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大师鲍哲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华裔女科学家。她所在的团队开发出一种具有感知压力并可与大脑沟通的柔性人造皮肤。这种人造皮肤像“一页纸那么薄”,可以分为两层,外层是可以感知压力的传感器,由塑料材料加上碳纳米管制成;内层是由喷墨打印机印刷出的柔性电子电路,可以把压力信号改变成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上次她的名字占据各大科技版面是在2013年5月,她领导的团队发明了一种厚度比一美元钞票还薄、形状为邮票大小的心脏监视器。这台心脏监视器外形类似一块人类皮肤,在使用时被特制的黏合剂粘在手腕上,即可帮助医生发现动脉硬化等心血管问题。
1970年11月出生于南京的鲍哲南,成长于一个科研之家,父亲鲍希茂、母亲陈慧兰分别是南京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教授。她曾就读于南京十中(现金陵中学),中学时代就对理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7年如愿考取南京大学,进入化学系学习。凭借出色的成绩和实验能力,升入大三前的暑假她就进入南京大学化学系薛奇教授的高分子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
1990年,鲍哲南移居美国,进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1991年考取芝加哥大学,在尚未获得本科学位的情况下,她被破格录取为该校化学系的公费研究生。导师是著名华裔高分子化学家于鲁平,自此踏入了聚合物材料化学的迷人世界。
1995年鲍哲南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贝尔实验室,成为聚合物和有机材料部门的首席研究员,2001年她被贝尔实验室聘为杰出研究员,这是该实验室聘任研究人员的最高级别。在贝尔实验室的8年中,她在纳米电子学、有机晶体管等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成果。
据统计,鲍哲南在有机薄膜晶体管领域发表的文章在1997~2007年得到2226次引用,在被引用最多的20名作者中排名第4;她是美国化学会评出的12名对本世纪化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女青年科学家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评出的本世纪100位青年创新者之一,同时入选汤森路透集团2011年发布的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材料学家名人堂。
2004年,鲍哲南入职斯坦福。由于成绩突出,获得斯坦福大学工程教学女教师优秀奖,国际光学、光子学、影像学学术组织SPIE2007年历中的12名SPIE妇女之一,美国纳米技术发明奖50名学者之一。
鲍哲南自认不是一位天才,认为通向成功更多地是需要后天的努力。从事科研,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决不放弃,永远乐观。”
在斯坦福,她坚持走路上班。斯坦福大学为了减少校园内的汽车停车位的紧张状况,提倡步行、骑自行车或公共交通上班。由于鲍哲南长期坚持走路上班,她被评为斯坦福大学校园“走路英雄”,为此,还将她的照片和留言制成明信片,并悬挂于斯坦福的校车之中。
作为一个女性,势必要为家庭和孩子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鲍哲南指出自己也正是因此获得了快乐和激励。她认为:女性科学家较少,会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鲍哲南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科学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一书作者阎康年,1998年拜访贝尔实验室总部时,与鲍哲南有过交谈。阎康年曾经问:“你的目标是什幺?”
鲍哲南理所当然的回答令他感到惊讶:“当然是诺贝尔奖。”
黄军就入选《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张家伟)
全球知名科研期刊《自然》杂志17日公布该杂志评出的2015年度对全球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人物,其中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的科学家黄军就因人类胚胎基因修改研究入选。
《自然》介绍说,十位入选的科学家来自全球多个地方,他们在气候变化、基因编辑等多个科研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问世不久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今年科学界一个热门话题。获选的黄军就及其团队正是利用这一技术对人类胚胎的一个特定基因进行修改,从而避免该基因突变导致地中海贫血症。
《自然》说,黄军就等人今年4月发表全球第一篇有关利用CRISPR技术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报告。黄军就此前接受《自然》采访时说,这项实验能帮助探讨一些重大疾病在基因层面的成因,并有助于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所发挥的作用。然而,由于这类实验涉及学术伦理,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争议。例如,尽管黄军就等人使用的是医院丢弃的异常胚胎,其论文发表后仍引发科学界批评。12月初在华盛顿召开的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就专门讨论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禁区。
胚胎编辑者黄军就。黄军就等人今年4月发表全球第一篇有关利用CRISPR技术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