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居住在世界何处、处身什么领域,你必须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当中国去年取代美国,成为日本和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之后(她本来就已经是非洲和中东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帮助各国摆脱金融危机的能力,已给了她比经济困顿的美国更大的权力。中国的崛起,促进我们必须要重新定义什么是超级大国。一个超级大国不再是投下炸弹消灭整个地球的能力。经济实力以及通过网络和金融“制造乱子”的能力,才应是超级大国的定义。
重要的是,中国将发展成为什么样的超级大国。尽管事实上,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究中心(Pew Center)的数据,86%的中国人民支持的政府,但中国的施政仍有可改善之处。最近一些对中国作出错误(misguided)攻击的人,譬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和参议员舒默(Charles Schumer)有关货币政策的评论、北京与谷歌的分歧,以至于对力拓中国代表处胡士泰(Stern Hu)的逮捕等,都表明中国需要发展出更好的软实力。虽然孔子学院和眩目的中国杂技表演团反映了心思,但中国仍需要更加努力在国际上推动其品牌。
中国不能只从确保商品供应上建立长期的力量。若然要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长久的超级大国,而非仅仅是一个没有衰败于金融危机的大国,中国需要走向品牌建设,并解决其教育体系中的缺陷。
尽管外界一般相信,中国将继续培训出顶尖的工程师,但事实是,其教育系统并没有给学生在这个全球性商业世界的跟前打好根基。大部分最优秀的学生都是赴美国的大学如哈佛和斯坦福大学深造,因为他们在中国很难得到所需要的训练。
中国教育体系薄弱的一项证明是,尽管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由10年前100万,增加到现在的600万,然而,根据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每年与数百家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进行调查显示,外国企业其中一个最忧虑的问题是招聘到有才能和技能工人。这方面的忧虑排名高于贪污或不断上升的保护主义。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如此艰难找到人才招至麾下的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
中国教育系统太多是基于死记硬背、班级人数过多,以及过早将学生分科。比如,当报考大学时,学生需申报哪将修读些具体的专业,如会计,而往往不能更改。到底有多少18岁的孩子真的知道他们感兴趣或擅长的的学科?
一个真正的跨学科、文科式的教育系统需要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能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尝试不同的课程。高校也应与前瞻性的思维公司,如英特尔和苹果合作,设计有助于学生日后找工作的课程材料。
中国的学生自己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接受访问的24岁到28岁的上海白领专业人士当中,20%的人表示愿意花可支配收入之中10%或更多的钱来进行额外培训;10%更表示收入的20%。
中国已在经济上采取重大步骤来发展其全球大国的地位,但倘若要真正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仍需要在国际形象以及──也许是更重要的──重塑教育体系方面入手,提升本国工人的能力,从而在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业基地转型为以研发及服务业为本的经济体系当前,创造出一个真正具竞争优势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