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宁宇:为何一夜之间,互联网从英雄变成了过街老鼠?
宁宇:为何一夜之间,互联网从英雄变成了过街老鼠?
2016/5/10 7:40:46 | 浏览:1466 | 评论:0

宁宇:为何一夜之间,互联网从英雄变成了过街老鼠?

 无论曾经成功的光环,还是如今问题的追责,公众对互联网的理解,大多数都还停留在互联网公司身上。

  过去10多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一直代表着最前沿的发展力量。在引领整个社会经济变革转型同时,无论自身的产业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在资本的助推下超速成长。

  但现在,超速发展埋下的隐患,开始集中爆发。

  五一前,国务院下发了《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互联网金融成为重点清理整治对象。

  五一刚结束,深圳一女子搭滴滴顺风车遇害,互联网出行的安全也再度引发公众恐慌。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仿佛一夜之间,各类互联网创新就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受到的质疑也如风过浪起,沸腾难息。

  在这些问题背后,是互联网错了么?还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互联网+的下一步,又将何去何从?

互联网创新:欲取其利,必承其弊

  我们看到的一个现实是,无论曾经成功的光环,还是如今问题的追责,公众对互联网的理解,大多数都还停留在互联网公司身上。

  但在事实上,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以及互联网发展后改变的,却远远不只是互联网公司。

  所有互联网的创新,最终都要以现实世界的改变为其发展边界;而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文化、生产力乃至各种制约,也将成为互联网的发展瓶颈。

  最近的一个案例教训,是2015年大批O2O迅速兴起又迅速消亡。这一轮泡沫破灭的核心原因,就是在于线下的供应能力,不足以支撑新兴商业模式带来的改变。

  简单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核心是提高搜集、计算、处理与传输信息的方式与能力,进而以此提高现实社会生产力。

  而本届政府出台政策推行互联网+战略,试图利用互联网公司来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社会进步和体制根本性变革,原因也在于此。

  但在此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政治课上我们都学过,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关系不适应的情况下,会制约生产力的持续提升。所以当生产力的进步改变生产关系,就必然促进生产关系也发生变化,进而引发社会运行体制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对有错,即使是对的,也有利有弊,欲取其利,必承其弊;而且生产力进步越大,带来的变化也越激烈。

  比如机器人,它带动了制造力的提升,但同时也就会造成工人的下岗。比如打车软件,它让释放利用更多的社会车辆,提升交通效率,但对原有的公共交通利益格局就会形成冲击,也会给公众出行的安全保障带来新的管理难题。

  那么,如何在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释放互联网的创新红利?

  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改革都会以试错方式在局部试点,成功之后逐步推广,最终实现了整个世界的彻底变化。

  比如中国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就是借助一些点的突破,触发了全国整体改变,一举扭转贫穷落后的局面。

  互联网最初的创新也类似,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打破了框架,颠覆了传统,利用现代科技,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人们生活。

  然而,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它的变化太快,而且一旦完成变化,就会迅速蔓延全网络乃至全社会。这种创新变革的效率提升,事实上增加了社会的应变压力。

  所以,如今的核心问题在于:互联网创新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关系未能及时改变,就进行了发展的掣肘。

宁宇:为何一夜之间,互联网从英雄变成了过街老鼠?

 

互联网遭遇的瓶颈

  互联网进行的是局部突破,而社会治理的整体框架却没有跟上创新发展变化,长此以往,互联网+的战略难以持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根本原因,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政府管理、行业规则、社会监督等约束条件难以跟上,最终形成各种疏漏。

  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往往是聚焦于一点,短时间未必会达到倒逼大变革的程度;但它在互联网之外,却往往会催生极为重大的生产关系变化,甚至引发广泛而彻底的社会、经济形式转变。但社会性的变革大都非一日可蹴成,难以跟随互联网+进程,在短时间内完成足够大、足够深、足够广的剧烈变化。

  其中,压力最大的当属立法。立法的重要性与严肃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以时间为代价,而且往往要等足够多的现实问题出现后,再进行规范。

  这导致在互联网时代,法律与互联网创新之间,产生的落差正在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创新都不得不行走于政策的空白地带或灰色地带,一些由于创新产生的社会矛盾,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往往都难以解决。

  当互联网领域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习惯于呼唤监管,甚至直接指责监管部门不作为不负责。但正如六神磊磊的最新文章《找不到大恶人的时代》,当互联网的业务处在传统监管体系的夹缝中,似乎谁都可以管,可出了问题,却又找不到责任方。

  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互联网创新带来的问过于复杂,问题爆发过于迅速激烈,所以很多政策思路都陷入"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窘境。

  更何况,在法律约束不到的地方,以前还有现实社会关系链条构成的道德和潜规则,还有很多无形的东西来维持社会秩序。而如今,互联网让世界都"变平了",新建立起来的是一个颠覆一切、金钱至上、创新无罪的价值观,靠自觉性和底线,已经hold不住新出现的问题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不仅中国有。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其实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大数据领域,欧美都有更严苛的隐私保护规则,过严就会约束这方面的创新;而在出行领域等,优步也遭遇过司机侵害乘客安全的事件。

  而对于国内来说,问题更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管理部门固步自封,不愿担责。可管可不管的情况下,遇到难题,何苦主动跳出来惹一身骚?反正最终即使出了问题,只要按职责划分来说,自己部门都绝对找得到免责的理由。

  但这种"懒政"思路,最终却令各种矛盾爆发变得更加激烈和集中。

  更深层的原因,是互联网创新单点突破之后,应该是以点带面,通过生产力的提升带动生产关系的调整,推进社会整体进步。但我们对于互联网环境下快速发展演进的社会体系,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也没有及时反思和调整。

  目前,各个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都在各司其职、各自为战,部门边界和利益相对固定,协调难度非常大。当出现一些新问题时,往往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但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它对改革的倒逼,已经越来越聚焦在全局的管理模式创新和利益调整方面。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第一种模式:谁创新谁负责。核心意思就是:环境的其他要素和治理模式不变的情况下,由实现创新的企业来负责解决创新引发的问题。

  如果要实现这种模式,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要给企业授权。比如授予百度处罚虚假广告内容商的权力,赋予运营商抓捕伪基站犯罪分子的权力,给予滴滴公司打击虚假车牌的权力等。

  但是这些前提一说出来,大家就都会明白:这不可能。

  企业只能为公检法等政府机构提供证据配合调查,或者发现线索后提交相关部门处理,自身并不是国家机器,这些机关和部门也不会将这些权力让位给企业。

  可事实上,一些政府机关的思维模式恰恰是这么想的:你改变了游戏规则,相应的责任应该由你承担,问题由你去解决。作为企业享受了创新带来的价值,名利双收,为什么要我去擦屁股?

  于是这种最简单直接而又显得有些粗暴无理的方法,被冠以"社会责任"的帽子,企业要去做一些本该监管部门行使的工作,做不好就要替政府部门挨骂。

  去年我也写过一篇文章《黑卡黑车,政府别拿企业当挡箭牌》,此文一出,被广大网民鄙视为给互联网公司洗地的文章。我的本意不是说企业不该承担社会责任,而是讲企业承担的责任范围和程度,需要与他拥有的权力和资源相匹配,如果只有责任而无权力,那么很难达到效果。

  顺带说一句,这方面国企也有和互联网企业类似的窘境,甚至在国企更为突出。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根本不去区分国企和政府部门的关系,认为拥有垄断资源的国企,就是政府部门的代言人,拥有与政府相当的权力,其实,不然。

  第二种模式:设定管理和法律框架,允许企业在框架体系内进行创新,并不断调整优化这些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格局。

  这方面,可以借鉴欧美的互联网管控模式。

  如前所述,互联网的创新突破也给欧美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但总体来说,我们看到的是对企业干预较少,体系框架调整比较及时;相应的,企业也有敬畏之心,不敢轻易触碰框架,更不敢突破底线。

  设定管理框架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各自分工划定各自的底线边界,另一种方式是重新分工,划定整体的框架。

  到底应该如何操作,既适配互联网的发展,又符合中国国情?难!

  只是科技创新,最多是带动管理体系变革,但自身并不是管理变革。互联网公司再大,也只能改变局部的管理,难以承载全部的改革创新目标。

  此前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创新,旨在发挥互联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带动社会进步和管理变革。如今,能做的、好改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做了不少,接下来政府的出手应该是改变自己,让职能划分和监管模式适应互联网社会,利于互联网化的演进和发展。

  如果整体的环境再不改变,恐怕互联网的创新改革行将动力不足,爆发的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多了。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从艰辛到数学天才:他是如何撼动7000万质数的世界? 2024-09-06 [70]
张维迎:为什么一群聪明人经常做出愚蠢的集体决定? 2024-09-01 [144]
追踪一个男孩的十年:剑桥本科、MIT博士、25岁成为哈佛助理教授,他经历了什么? 2024-08-27 [240]
他是人人皆知的“科学怪才”,一生写了上千条经典语录,深受后人喜爱!那他是怎么做到的? 2024-08-27 [260]
90后天才少年“曹原”,再发Nature 2024-08-26 [278]
清华最新发布的毕业生去向,看完我沉默了。。 2024-08-21 [590]
哈佛大学27岁“天才少年”曹原:二维材料在MEMS器件中创新平台及其潜在应用! 2024-08-23 [340]
为何本该为我国效力的3.2万名华裔科学家都在为美国效力?看这位敢说实话的真正专家是怎么说的! 2024-08-23 [378]
李政道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说了这样一句话 2024-08-19 [477]
如何正确评价颜宁教授的学术水平? 2024-08-15 [56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