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7100万人,只有5年时间
近期结束的有关“脱贫”的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要求到2020年绝不允许有任何地区和个人生活在“贫困”以下,全国全面实现“小康”水平。中国人民距离实现第一个中国梦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
这个目标令人振奋,令人期待。因为这毕竟是近二百年以来中国无数英雄为之奋斗献身的事业。
但是,“脱贫”这场奋斗注定是场艰苦的“持久战”。凡是懂得战役的人都知道,暂时攻城略地易,长期守城保地难。在经济领域更是如此:实现某个经济指标可能不是难事,因为集中优势力量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要长期保持这个目标则是很难的任务。因为“长期保持”需要的不仅是“一鼓作气”的勇气,而是综合实力持续发效的能力。我们可以肯定,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全民脱贫”和“全面脱贫”的目标,然而能否让中国人口长期保持“无贫”状态却是对中国的最大考验。
在金融行业,人们熟悉一个“实时指标”:即到某个时间点各家银行需要向人民银行上报在这个时间点的“存款数”,并以此作为各银行业绩的依据。但是过了这个时间点,各家银行的实际存款数大幅下降,却不会对那个业绩产生任何影响。在处理“脱贫”问题上,我们必须确保避免“实时数”和“长期值”之间的的断链,保证两者之间的顺利接驳和可延续性是关键。因为我们要求实现的不是暂时的“脱贫”而是“永久脱贫”。
“贫困”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状态”。据统计,中国农村仍然有大约7100万贫困人口,是指年均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的价格指数)的人群。如果单解决年收入问题,似乎并不难,然而如何解决“贫困状态”却是真正的辛苦活。
“贫苦状态”不仅存在于农村地区,还存在于城市。这种“状态”不仅存在于“收入”,而是体现在“支出”上。如果我们把“贫困”标准从“年收入”改为“年支出”低于2500元即为“贫困”,这将大大提高“脱贫”的含金量,而且具有真正的可信度。
要彻底解决“贫困状态”就必须解决产生、制造“贫困的土壤”。不彻底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脱贫”就将是一个周而复始,反反复复的痛苦过程。许多拉美国家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产生“贫困”的土壤主要存在于我们的政策、观念和相关的措施中。例如在就业、产业和创业的政策的“再改革”是清除这种“土壤”的重要前提。
中国的经济改革正处于一个新的“装修期”:对虽然经过改革,又证明不适用的发展模式进行“再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处理涉及“脱贫”的民生问题上,许多领域面临“再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和挑战。
“脱贫”涉及不只是解决穷人的收入问题,而是解决他们的长期、可靠和稳定的工作。有了工作就有了收入。所以,对现行的税收政策和社保体制进行深入的“再改革”就成为消除“新贫困土壤”的“后发条件”。
我们还要注意产生“贫困”的阶梯性。一般规律而言。人们的“贫困”经历三个阶段:年轻时,壮年时和老年时。而绝大多数的“贫困”发生在进入“老年”阶段。由于中国没有完善的退休养老制度,许多人在将老未老之时,极易失去工作和就业机会,使这些人群变得“脆弱”和“敏感”,身体状况日益下降,病疾缠身,是催化“新生贫困”的主因。中国面临人口老化的压力,说到底,是一个老化人口极易变贫的压力。这个压力的解除,必须要求政策的扶持和“再改革”,因为当中国的老年人口解决了“贫困”,中国就搬掉了压在头上数千年之久的“贫困”大山。
“愚公搬山”,在中国将成为现实。
“知识无力”的背后,是贫困的代际传递
(姜耀东)
近来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返乡笔记提到的农村年轻人“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热烈争论,可以
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道理,用最流行的网络语就是“Duang”——大家的观点和见解都是蛮拚的!
这些观点的核心就是关注如何改变农村年轻人的命运和前途,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其实中国不光存在城市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也存在着一大批低收入人群。目前,我国贫困问题仍然较为严重,而且贫困代际传递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的社会风险在不断积累。大家对农村的年轻博士生王磊光“知识无力感”的更加关注,因为这显然是一个比雾霾更应严峻的问题:如何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农村的年轻人能通过穷二代的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吗?少数幸运儿可以,如潘石屹。这个父亲被打成“右派”、爷爷曾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军官的后代,从甘肃省天水市潘集寨村出来后,通过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妻子张欣女士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而且只有1963年出生的潘石屹可以,因为他上大学时全国一片穷,城市虽比农村好,但也好不到哪儿去,基尼系数不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基尼系数大概在0.24左右。现在即使还是这个潘石屹,可能就做不到了,因为现在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69。如今是资本(财富)决定命运而不仅仅是知识。况且白富美的“张欣”放到现在还能否看得上他这个来自农村的屌丝,还是一个问号!
我们再拿一个普通家庭来分析。例如来自甘肃某村子的潘水屹,其成就虽没潘石屹辉煌,但也是成功人士:78年上大学,后来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后在北京一所大学工作,取妻成家生子。潘水屹还有一个弟弟潘土屹,但当时没考上大学在老家谋生,也成家生子,且儿子和潘水屹的儿子同年出生,只是小几个月。这两个孩子现在的命运如何?潘水屹非常有兄弟之情,一直鼓励并从经济上资助其侄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两个孩子都很优秀,现在都在北京博士毕业并有了工作。这两个孩子的未来生活如何?由于潘水屹的大学有一套单位分的福利房,和大多公职人员一样还买了一套商品房,因此他的儿子就有两套法律意义上的北京住房。而他的侄子虽然在甘肃老家的村子里也有一套当地相当不错的宅子,但在北京没有住房。这两个孩子虽然拥有同一个农民爷爷,也都很优秀,但个人拥有财富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以目前北京的房价,城里的这个孩子由于拥有两套住房甚至可以不用工作,而农村里的这个孩子干一辈子,可能在财富上还是赶不上城里的孩子。潘家这两个孩子的贫困代际传递由此产生,这个农村来的潘家博士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了如同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般的 “知识无力感”。
对一个社会而言,贫困的代际传递比贫困本身更可怕,贫困代际传递可能是农村的年轻人(也包括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年轻人)“知识无力感”直接主要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要解决穷二代“知识无力感”的困惑,归根结底还要靠不断改进的制度,从制度上阻断社会财富的不合理传递,从制度上为贫困人口改变自己的命运提供保障,从制度上给予贫困人口改变自己命运的手段和能力!
习近平明确提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通过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其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有理由相信,穷二代“知识无力感”的困惑会在不远的将来,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过程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