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李智勇:从鲁迅到网红 - 这个时代太过急功近利
李智勇:从鲁迅到网红 - 这个时代太过急功近利
2016/4/19 9:36:21 | 浏览:1590 | 评论:0

 

李智勇:从鲁迅到网红 - 这个时代太过急功近利
 
只有在革命的年代,鲁迅的文字才可能成为流行。

  流行的东西往往揭示了某种社会基础面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当下不过是种风潮,但对于未来却暗示了下一代人的可能选择。

鲁迅

  提到鲁迅的我们能想起来的小说大概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提到杂文那立刻能想起来的大概是《纪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我个人因为喜欢鲁迅的文字,所以读过相当一大部分鲁迅的杂文,并且坚持着看完了《阿Q正传》,但实在提不起看《狂人日记》的兴趣。我接触过的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去读课文之外的鲁迅的文章的。那些文章趣味性真的不好,纯从文字优美的角度看也许《野草》有一点,别的则多是犀利的议论文,并不十分好看,非要读我相信更多的人可能会喜欢沈从文、梁实秋等。但很有意思的是在那个年代鲁迅其实是流行的,《呐喊》这书在作者生前被印刷了22次。没有这种流行度其实也支撑不起鲁迅先生在那个年代那么大的影响力。

  那什么人会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呢?综合各种状况我们可以讲是对社会状态不满意并关心社会状态的人。如果一个人每天只是不停的打麻将,抽大烟,苟活度日,那他为什么看鲁迅的文章!所以我们至少可以说那个年代是有很大一拨人关心社会的整体状态,并力求改变的。所以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只有在革命的年代,鲁迅的文字才可能成为流行。这个时代的跨度其实非常的长,至少横跨了鲁迅先生的一生。

  如果我们可以从鲁迅的流行反过来印证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那我们一样可以从今天各种流行的东西上面透视出这个时代的人心士气。这其实与古代人治政时所谓的观民风而知得失是一个思路。

从互联网思维到网红经济

  大概一年多以前很热的互联网思维现在很少人提起了,这大概与小米这个标杆企业变的有点不太景气有关。在与华为的对战中,小米似乎越来越处于劣势。2016年人们开始追逐一些更新的东西,比如网红。所以又有很多人开发一种叫网红经济的东西。

  这实在是互联网发达之后带来的一种新现象,每年、每月、每时每刻人们都在追逐一些新的热点。从互联网思维到微商再到网红经济,与此伴随而来的是新词的短命周期。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种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绝不应该一年前还万众瞩目,过街天桥边上的社会人士也在探讨,一年后却变的寂静无声,谁都不把它放在心上。

  我们可以把书上的,互联网上的东西分做:信息、知识和思想三个层次。Oculus发布了Rift是信息;归纳很多相关信息后发现Oculus对内容进行补贴是在尝试打造封闭的一体化的生态体系(这是一种知识);再进一步挖掘虚拟现实对现实的可能冲击,综合多个维度判断他会成为一种通用计算平台,并像互联网一样改变人们的生活则近似于一种思想。这里面信息随时更新,知识则随形势变化而更新,真的有价值的思想则横亘千年,比如说到现在人们还会读道德经。

  各种新词换来换去唯一能说明的是大多时候人们其实只是在信息的层面解读问题,虽然新词往往会被伪装成一种知识或思想。或者说其实人们并不真的对知识和思想感兴趣,人们真的感兴趣的其实信息中所可能带来的商业机会,马上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也就意味着人们感兴趣的点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思维也不是什么经济学,而只是一种快速的赚钱方法。所以什么互联网思维、微商、互联网金融、网红这些东西就会一波波的涌上来,这时候千万不要被表面上那个词以及相关词的解释所迷惑,检验这些东西正确与否的始终只是能不能让人迅速赚钱。不能赚钱了它就会迅速被冷落。

  这毫不稀奇,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也会有,联想到人类曾经历时千年苦苦研究炼金术,那就会对这种现象的生命力抱有极大的信息。

透过现象看看本质

  恰如鲁迅的兴起代表了革命的心态,上面说的这状况其实代表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暴富心态。这心态反倒是真的起源于互联网,互联网所带来的网络效应,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导致它特别适合一夜暴富:

  一是它的杠杆率非常高。这可以从Facebook花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和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上获得直观的感受。Facebook进行收购时,这两家公司一家只有10几个人,一家则只有40个人左右。冷冰冰的看这数字,感受不深,我们可以做一点点对比。假设一个公司是做外包的,技术水平非常高,人月单价有4万RMB。同时这个公司包括支持人员在内有500人,公司里每个人月都可以换成收入,那么这个公司一年的收入大概是4000万美元,按照收入的四倍进行估值,这公司价值1.6亿美元,而这个公司为了成长到这种程度那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不懈努力。而Instagram用10几个人达成10亿美元价值只用了差不多2年。5年500人创造1.6亿的价值,与10几个人2年创造10亿美元的价值,这背后单人一年创造的价值是接近800倍的差异。Whatsapp的情形显然就更加夸张,背后是数千倍的差异。这种单人创造价值的巨大差异导致互联网产品的杠杆率可以非常的高。

  二是它的扩张速度非常快。纯数字产品如果在点上获得突破往往可以迅速获取客户。这可以从通用汽车的成长周期和Google、Facebook的成长周期上获得直观感受。

  急功近利的暴富心态本身其实没什么不好,谁不想一夜成名呢?关键问题在于它有自己的明确限度。当超过了这限度后,那就会欲速则不达。一旦从比特的世界进入到原子的世界,那过去几十年沉淀下来的管理、生产工艺、供应链这些东西就会重新变的有价值。这点上任正非先生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华为才会反过来向并不火热的IBM学习流程设计。互联网企业显然有自己需要补的课,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认识到这点,这是一个暴发户进行沉淀的过程。但真的追溯这急功近利心态的起源也许比单纯的评价这心态好或不好、那里不好,互联网企业那里需要补课更有意思。

  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与急功近利暴富心态相对冲的正是恒心。所以追溯根本实际要追溯的正是究竟是什么东西让大多数人失去了恒心。

  古代的士是以人类大群为己任的人,但实际上绵延几千年的士的传承精神其实断绝了,或者说至少是隐藏了。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代人估计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观察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不是虚伪,而是士大夫精神的一种表现,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进退升沉,但其主线经数千年延绵而不绝,并且曾经渗透到社会的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不认同这种超现实的总是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观念,但怎么都要承认一种值得尊敬人文理想。这些士大夫们绵延几千年一直尝试建立一个有温度、有底线的世界,但从结果而论士大夫们其实是失败了,人心上的修持最终败给了轰隆隆走来的蒸汽机、润物细无声的互联网和经济。

  士的传承精神失去实际上导致恒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来源,剩下的就是纯物质追求上是否能达成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状态。很不幸这点也很难,总是剧烈变化的环境让人们对未来缺少一种稳定预期,人们更想尽快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接下来出国、买房或者干点别的什么。这点展开很麻烦,不再详细探讨。

  结果是很明确的,鲁迅那个时代是革命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是商业的、急功近利的时代。鲁迅的犀利文字,互联网思维、网红的迅速更迭可为明证。

   好多现象放在大历史的视角看往往能发现些新的东西。如果真想看清未来,不只要看科技,其实也还要看点历史,因为人本身作为历史的变数之一其实并没有太多变化。而当下流行的东西,其实可能蕴含着下一步变化的方向。 

 

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变得暴戾

杨时旸
 
李智勇:从鲁迅到网红 - 这个时代太过急功近利
 
如今,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成了充满戾气的人,一点就着,一碰就炸,像火药等着火花。 

  顺丰小哥被打,这一次闹得这么大,一是有完整视频为证,画面震撼,打人者无视所有人的劝阻,追打一个全无还手能力并且充满恐惧的年轻人,那画面基本上精准阐释了什么叫肆无忌惮和猖狂,第二,因为被打小哥所在的公司高调发声,为自己的员工讨要公道。这两点同时挑起了人们为弱者打抱不平、同仇敌忾的心里。

  其实,按照我们的经验和常识,快递小哥也好,外卖送餐员也罢,这些服务业人员被人辱骂甚或殴打,肯定不止这一起,只是乏人关注。我们每天看着他们穿行于城市的街巷,每天从他们手中拿过包裹和餐食,但真的有谁关心过他们的甘苦。

  对于这件事,更多的人都从个人素质层面谴责打人者。但实际上,它映射出的远不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偶然失控那么简单。那无意中的剐蹭根本只是引信,真正的爆炸物早就深埋在人们的心里。

  如今,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成了充满戾气的人,一点就着,一碰就炸,像火药等着火花。越接近底层社会,越是如此。人们平日里生活中的各种逼仄和不得已,像沤肥一样升腾着无处纾解的愤怒。

  而更重要的在于,所有人都知道,自己面对链条的上层,是无法也不能发泄的,所以,欺凌弱者,才普遍发生。就像阿Q欺负小尼姑,多年来,那内核都没变过。这一次的打人,就是底层伤害底层。这一点格外令人心酸。

  那位出租司机是北京土著,无需强调他的户口身份和地价增值带来的利益,按照社会阶层去评断,他自己的教育状况,真正的财务状况,以及看待世界的视野和思维模式,就是底层的。

  北京的哥的整体情况,我们都清楚,而快递小哥基本上也一样,凭借短暂的青春劳力换取一份生计,即便他在快递业中最好的公司上班。更令人心酸和心寒的是,这是底层中的分层,土著出租车司机对于外来快递小哥是充满鄙视的,前者觉得,殴打后者可能没有后果。

  这件事折射了我们内心潜藏的很多东西。

  首先,我们对法律毫无敬畏。相比于充满仪式感的、维护公共利益的法律,很多人更相信私刑的快意恩仇。我们对于权利,公共事务的很多理解,还停留在特别原始的阶段。

  第二,我们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同理心”是让人得以真正成为人的基础。它意味着可以与他人“将心比心”,能够“感同身受”。但是我们的同理心太弱了。我们反而更乐于相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且以此为荣,认为这就是、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准则。

  而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也用现实某种程度地回馈了他们,让丛林法则显得有效。长此以往,有些人开始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不受约束,从而,弱者和遵守规则者恒久受伤,强者和破坏规则者一切通吃,永不受限。

  第三,我们对于所有小恶都过于放任。所有侵犯他人尊严的事情,最终都被小事化了地解决掉,从未让人们觉得有些东西是必须要敬畏的,也没有让人们知道,有些事情必须付出比赔偿钱财更大的代价。这就是肆无忌惮的来源。而一旦无所忌惮,恶就会生长。

  说真的,我们的潜意识里不相信人格的平等,总觉得有些人需要谄媚,而另一些人可以蹂躏。我们都变成了市侩,认为一切都可以购买,而且价格低廉,这其中包括人的尊严。

  说到底,我们是把人当物品看待的。那个打人的司机,对于比自己更底层的快递小哥,会拳脚相向,对待客人就会换一副嘴脸客客气气,对待自己的老板,通常会巴结逢迎。在生活里,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变换的面孔。

  长期的实用主义经验教导我们,不要以普遍的,平等的方式和所有人交往,而是经过非常缜密的,实用主义的算计之后,得出的该如何对待一个人的结论,而更可怕的是,这种算计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反应,可以随时变成臣子,又能随时成为暴君。

  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切都是人们顺从环境的生存主义之下的自然选择。对于他人的物化,漠视,以及对于法律,规则的不屑,都是大环境潜移默化的结果。我们长期处于一种逃难心态和被剥夺感的愤懑之中。

  长期以往,累积起浓稠的戾气。这种心理基础之下,如果有一件小事在现实意义上明确对我造成了侵犯,就自然会产生爆炸性的后果。因为大家总是紧绷着神经,觉得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

  那个快递小哥剐蹭那辆私家车的刹那,一切被剥夺的感受,以及觉得可以肆无忌惮蹂躏更弱者的潜意识,都被瞬间激发了。那些拳脚远不是因为那蹭掉的车漆,更多的是发泄久存的戾气。

  这次顺丰方面表示不接受私了,让肇事者必须为损害他人尊严付出代价是非常值得称道的选择。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们知道,有些事情不是私下塞钱就能就此了结的。每个人心理和精神的尊严,必须被更庄重地对待。我们要把每一个人当人看待,这是一个人类社会,而不是一个鄙视链完备的丛林。如果我们认定服从丛林法则,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就注定只能像动物。

  当然,还有一点,需要被更加审慎地自我检视,我们要用法律,并且只能在法律框架内惩罚需要被惩处的人,而不是又一次以正义为名,把对于肇事者的惩罚渲染成另一种私刑——甚至是集体执行私刑的狂欢。

  而现在,又开始有那么多人带着兴奋和正义的表情人肉那个打人者,并且煽动人们每个人都去谩骂甚至当面报复那个男人。当你们做这些时,和那个打人者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能永久地陷入一个被戾气胡害的死循环。

李智勇:从鲁迅到网红 - 这个时代太过急功近利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64]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50]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45]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64]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26]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29]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19]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37]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279]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1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