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季学期一开始,卫斯理大学(Wellesley)四年级生被要求提交他们希望印在毕业证书上的名字。非英语为母语的同学惊讶地得知,英文以外的文字没得选。
据卫斯理学院网站报道,2016届毕业生柳相宜(Shannon Hasenfratz)的全名包括英文字母和汉字,她认为多国语言印刷是普遍的做法。学生代表余莉娅(Victoria Yu)说,卫斯理有数百名国际学生,毕业时要求习得第二语言,这样强调多样性的学校,应尽量给学生提供上述选择。
余莉娅说,“我是华裔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我对我的中文名有感情。这不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它还代表我的家族传承、我的身份、我是谁。”
物理和自然科学系教授、临时院长阿黛尔(Adele Wolfson)说,“学生参议院的代表提出这样的要求,我觉得挺合理,就汇报给卫斯理首席信息官拉维(Ravi Ravishanker),他和学生注册办公室一起着手研究此事。”
在各方努力下,卫斯理今年起推出了一个试点方案,学生委员会帮助招募学生义务参加,教职工和学院之外的志愿者也加入到审查名字的队伍。同时,拉维团队开发的应用程序允许学生选择一种语言,并就如何键入和提交非英语文字(如使用谷歌输入工具)提供了指引。32名学生参与了9种语言为代表的试点(中文、俄语、越南语、希伯来语、韩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印地文和日文)。
“毕业证书兼备英文和其他语言,”拉维解释说,“我们的目标是服务明年希望文凭出现双语的毕业生,我们是第一个提供这项服务的文科学校。”
2016届毕业生邱一心(Alisha Pegan)拥有中国和白人血统,她说,“在升上卫斯理大学后,我感到和原来的文化和社会严重脱离,一度令我觉得身份迷茫。中文名能合法化我的过去,我的中国身份是我在卫斯理之旅的一部分,而我希望整体的自己被社会承认。”
汪洲(Zhou Wang)指出,语言反映了卫斯理学生的多元化。她六岁时来到美国,并没有学到很多的汉字,除了她的名字。“直到我进了卫斯理才学习汉语和了解我的家乡文化。”
汪洲还表示,她认为用双语印出名字对她的家人意义非凡。她说她在中国的爷爷奶奶,鼓励她学习汉语,“希望他们看到我毕业证上的中文名字时,为我感到骄傲,”她还说,她可以想象父母将多么欣赏她的文凭,多么的自豪。
汪洲说,“我想对学校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各方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来推动这个事情。”
学生们纷纷表示,卫斯理在承认学生多元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编译:Vivian)
留学生与 三大“红利”
最近,美国一家新闻网站THE DIPLOMA 发表了一篇文章,从美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留学生,介绍了他们的种种优势以及能够带给美国社会的各种好处。几年前美国舆论的一大话题是“亚裔化”,如今讨论焦点变为“中国化”。据有关数据显示,至2015 年底,中国赴美留学生超过30 万,成为美国高校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对此,美国人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钱进美国高校
目前中国留学生稳居在美国际生人数的榜首, 截止到2015 年,已经占到了总人数的31.2%。事实上,美国有近4000所学校需要依靠招收大量的国际生来维持自身的运营。面对这一情况,很多人可能会将美国高校大量招收国际生定义为“圈钱行为”。然而美国院校在学术水平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广招国际生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留学生的到来,对于美国教育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生意”,这单“生意”中,留学生花费高额学费来交换美国高校的教育。
提供高端人才
“大部分中国学生在美国人眼中是勤奋、聪慧的代表,他们学习刻苦,踏实肯干,在学术方面毫不示弱。面对文化差异,中国学生同样展示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积极地融入美国社会,在异国他乡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的刘哲(化名)说道。在美国结束学业并顺利进入美国职场的人不在少数,这部分人能留下来就证明了他们拥有较高的能力。进入美国社会各界之后,他们往往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因此,国际型人才也是中国留学生带给美国社会的人才“福利”,他们的存在对于提升美国在全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十分重要。
点赞美国教育
在美国东南密苏里州大的陈晓同学说:“到美国念书后,经常会有之前国内的同学咨询我关于来美国留学的问题。每到假期,爸妈的朋友或是亲戚总会有人来问我,觉得自己都快成美国留学顾问了。”陈晓的经历代表了很多留学生,这无形中就给美国教育打了小广告。更重要的是,选择去美国留学的人,大部分都对美国持正面评价。这些人学成回国后,以各种身份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他们的言行对于中美之间的交流与认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这种影响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也很难用数字证明,但它的存在不容忽视。