰恰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互联网+”能解决什么问题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一种创造和拓展。这样的拓展,能够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是提高信息密度。过去我们的生活信息密度是不高的。比如大家聚到一起开会,这事放到几十年前,电话通知都不见得方便。但是现在,如果一个人没有手机,大家都会认为他很奇怪。如今人们拿着手机,无论在哪里,随时都能够互相联系,这就是信息的密度在增加。

  其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意即某信息某人知道,但其他人不一定知道。这样的话,掌握信息的人就会有一种优势,或者说可以在交易中开出更高的价格,甚至可以去欺骗对方。现在很多体制、机制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促进线上信息和线下资源的整合。就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来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打车软件是个典型案例。最近出租车的问题备受关注,如美国的Uber,国内的滴滴、快的。过去我们在路上见到出租车,招个手互相就联系上了,可以打到这部车。现在可以在室内,通过手机客户端,了解到附近有多少可提供服务的车;同时,司机在车上也能知道,有多少位客人有打车需求。跟以前比,沟通的渠道和密度大大增加。在信息密度增加后,实现两两相配,高效解决了资源配置的问题,并且其可行性也大大提升。

  这说明,“互联网+”,不论是+制造业,或者+其他,解决的实际上是资源配置问题。“互联网+”将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并提高配置效率。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互联网+”才有生命力。因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物流、信息流或者资金流在同时交互,从而使整个制造业(包括其他的行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都发生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随着物流和信息流的变化,风险收益被重新定价,相应地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金融形态。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互联网+”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互联网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可以重新匹配整个生产过程,但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往往只能从车间开始。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有很大进步,也打造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但是,和国际上制造业水平较高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瑞士)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为什么高端装备一定要从发达国家进口?为什么我们的制造能力提高不上去?笔者在与一些企业负责人交流时,听到他们说,往往就差一点上不去,而这“一点”在人才上。即使有很好的装备,但人的水平还是有限。而大量的工作确实需要人来操作、试验、组合。

  用所谓现代知识经济的话来讲,很多事情是不可编码的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种事在车间里非常多,在制造业中大量存在。这是计算机替代不了的。具体来说,不可编码的知识一是经验,二是数据。笔者曾经到一些本土汽车企业参观,不少企业建有研发中心,装配水平较高,但是它们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到底有什么区别?主要是数据。比如车辆在高寒地区、热带地区等不同的气候状况下,是怎样的情况?需要数据来说话。别人在这方面有很丰富的数据,我们没有,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需要长期的执着和沉淀。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两个问题,一是创新,二是精致。创新就是搞出一个新东西;精致就是现有东西在大框架上不变,在细节上进行完善。我们除了互联网意识之外,还需要工匠意识。但是工匠意识不容易培养。一个人心无旁骛地执着多年,还不一定能成,但是不干的话,一定不能成。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工匠意识和执着精神对体制有很高要求,体制要能调动从业者的劳动积极性。现在有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一年半载就换了,任职期较短。甚至有的企业,四五年已经换了六七个负责人,这很难形成执着精神。另外,现在的体制机制下,企业的业绩和负责人并无太大关系;一项事业,干成了也和负责人没有太大关系;万一出错了,或者在创新过程中遇到风险、增加了成本,负责人可能还要被追究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也很难形成执着精神。同时,有些民营企业家缺乏对未来的稳定规划,说到沉下心来专心做五年、十年的制造业,有些人很难下这个决心。另外,其他行业的诱惑也很多。比如搞制造业的人,突然发现房地产很赚钱,所以制造业就放在一边,去搞房地产了。前段时间股市飘红,也吸引了大量从制造业转移出来的资金。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政策进行保障。

“互联网+”的环境中,创新是规划不了的

  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要从过去“重扶持”转向“重环境”。为什么这样讲?在以往,政府在推动新产业的发展时,一般是通过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来扶持某个行业、某些企业。但是在创新驱动或者“互联网+”的环境中,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能需要认真反思,因为有些是很难持续的。

  《中国制造2025》对下一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想提一点,政府尽可能不要去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现在虽然提出了一些制造业发展的远景、前景,但也只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做出的展望,或者说只是展望之一。而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将来会变得怎样,没有人能搞清楚。以互联网为例。五年前,我们能预想到中国的网络技术会成为今天的样子吗?同理,五年以后中国的制造业会是怎样的状态,现在没人能规划好。因此,政府没法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过去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同时,政府不要具体扶持某一个企业。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某一个技术今天看起来还不错,明天可能就落伍了。这个企业今天看起来不错,明天可能就不是领先的企业了。

  政府最重要的职责还是创造环境。虽说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去创造某种环境、某种条件,来吸引资源。比如说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公平竞争、培育人力资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把这些搞好以后,创新资源会集中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将来产生创新成果的概率也会比较高。至于将来到底哪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哪些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哪些行业是具有前景和竞争力的,则很大程度上属于市场竞争的问题。有了好的环境,创新中心就可以通过竞争机制形成。创新是无法规定的,应该给所有的地方同样的机会,让它们去竞争。城市之间应该有争当创新中心的竞争,整个创新资源是流动的。美国是这样,中国现在也是这样。

  在鼓励创新方面,政府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现在讲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最后真正创业当老板的肯定是少数人,不是大众,是小众。创业者中能成功1/10的话,比率都不算低了。但还是要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大家多一点这样的机会,虽然多数人是要失败的。政府除了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同时也要给创业失败的人留一条后路,让他摔倒了以后能够爬起来,宽容创新的失败。

  再比如,在创新过程中,政府要正确处理利益调整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现在网购兴起以后,很多商场萧条了,甚至关门了;滴滴、Uber被广泛使用后,很多出租车司机有危机感了;机器人投入使用以后,很多岗位就不需要了……政府要正确地处理其中的关系。现在,像Uber、滴滴一类的软件出来以后,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态度都非常谨慎,甚至忧虑。创新现在会遇到一些利益冲突,政府有责任去正确地处理相关问题,化解矛盾。

  总的来讲,政府要按照创新的规律来推动创新。首先必须非常明确地表态支持创新,其次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支持创新、创造环境上,同时要解决好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的利益冲突问题。

王健林:根本不存在“互联网思维”这回事

  在万达的转型中,注重互联网与实业相结合,而不是一味神话互联网。根本不存在“互联网思维”这回事。互联网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工具,怎么可能出现互联网思维呢?叫创新思维比较合理一些。

  互联网这种工具只有与实业相叠加才能产生巨大的价值,互联网+实业才有前途。中央提出“互联网+”的口号十分英明。“如果是单纯的互联网经济,这就错了,应该提互联网+经济。”什么意思呢?把互联网这个工具+到所有的行业上去,产生真正的价值。

     万达是实业起家,与完全出生于线上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在互联网的工具应用或者互联网的思想上,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这不代表万达的未来就比别的公司差,这是因为万达拥有线下资源的优势。万达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线下消费平台,今年在万达消费人次将会超过20亿。“我要求万达的所有员工,特别是高管,要勇敢拥抱互联网,在万达内部推互联网指数的评比,通过这些在企业转型中全力推动所有人都会运用互联网工具。”如果熟悉线下的人再有玩转线上的能力,那就谁也挡不住

  互联网+实业或者实业+互联网,没有必要争论谁在前谁在后,最重要的就是谁能把线上线下融合在一块,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个这样的公司。“O2O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美国人都没听说过,所以谁第一个把这个商业模式做出来,规模足够大,谁就在市场上成功。”在王健林的眼中,万达不但有自己的需要,也有这个社会责任。只要把消费和互联网+做成了,就能给别人提供借鉴或者欢迎大家加盟到这里面,形成一个真正的商业生态。

相关栏目:『创业就业
写简历就是填空游戏,总结了一个模板,超简单 2024-03-27 [19]
海归博士,回国照样也找不到工作? 2024-03-24 [53]
BBC预测300余种职业前景,发现最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是…… 2024-03-21 [205]
US.News权威发布美国研究生高薪职业榜单!轻松年薪10万$ 2024-03-16 [188]
未来硕博士会贬值成啥样? 2024-03-02 [296]
计算机跌出前五!2024就业率前20名专业出炉,榜首出乎意料 2024-03-01 [583]
中国永远不会倒闭的四个行业 2024-02-04 [587]
本科生被划分为四个档次,第一档含金量最高,企业抢着要 2024-02-20 [574]
建议普通博士,安心去个三四流高校就可以了 2024-01-01 [1536]
2023年收入最高的10种编程语言 2023-11-26 [190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